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政府對外商銀行的政策是取消其特權,允許它們在遵守中國法律的條件下繼續營業。但外商銀行相繼歇業,20世紀50年代后期只在上海有匯豐、渣打兩家英國銀行繼續營業。這種狀況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后,外商銀行重返中國市場,它們在中國開設分支機構,開展各種業務。近些年,外商銀行入股國有商業銀行,成為戰略投資者,以及進入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等行為引人注目。匯豐、渣打等英資銀行是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外商銀行。中國銀行業重新邁開了走向國際市場的步伐。
新中國成立初期匯豐、渣打銀行在內地的存留
新中國的金融事業,是隨著解放戰爭不斷勝利而逐步建立、發展起來,并最終覆蓋全中國的。1948年12月1日,在合并解放區的華北銀行、北海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并發行人民幣。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其他解放區的銀行,先后并入中國人民銀行。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剛剛新生的政權為了充分利用前政權留存下的金融資源,對它們采取了不同政策而加以改造利用。
20世紀50年代后期,新中國成立后,外商銀行過去所依恃的一切特權被徹底廢除,壟斷利潤也隨之消失,被批準繼續營業的多數外國銀行不久即申請歇業。上海花旗、大通等5家美國銀行,于1949年12月申請歇業;另外8家外國銀行在1952~1955年間也相繼停業。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外商銀行繼續營業的只有上海的匯豐、渣打兩家英國銀行。
匯豐銀行上海分行
匯豐銀行上海分行成立于1865年4月。成立之初,上海分行坐落在今南京路外灘,即今匯中飯店舊址,是一座規模較小的英式3層小樓。1874年因業務量漸大,樓房不夠用,購買了海關南面西人俱樂部的房子和大草坪,造了一座3層樓房,即在今天的福州路外灘。
1921年,匯豐銀行上海分行又在外灘興建了一座高7層、占地14畝的大樓,即匯豐銀行大樓。英國人自夸是“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華貴的建筑”。大樓于1923年建成,位于今黃浦區外灘中山東一路10-12號。在當時的上海金融市場上,匯豐有巨大的操縱力,它的金庫中存有龐大數量的黃金和白銀。正由于匯豐在上海外匯市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取得了外匯市場掛牌銀行的資格。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侵占上海租界,匯豐被日本強行接管,抗戰勝利后復業。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匯豐銀行是僅剩的兩家在上海的英資銀行之一。它和麥加利銀行一起遷到圓明園路蘭心大樓內,經營中國政府指定的外匯業務。
1955年,匯豐銀行撤出上海,僅租圓明園路蘭心大樓的寫字間作為辦事處。大樓歸國有,上海市政府進駐,改名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簡稱“市府大樓”,副樓在1956年改為上海市檔案館。1990年,匯豐曾經與上海市政府接觸,想購回大樓,但最終因價格原因沒有實現。1991年匯豐銀行上海分行獲準經營全面的外匯業務。
1995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樓,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通過置換購得該大樓。1996年12月,匯豐銀行成為首批獲準在上海經營人民幣業務的9家外資銀行之一。
渣打銀行上海分行
麥加利銀行亦稱渣打銀行,是英文Chartered的譯音。總行設在英國倫敦,成立于1853年,是獲得皇家特許而設立的,專門經營東方業務,在英國本土業務很少。如今,亞洲依然是渣打銀行最主要的市場之一,其利潤的1/3來自于香港地區。
1858年7月31日,渣打在上海外灘18號建立了在中國的第一家銀行——渣打銀行上海分行。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渣打銀行得到允許繼續留在上海渣打銀行上海分行舊址:中山東一路18號。一個半世紀以前由渣打銀行建造,內部進行了重修,渣打銀行也是該幢建筑時間最長的業主。140營業,并成為中國人民銀行“指定”經營外匯業務的銀行,是中國改革開放前僅存的兩家英資銀行之一。
