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冉+劉曉雪+羅煉芳+蘇俊波



摘 要 為全面了解甘蔗種植農戶種植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對湛江地區100個甘蔗種植戶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總結湛江甘蔗種植農戶現實狀況,得出結論與啟示。
關鍵詞 甘蔗 ;農戶 ;種植行為 ;影響因素
分類號 S566.1
甘蔗是我國重要的糖料作物,我國甘蔗種植面積占常年糖料作物的85%以上,蔗糖產量占食糖總產量的90%以上,廣東甘蔗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在全國排名第三[1]。廣東甘蔗種植和蔗糖生產主要集中在湛江的遂溪、雷州、徐聞、廉江、麻章等區域縣(市、區)[2],甘蔗產業已經成為湛江的支柱產業。但是,近年來甘蔗產業發展困難重重,作為甘蔗產業發展的源頭,甘蔗種植農戶面臨諸多問題,為全面了解當前湛江蔗農種植現狀及影響其種植的主要因素,在國家甘蔗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的指導和各縣市農業局相關部門的配合下,筆者于2014年8月至9月對湛江地區甘蔗主要種植區域100戶蔗農開展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為了更全面了解整體情況,調查對象按照種植規模進行選取,具體為:種植面積為0.33~0.67 hm2農戶選取20戶,0.67~3.33 hm2選取40戶,3.33~6.67 hm2選取30戶,6.67 hm2以上選取10戶。最終,以獲得的數據為基礎,統計結果并進行分析,以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湛江甘蔗種植農戶的現實狀況,為湛江甘蔗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借鑒意義。
1 甘蔗農戶樣本總體狀況
1.1 區域分布
調查中的100個對象分別來自徐聞、雷州、廉江、遂溪、麻章5個(各20戶)主要種植甘蔗縣(市、區)的農村常年種植甘蔗農戶。
1.2 年齡結構
從種植甘蔗農戶戶主的年齡分布情況來看,30~40歲農戶占5%;40~50歲農戶占38%,50~60歲農戶占44%;60~70歲農戶占12%;70歲以上農戶占1%。其中,年齡最大為73歲,最小為36歲,平均年齡50.91歲。由此可看出,50~60歲和40~50歲農戶的數量較高,這兩個年齡層次的農戶成為種蔗的主力,種植甘蔗的年輕人數量較少。
1.3 文化程度
從戶主的文化程度來看,蔗農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高中為主,具體為:僅受過小學及以下文化教育的農戶占13%,受過初中文化教育的農戶占56%,受過高中(含中專)文化教育的農戶占31%。
1.4 家庭人口數
從種植戶的家庭人口數量情況分析,本次調查100戶農戶的家庭總人口為631人,平均每戶6.31人。其中,小戶型家庭(1~3人)數量占2%;中戶型家庭(4~6人)數量占55%;大戶型家庭(7人或以上)數量占43%。
1.5 常年種植甘蔗勞動力
從種植戶家庭常年種植甘蔗勞動力分布來看,2014年家庭勞動力(16~60歲)合計462人,平均每戶4.62人,占家庭總人口比例73.22%。外出務工勞動力為186人,占家庭總人口比例29.48%。常年種植甘蔗勞動力212人,占家庭總人口比例33.60%,平均每戶2.12人。其中,2人的戶數最多,占72.0%;1人數量占14%,3人和4人數量比例各占6%,4人以上戶數占2%,說明常年種植甘蔗勞動力以2人為主,基本為農戶夫妻兩人。
2 甘蔗生產、收購基本情況
2.1 種植面積
本次調查的100戶蔗農2014年種植甘蔗面積共計388.63 hm2,其中,種植面積最大為16.67 hm2,最小為0.33 hm2,平均每戶種植甘蔗3.89 hm2。
