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鴻 宋明
【摘要】本文以產權制度為研究視角,我國民辦高校產權制度為研究對象。在梳理民辦高校產權內涵的基礎上,對我國民辦高校產權制度的現存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提出推進我國民辦高校產權制度改革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民辦高校 產權制度 問題 改革對策
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已經迅速成長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我國民辦高校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民辦高校教育體制不完善,與現代大學制度還相距甚遠。產權制度作為現代高等學校制度的基礎和核心,對其進行優化、改革有利于建立高績效的現代大學制度,提高民辦高校的教育質量。因此,對我國民辦高校進行產權制度研究和改革勢在必行。
一、民辦高校產權的基本內涵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產權是以財產權利為核心的權利束,具體包含所有權、使用權、支配權、收益權、經營管理權等。高校產權是高校財產權利的簡稱,它是教育產權的一種特定形式。民辦高校產權就是民辦高校辦學主體對上述一系列權利的界定,以及在行使這些權利時所產生的各種產權關系。民辦高校產權有如下特點:
首先,相比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因為產權主體呈多元化態勢,因此也具有多樣化的產權模式;其次,民辦高校經濟上受政府約束較少,比公辦高校有更多的自主權,產權具有非公共性;再次,民辦高校具有營利性和公益性雙重屬性。一方面,民辦高校受政府資助少,運作需要自籌經費,一般由企業或個人進行教育投資,而投資就必然要尋利,這體現了民辦高校的營利性。另一方面,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一樣,為人們提供高等教育資源和機會,對全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貢獻了力量,體現了民辦高校的公益性。
二、民辦高校產權制度現存問題分析
民辦高校產權制度問題是伴隨民辦教育事業的發展而產生的。民辦高校產權制度就是對民辦高校產權的界定、劃分、保護、監督、結構等的規范化、法律化和制度化。因為民辦高校成立時間不長,關于產權關系的處理和制度建立與現行的管理制度和法律規范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就目前來看,我國民辦高校仍未能擺脫產權界定不明晰、歸屬不合理、部分產權殘缺等不良局面,我國民辦高校產權制度改革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一)產權歸屬不合理
民辦高校產權歸屬也叫做產權界定,即明確劃分民辦高校各權利主體在學校產權實現過程中彼此之間的權、責、利關系?,F代產權制度下的民辦高校產權至少要對如下產權進行明確界定:其一,財產所有權,這涉及學校法人財產權和投資者個人財產權的劃分與確認。其二,收益權。民辦高校具有公益性和營利性雙重屬性,那么民辦高校的收益權屬于究竟哪個權利主體?在各主體間又該怎樣分配使用?其三,經營管理權。民辦高校的辦學經營權和所有權主體是否應該一致?
在我國民辦高校中,產權歸屬不合理,權利與義務不對稱情況時有發生。因為民辦高校大多是個人或組織投資舉辦,投資必定是要追求經濟利益。而現有法律對此界定不明,民辦高校投資者的個人財產權及收益權得不到保障,一方面,投資者要承擔投資風險,并負相應責任,另一方面,卻不能享有財產收益權。有的民辦高校投資人和學校法人的產權劃分不明確,出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合一的情況。對投資者而言,可能會出現不顧高校的公益屬性而大肆營利;對學校法人而言,可能會專注教學建設而忽略出資者利益,長此以往就抑制了投資者的投資熱情。這些對于民辦高校的長遠發展都將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二)部分產權主體缺位或權能不完整
民辦高校產權主體多元化注定了其產權劃分的難度,從而出現多個主體享有同一項權利,某項權利主體缺失或權能不完整的現象。就辦學自主權來說,盡管部分民辦高校將校方作為辦學自主權主體,但校方的辦學權利也要受政府和投資方的限制,致使辦學自主權得不到充分落實;經營管理權中的決策權、支配權和剩余索取權主體通常也沒有明確劃分,多個主體之間交錯行使權力;高校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對于人才培養和高校長遠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一般予以承認的只有科研成果等知識產權,教學勞動產權則通常被忽略。這將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工作態度和工作熱情,重視科研而輕視教學,不利于教學效果提高和學生素質培養。
(三)民辦教育產權的相關法律缺失
我國關于民辦教育產權的相關法律較少,對民辦高校監督、使用和管理做出了原則性規定,對其投資人的個人財產權、收益權、投入資產的最終歸屬和分配卻沒有明確的規定。法律上呈現的是一種回避投資人相關權利和義務的狀況,法律對民辦高校產權規定的不明確,強化了民辦高校投資人的短期主義和投機行為,這為民辦高校的進一步發展埋下了諸多隱患。
三、民辦高校產權制度改革的對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民辦高校產權制度存在諸多問題,致使民辦高校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針對目前我國民辦高校存在的產權歸屬不合理、主體缺失、權能不完整、相關法律缺失問題,本文提出了如下的解決方案和制度改革的建議。
(一)明晰民辦高校產權制度
產權明晰是民辦高校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只有對產權進行明確劃分與界定,各產權主體才會有效行使權力和承擔責任。首先,要承認投資者的財產權、收益權等權利,并對該權利的實現提供相應的保證,從而有利于吸引新的投資主體,促進民辦高校的融資和再建設;其次,保證高校法人具有較高程度的辦學自主權,并將經營管理權中的具體權利在投資者與高校法人之間進行合理、明確的界定。將所有權和經營權進行分離,在避免投資者將學校進行過渡化經營的同時,保證學校按照教學發展規律進行建設和改革;再次,對于教師的教學勞動產權要給予重視,設立教師教學勞動產權的收益標準,從而起到激勵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最終將提高整個學校的教育水平。
(二)推進民辦教育立法工作
民辦高校教育相關法律缺失,使得民辦高校的產權歸屬不合理,民辦高校運營效益和教育效果難以得到法律保障。因此,應通過立法來規范民辦高校的產權歸屬,詳細規定何種主體應該享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做到有法可循。確保各投資主體的合法權益及相應的義務履行受到法律保障和監督,并在民辦高校產權制度實施過程中,針對實際運作狀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訂。
(三)進行民辦高校產權制度優化和創新
民辦高校產權主體多元化,制度創新的主體主要是個人或組織。而個人和組織的制度創新通常只考慮個體和局部利益,競爭性高于合作性,具有強烈的制度創新的意愿,為民辦高校的產權制度創新營造良好的氛圍。因此,民辦高校應當逐步健全法人產權制度,建立現代高校產權運行機制。給予高校法人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即高校的經營管理權,并建立由投資主體組成的校董事會作為權利監督機構,由校領導層組成的委員會、教工組成的教職工代表大會作為管理監督機構,并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對高校運營管理情況進行有效評估和進一步優化。從而做到民辦高校產權實施各方面的分工合作與監督,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高校產權運行機制。
基金項目:本研究成果是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JG13DB129)的成果,也是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國高校產權制度變遷及?績效優化路徑研究(BFA13003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嚴軍.我國民辦教育的產權界定[J].現代教育科學,2005.1.84-86.
[2]李建軍.我國民辦高校產權現狀的分析與產權明晰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24:21-23.
[3]潘懋元,胡赤弟.民辦高校產權制度改革的若干問題[J].教育研究,2002.1:27-31.
[4]闕海寶.民辦高校產權制度研究[D].四川:四川大學,2006.
[5]吳云勇,孔含笑.公立高校和民辦高校產權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金融,2013.7:55-61.
[6]楊挺.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背景下的學校產權規范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