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個時代賦予了互聯網金融最好的機會,市場化的力量引領著互聯網金融創新愈演愈烈。小貸資產、商業承兌匯票、應收賬款、典當資產等各類傳統線下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不斷以創新的形態登陸互聯網。
事實上,這些非標資產正在走向標準化的道路上,業內人士正在探索著,怎么以一個標準化的方式在非標資產中實現應用。在我看來,互聯網金融可以看成是金融電商化,互聯網金融平臺不是只有某個單一產品,而是許多產品的集合。既然同為電商平臺,金融類電商平臺與傳統電商一樣,其核心競爭力還在平臺上銷售的“貨”。
投資者在平臺上購買投資產品,就像顧客在超市中購買貨物一樣,存在售前、售中和售后的環節。
售前:“批發”模式保證貨源
在決定上線某一款產品前,需要充分了解投資者,由需求引導企業開發新產品。優秀的金融電商,其產品必然直面投資者最強烈的需求--收益性、安全性、選擇性。從目前互聯網金融市場運行來看,非標資產產品8%~16%的收益能滿足大部分投資者的收益預期,但安全性的問題就時刻牽動著投資者的心。所以我們在開發創新產品時,會努力完善產品的安全性,例如與國有交易所合作、第三方擔保、風險準備金、資金托管、購買保險等等。
在選擇性問題上,要求“貨品”有足夠豐富的種類和充足的數量。在選擇性方面,在管理層明確的發聲支持下,線下金融產品的互聯化只是時間問題。至于“貨物”數量與質量的問題,我們平臺的做法是使用\"批發\"模式,由當地政府或可信賴的行業協會推薦出一批優質的合作企業,再配合嚴格的風控手段,保證“貨物”的質量。
溝通企業與顧客的聯系,也成為售前工作尤為重要的一環。業內普遍使用客服中心的形式,為目標市場的顧客提供有關資訊。優秀的客服可以讓投資者更好地了解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指導消費。我們甚至可以從投資者反饋的信息中提取有價值的情資,從而使企業作出更為準確的經營決策。
售中:個性化服務引導疊加型投資
在零售企業銷售商品的過程中,接待服務是售中服務的中心內容,直接體現為商品的銷售人員。而金融電商的售中服務,則把銷售人員互聯網化,表現為多種形式的結合,有客服中心,有移動客戶端的微信服務號,有粉絲俱樂部、粉絲會Q群,還有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成的品牌推廣,投資者教育等等。這一連串的動作,既是滿足客戶購買商品欲望的服務行為,又是不斷滿足客戶心理需要的服務行為。
優秀的售中服務將為投資者提供享受感,從而增強投資者的繼續投資的意愿。從投資者小額試投資開始,融洽而自然的服務能有效地消除投資者與平臺之間的隔閡,在雙方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信任的氣氛,產生符合疊加效果,進而使投資者追加投資。
在這里,我想提及個性化服務的問題。從服務業的角度看,個性化服務已經是必然趨勢,那么個性化服務在金融電商中將如何體現?我認為答案在移動端,移動端是未來最重要的渠道之一,甚至會超越PC端。以我們互聯網金融平臺為例,今年的目標是移動端成交量占到總成交量的七成。目前,移動端最好的服務工具是微信,微信除了能推送資訊外,還有個功能常常被遺忘,那就是溝通功能。我們能利用這個工具實現與投資者的1對1溝通,以我們微信公眾號中的“小P”為例,有很多用戶把這個“小P”當成了朋友,時常調侃聊天,把用戶關系轉變成雙向的朋友關系。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的微信端產品用了半年時間就做到了億元級別的成交量,并仍在高速增長。
售后:互聯網思維開啟功能定制化
在電商平臺看來,售后服務是保持或擴大市場份額的要件。而對于金融電商而言,售后服務更多的是增強投資者信心,利用互聯網思維服務于投資者,由投資者需求引導功能開發,通過投資者滿意來擴大市場份額。但互聯網金融還屬于新興行業,雖然參與的人群在不斷擴大,但仍有更大部分的人還處于觀望的狀態,投資者間的自傳播是互聯網金融行業最為看重的傳播方式。
為了能產生投資者的自傳播,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就要求功能定制化——例如“退貨”。退貨行為是在實體行業中必然遇到的問題,而在金融產品中,體現的是流動性問題。一般金融產品會有較長的鎖定期,但如果投資者在這段期間出現資金緊張或其他因素,投資者會因為資金鎖定期而顯得被動。這里我們就設計了轉讓功能,未到期的產品以比原來低的利率轉讓出去,實現變現的同時還能獲得一定的收益。
客觀來說,金融電商中的售中和售后沒有十分清晰的界限,這是因為“貨”的特殊性決定的。金融產品并不是一次性消耗品,投資金融產品具有持續性的行為,甚至貫穿一輩子。這也決定了我們提供的每一種服務必須具有持續性和粘性,與投資者需求緊密相關,貼近投資者的生活,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互聯網金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隨著投資者消費觀念的變化,投資者們不再只關注產品的收益率的高低,而更愿意選擇那些擁有優質產品和服務的公司進行投資理財。從這一角度來看,金融電商的整個銷售閉環,也在一定程度上與理財產品一道,成為投資者看重的“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