2.2 品種結構
對100戶蔗農種植甘蔗品種按種植面積進行調查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2014年,100戶蔗農共計種植17個甘蔗品種,基本為新臺糖和粵糖系列品種,兩個系列品種種植面積相差不大,具體為新臺糖系列品種種植面積為197.19 hm2,占總面積的50.58%;粵糖系列品種種植面積為181.73 hm2,占總面積的46.76%。其中,種植最多的甘蔗品種為新臺糖22號,面積達到110.99 hm2,占總面積的28.56%;其次是臺糖89-1626,面積為49.33hm2,占總面積的12.69%;種植面積第三位為粵糖94~128,面積為44.17 hm2,占總面積的11.36%。
2.3 種植行距、種苗用量及宿根年限
對于甘蔗種植行距,蔗農按照0.7~1 m不等行距進行種植,44%按照0.9 m種植,35%選擇0.8 m,11%選擇0.8 m,最小行距為0.7 m,最大行距為1 m,平均行距為0.86 m。
蔗農在種植甘蔗時,按照自己種植習慣,使用種苗量各有不同,但兩種下種量為大部分人采用,即34%的蔗農采用9 000 kg/hm2,29%的蔗農采用7 500 kg/hm2。使用種苗量最少的為4 500 kg/hm2,最多的為15 000 kg/hm2,平均為8 670 kg/hm2。
在宿根年限方面,有78%的蔗農宿根年限為1年,11%蔗農宿根0年(每年新植),9%蔗農宿根2年,2%蔗農宿根3年,平均宿根年限為0.96年,由此可見,種蔗宿根年以1年為主,這可能與品種老化、病蟲害多發等因素有關。
2.4 甘蔗收購價格
調查對象中,2013~2014榨季,甘蔗收購價格最高的為440元/t,最低為320元/t,平均386.70元/t;2012~2013榨季,甘蔗收購價格最高為500元/t,最低為380元/t,平均為434.20元/t。同2012~2013榨季收購價相比,2013~2014榨季每噸甘蔗收購價平均下降47.5元,降幅達10.99%。
3 甘蔗種植農戶生產行為分析
3.1 農戶種植甘蔗因素
100戶蔗農中,在選擇種植甘蔗的最主要原因時,“由于土地、氣候限制,不適合種其他經濟作物”位居第一,占32%。“糖廠肯定收甘蔗,不愁銷”這一因素也比較重要,占23%。“父輩就在種,習慣了”,也是影響農戶種植甘蔗的因素,占17%。此外,14%的農戶認為“能夠在收獲時一次性獲得比較多的蔗款收入”;6%的農戶認為“隨大流,村上大多數人種就跟著種”;6%的農戶認為,和其他作物相比價格較穩定,劃得來;只有2%農戶認為“能夠在種蔗、田間管理時獲得糖廠甘蔗苗優惠資金預付或化肥優惠預付”。由此可見,土地和氣候限制是農戶選擇種植甘蔗的首要因素,而銷售渠道、種植習慣和收益方便性也占據了一定的影響。
3.2 農戶種植甘蔗面積取決因素
在每年甘蔗種植面積取決因素中,64%的農戶會“根據上一年的甘蔗收購價格”來確定當年的甘蔗種植面積;40%的農戶會“比較甘蔗與其他替代作物的收益”來決定種植面積;33%的農戶會“根據自己對當年甘蔗價格的預計”來確定種植面積;19%的農戶選擇“主要看家里是否忙得過來”;此外,10%的農戶選擇“主要看是否有購買化肥農藥的資金”;5%的農戶選擇了其它因素。由此可知,每年甘蔗種植面積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種植收益,只是每個農戶對于種植收益的判斷標準不同,相當多的農戶是基于上年甘蔗收購價格,還有一部分農戶基于甘蔗與其他替代作物的比較收益判斷,也有基于自己當年對于價格的預期。
3.3 甘蔗價格變動對種植面積影響
農戶種植面積主要由甘蔗收購價格來決定,農戶種植面積變化如下:第一種情況,如果新榨季甘蔗價格比上一榨季每噸高出10%左右,73%的農戶甘蔗種植面積不會變化,20%的農戶會增加甘蔗種植面積,剩下7%的農戶很難抉擇,還有其它考慮。選擇面積不變的農戶,原因不盡相同,“無地可增”是最主要問題(圖2)。第二種情況,新榨季甘蔗收購價不變,60%的農戶選擇縮減種植面積,38%的農戶選擇不變,2%的農戶選擇其它。第三種情況,新榨季甘蔗收購價每噸下降10%左右,45%的農戶會“縮減種植面積”,35%的農戶表示“不劃算,不種了”,18%的農戶仍“保持面積不變”,剩下2%的人選擇其它。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即使甘蔗收購價小幅上漲基本不會造成甘蔗種植面積擴大,原因是土地資源有限,如果甘蔗收購價繼續下降,四分之三的農戶將縮減面積或不再種植甘蔗,對甘蔗產業的持續發展造成較大影響。