渣打銀行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外資銀行,至今已有153年從未間斷營業的歷史。在中國跨越3個世紀的經歷,使渣打見證過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作為遠東國際金融中心最為鼎盛的時刻,也經歷過大面積收縮業務,在這塊土地上只有一兩名工作人員留守的平淡時期。如今,在渣打來到中國的第三個世紀,適逢上海走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新的進程中,渣打的辦公大樓靜靜佇立在了陸家嘴。上海給了渣打以新的發展機遇,它同時也在為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寫下屬于自己的濃重一筆。
英資銀行入股國有商業銀行
現在在華英資銀行主要有五家,除了前面介紹過的匯豐銀行(HSBC Bank)、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另外三家分別是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勞埃德TSB集團(Lloyds TSB Group)。
匯豐銀行
改革開放后,匯豐銀行開始了重返中國內地金融市場的歷程。1980年開設了北京代表處,1984年初設立了廣州、深圳和廈門代表處,并于同年成為自1949年以來首家取得內地銀行牌照的外資銀行。1997年,匯豐銀行更是成為率先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之一,由其上海浦東分行提供此項服務。同年,匯豐銀行獲準把武漢代表處升格為分行,同時上海、大連以及北京等分行遷入新址,并把信用卡中心遷往上海。2007年4月2日,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正式注冊,總行設于上海,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全資擁有的外商獨資銀行,其前身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的原中國內地分支機構。
中國區是匯豐集團21世紀業務發展的重中之重。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100多年來從未間斷過在內地的服務,是在內地投資最多的外資銀行之一,入股內地中資金融機構及自身發展的總投資已超過50億美元。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內商業銀行開始了股權結構調整和上市重組的深層次改革。致力于在中國市場長期發展的匯豐銀行,作為首批境外戰略投資者積極參與了這一過程。2001年12月29日,匯豐銀行斥資6260萬美元收購了上海銀行8%的股權。2002年10月8日,匯豐又拿出6億美元持有中國平安保險公司10%的股權,2004年6月增加12億港元的投資,成為平安保險公司的第一大股東。2003年12月,匯豐銀行與平安信托投資聯合收購了福建亞洲銀行。2004年,匯豐出資144.61億元人民幣,入股交通銀行,持有該銀行19.9%的股份,成為中國商業銀行深化股份制改革的重頭戲之一。
渣打銀行
渣打銀行入股渤海銀行、農業銀行,瞄準中國房地產業入股世貿、綠城、中遠以及陸續投資中國民企。
中資銀行進軍英國金融業
就在遭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重創,英國銀行業紛紛舔舐傷口,總結金融危機帶來的慘痛教訓時,中資銀行則逆風而上,思考的是如何抓住機遇,加快國際化腳步。
中國銀行(英國)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1929年11月,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了一家辦事處,它是近代中國銀行業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個分支機構,開辟了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新紀元。此后,中國銀行在英國又陸續成立了4家分行,使其在英分行數達到了5家。2007年10月15日,中國銀行將這5家分行整合在一起,成立了中國銀行(英國)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達2億英鎊,作為中國銀行全資擁有的子行,這5家分行也變成子行旗下的5家分支機構,即營業部、倫敦中國城分行、曼徹斯特分行、格拉斯哥分行和伯明翰分行。新子行同時開展零售及公司業務,不斷擴大大額批發業務,使中國銀行可以為倫敦以及全英國的客戶提供全面銀行業務。
中國工商銀行(倫敦)有限公司成立
1995年11月,中國工商銀行成立倫敦代表處,2003年9月,代表處升級為中國工商銀行(倫敦)有限公司,是中國工商銀行的全資子銀行。工商銀行為將代表處升級為營業性分支機構曾努力多年,在中國工商銀行上市后,才實現了突破。
中國建設銀行(倫敦)有限公司成立
