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金融改革就是從高度集中管制行政總量定價的利率核心市場的定價機制向市場化風險發現的定價系統演進的過程。整個過程是漸進式改革,這就決定了多層次市場的層次化改革開放的過程。
這就導致了試圖進入市場參與改革的主體的機會均等。所不同的是主體的個體差異,資源、資金、團隊都會構成差異。這些資源都會作為投資消耗掉形成成本,獲得交易規模。獲得交易規模之后,才會形成毛利,從而可以再投資形成核心競爭力,而后在規模的前提下,形成價格歧視。
這四個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是:權益資產獲得能力、風險識別和定價能力、精準營銷獲客能力、業務場景構造能力。
形成單一業務門類的核心競爭力之后,需要關注在單一權益資產類別之下,規模和風險是否同步增長。那么,就需要發展其他權益資產類別了,就需要繼續投資形成針對新的權益資產門類的核心競爭力了。
另一個問題就是關于是否線下發展。
小規模純線下業務發展的成本曲線類似于白色的直線。有不高的固定成本投入,業務規模提升伴隨著可變成本的線性增加。
大規模純線下業務發展的成本曲線更像是紅色的那條曲線,因為管理成本伴隨著規模的擴張而非線性增長。
而對于純線上業務而言,初始投入相對較高,但是由于輕資產輕運營,所以,就像那條綠色的曲線。
最終這三條曲線都會交匯。綠色和白色的交點,反應了小規模純線下企業轉型線上的必要規模。線下轉線上,需要盡快盡可能前提。所以,線上線下的選擇,并非單純的互聯網和資金池,更多的要從功能角度來考慮發展的邏輯。
企業開始拓展業務的時候,只具備一定的資源,這些資源需要消耗掉,轉化成規模,再進行核心能力積累的投資。
所以,絕大多數市場化從互聯網方向發展起來的P2P機構,起步都不具備信用中介的能力,只能作為信息中介而開始。輕資產輕運營。由于對于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也就再沒有做到規模之前,無法投資而形成風控能力。
只有在具備一定的規模之后,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需要進行的投資規模和由于不投資帶來的風險無法平衡的時候,并且業務已經產生了足夠的毛利規模足夠確定成功保障投資能力建設的時候,才會進行風控能力的投資而具備信用中介的能力,而且,這是一個漸進持續的過程,因為信用中介所需要的風險定價能力是分門別類的。
那些無法做到規模的機構,持續維持和發揮營銷/服務渠道的作用,通過差異化服務而保持細分門類的比較優勢得以持續存在下去。
所以,出于滿足社會發展過程中投融資金融服務功能的有益增量補充的民間金融服務中介的功能演化,是分階段的多層次的,并非簡單的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那么二元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