3.4 代替甘蔗種植作物
如果不種植甘蔗,根據農戶所在區域,其最愿意種植作物不盡相同,代替作物包括木薯、水稻、桉樹等(圖3)。其中,最愿意種植桉樹的農戶最多,占27%,其次是菠蘿,占17%,最愿意種植苗木和花卉的農戶也占一定比例達16%,木薯占12%,水稻占8%,香蕉占6%,除以上作物外,其它作物占14%。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戶所選擇這些作物,有的作物種植管理較甘蔗粗放,用工少,有的作物費心程度低,但總體而言,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甘蔗價格逐年走低,相比以上作物,甘蔗比較利益較低。
3.5 甘蔗種植管理技術學習培訓
對100戶農戶甘蔗種植技術學習渠道進行調查統計得知,67%的農戶通過農技推廣的方式學習甘蔗種植管理技術;49%的農戶通過自行探索的方式獲取相關技術;29%的農戶從親朋好友處學習。糖廠農務在種植管理技術推廣中有一定作用,18%的農戶表示從糖廠農務人員處學習了相關技術;另外,還有極少部分人通過廣播電視、外出培訓和政府推廣及其它方式獲得甘蔗種植管理技術。由以上結果可知,雖然農戶獲得種植管理技術的渠道較多,但農技推廣在技術培訓中發揮了很大作用。3.6 蔗農對相關技術內容需求度
近年來,農戶對單產量高、抗逆性強的種苗需求意愿十分強烈,多達91%的農戶表述了此需求;56%的農戶想學習甘蔗病蟲害防治技術;44%的農戶則需要土肥和灌溉等田間管理技術的學習;18%的農戶需要合適的間套作模式與技術;16%的農戶則想學習防災減災技術。由此看來,農戶對單產高、抗逆性強的種苗需求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需求最為迫切。
3.7 甘蔗種植管理過程中遇到主要困難
關于目前甘蔗種植管理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高達90%的農戶認為是“甘蔗收購價格變化太大”;此外,勞動力成本、農資價格、自然災害”等也是農戶面臨的主要問題(圖4)。總體而言,甘蔗收購價變化大、勞動力及農資價格上漲,是目前甘蔗生產過程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
3.8 勞動力雇工難題解決途徑
勞動力雇工短缺是目前甘蔗生產過程主要難題之一,農戶解決此難題的途徑主要有三條:58%的農戶采取“外地引進打工小隊”的方法;25%農戶則以“找本村或鄰村打工的”方式;剩下17%農戶通過“加入種蔗或砍蔗互助組,相互之間幫忙”的方法來解決此問題。由此看來,外地砍蔗工(大多來自西南省份)已經成為了本地甘蔗砍收工作的主力軍。
4 甘蔗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及保險開展情況
4.1 農戶與制糖企業合作關系建立
關于農戶與制糖企業的關系構建問題,各有45%的農戶通過鄉鎮、村干部組織和約定俗成的方式與制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6%的農戶是因為制糖企業聘請的中間人與其合作,4%的農戶則是自己主動聯系制糖企業。在調查的所有農戶中,盡管與制糖企業合作多年,但全都表示沒有與制糖企業簽訂合同構建明確合作關系。
4.2 農戶對收購制度滿意度
在所調查的農戶中,多達90%的農戶對上一榨季的制糖企業的收購制度不滿意,具體表現為:66.67%的農戶表示制糖企業有壓級壓價現象,48.89%的農戶認為制糖企業扣雜不合理,10%的農戶認為砍運安排不合理,8.89%的農戶表示有拖欠貨款行為。
4.3 制糖企業所提供服務