中國建設銀行倫敦代表處成立于1991年,是除中國銀行外最早在倫敦成立分支機構的中資銀行。自成立之初,該行就有意將代表處升級為營業性分支機構,但遲遲未能獲得批準。經過不懈努力,2009年,中國建設銀行在倫敦設立子行的申請終于獲得批準。2009年6月1日,中國建設銀行倫敦子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倫敦)有限公司正式開業,它是建設銀行在歐洲設立的第一家全資子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倫敦)地處英國倫敦金融新城,將主要從事公司存款、貸款、貿易融資、大宗商品融資與保值、英鎊清算、資金交易等銀行業務。作為在英國的業務平臺,建設銀行(倫敦)依托建設銀行強大的資金、網絡和技術支持,為中英兩國經貿往來客戶、跨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等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招商銀行倫敦辦事處成立
2 0 0 9年7月1 6日,招商銀行倫敦辦事處正式成立。倫敦代表處的設立,是招商銀行在國際化進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旨在為招商銀行創造新的發展機遇,為中英兩國的經貿往來和金融合作起到促進作用。隨著中英經貿關系的不斷發展,招商銀行的很多客戶進入了英國市場,招商銀行要跟隨這些客戶一起“走出去”,這是業務發展的趨勢。招商銀行選擇倫敦代表處作為其拓展歐洲業務的中心,增強了倫敦金融中心對亞洲公司的吸引力。
中投25億元落盤英國知名酒商帝亞吉歐
2009年7月21日,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投)以2.21億英鎊(約24.8億人民幣)購得英國知名酒商帝亞吉歐(Diageo)1.1%的股權,成為帝亞吉歐第九大投資者。帝亞吉歐是橫跨蒸餾酒、葡萄酒和啤酒三大品類的企業,旗下擁有健力士(Guinness)、尊尼獲加(Johnnie Walker)、百利(Baileys)、斯米諾(Smirnoff)等多個知名品牌。中國擁有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酒精飲料市場,雖然目前帝亞吉歐的主要市場在歐洲和北美地區,不過面對競爭對手保樂力加集團在中國市場取得的先發優勢,2002年就在上海設立大中華區的帝亞吉歐,近年在中國的發展可謂不遺余力。
2009年6月24日,一款被命名為“上海白”的伏特加酒在香港舉行發布會,現場環境讓人仿佛置身于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地下酒吧。“上海白”是帝亞吉歐的最新杰作,而它的生產釀制者卻是國內本土知名白酒品牌水井坊位于成都的釀酒廠。實際上,帝亞吉歐曾先后以6.57億元接收了四川全興集團49%的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而全興集團則是水井坊的實際控制者,持股約39.6%。換句話說,迪亞吉歐已經是水井坊的大股東之一。
當代中英經貿合作
英國是中國在歐洲的傳統重要貿易伙伴,雙方經貿往來源遠流長。近年來,在中英兩國政府的積極推動下,雙邊經貿合作不斷深化,成效顯著。
英國目前是中國在歐盟內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主要的投資來源地和目的國。中國是英國在歐盟之外的第二大貿易伙伴。2010年中英雙邊貿易已擺脫金融危機影響,貿易額連創新高。2011年以來,中英貿易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根據中方統計1~3月,中英貨物貿易額為118.2億美元,同比增加16.2%。其中中國對英出口87.8億美元,同比增長12.2%;自英進口30.4億美元,同比增長29.6%。
服務貿易方面尤為明顯,中英金融合作領域不斷拓寬,業務滲透加深。目前,已有7家英資銀行、4家英資保險及1家再保險公司在華設立營業性機構。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是首批在華完成本地注冊的外資銀行。皇家蘇格蘭銀行(RBS)2010年在華設立第一家中英合資證券公司。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人保等先后在英國設立了分支機構,取得英國法人資格。國家開發銀行投資30億美元入股巴克萊銀行。在商業流通領域,英最大零售商TESCO今后7年計劃在華投資50億英鎊,瑪莎百貨、巴寶莉也計劃在華拓展門店。在專業服務領域,已有14家英國律師事務所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也有多家中國律師事務所在英國設立了分所。此外,創意產業成為合作新領域,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吸引了英國創意企業的目光,一些中國企業也投資于英國的創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