制糖企業對農戶的服務分為技術和資金服務兩方面。在技術服務方面,受益農戶較少,78%的農戶表示并沒有受到相關技術服務;受到技術服務農戶表示,服務內容基本為蔗苗培育及病蟲害防治技術。
在制糖企業提供的資金服務方面,64%的農戶表示有所享受,服務內容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59.38%的農戶享受了甘蔗種苗優惠政策,50%的農戶享受甘蔗運費補貼或減免服務,21.8%的農戶表示制糖企業提供了甘蔗化肥優惠預付服務。由此可以看出,制糖企業為農戶所提供服務有限,尤其是技術方面的服務。
4.4 甘蔗農業保險開展情況
通過此次調查得知,湛江地區甘蔗農業保險自2014年開始開展,但所調查的農戶中,徐聞農戶表示當地仍未開展甘蔗農業保險。其它開展的地區,甘蔗農業保險類型為旱災、洪澇等在內的綜合險,但值得注意的是,火災險并不包括在保險范圍內。一旦發生災害,購買保險的農戶能夠獲得最大災害損失補償最大額度為9 000元/hm2左右。農戶對于甘蔗農業保險的總體效果評價,基本持“定損程序復雜,理賠速度慢”和“剛實施,沒什么感覺”觀點。
5 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湛江五縣(市)100戶蔗農調查問卷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甘蔗農戶種植行為及相關影響因素。主要結論有:(1)甘蔗種植面積主要受上年甘蔗收購價和比較收益影響;(2)受限于土地因素,甘蔗價格上漲只會使種植面積小幅增加,而價格下降種植面積縮減顯著;(3)蔗農對單產高、抗逆性強的種苗以及甘蔗病蟲害防治技術需求意愿強烈;(4)目前甘蔗種植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收購價格變化大、勞動力和農資價格上漲快;(5)農戶同制糖企業的合作滿意度低,缺少合同約束,蔗農與制糖企業承擔風險能力不均衡,蔗農在合作過程中處于極被動地位。
在目前甘蔗產業發展形勢下,針對上述主要問題,可通過如下一些對策減少相關因素對種植行為的影響程度,提高蔗農種植積極性。(1)加強良種育選和完善科技推廣,即使甘蔗收購價格上漲,蔗農甘蔗種植面積擴張空間不大,這就要求提高單產來增加其收入,而提高單產品種是基礎,技術方法是關鍵,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及制糖企業應加強對蔗農相關技術的培訓;(2)建立蔗農與制糖企業利益緊密聯系關系,作為制糖企業,應與蔗農簽訂購銷訂單合同,明確雙方利益聯結關系,對穩定甘蔗種植規模,實現制糖業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制糖企業及農戶間可通過“雙聯動”及股份合作機制[3],將雙方利益更緊密聯系起來;(3)加強相關技術及政策研究落實,推動甘蔗全程機械化。勞動力短缺已成為甘蔗產業長期發展的瓶頸,從調查結果來看,常年種植甘蔗勞動力平均每戶2.12人,而戶主平均年齡為50.91歲,若未來幾年內不能有效實現全程機械化,勞動力短缺問題將進一步加劇;(4)建立完善甘蔗農業保險業務,加快定損、理賠速度,降低蔗農對自然災害風險損失或者蔗農獨立負擔的風險損失,最終達到提高蔗農抵御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 艷,張祿祥,肖廣江,等,2013 年廣東甘蔗產業發展形勢與對策建議[J]. 廣東農業科學,2014(4):11-14.
[2] 張 艷,張祿祥,肖廣江,等,2011 年廣東甘蔗產業發展形勢與對策建議[J]. 廣東農業科學,2012(4):8-9.
[3] 陳如凱. 甘蔗產業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2001~2010 年)[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33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