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華
上市公司違規擔保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就違規擔保這個話題來講,其實不僅僅發生在上市公司。內部原因不外乎上市公司內控機制不健全,治理結構不完善,相關負責人缺乏職業操守、違規獲取巨額利益。外部原因不外乎監管力度不大,處罰不嚴。應對措施不外乎以下幾條:一是強化內部控制管理,二是嚴格銀行審核,三是加強監管機構和中介機構的監督管理。
這就很奇怪,原因和對策都有了,不同專家不同媒體不厭其煩地研究報道了許多年,為什么還是屢禁不止?中國有句古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違規擔保的參與方——擔保方、銀行或債權人、貸款方皆有利益,而且一定是違反擔保的收益超過風險成本,何樂而不為?擔保方獲得了擔保費,有時候這種擔保費甚至可能直接進了個人腰包;銀行擴大了業務,獲得大筆利差收入,債權人做成了生意;大股東、關聯人等貸款方則獲得了貸款,能還上皆大歡喜,一旦還不上就撂挑子。何況違規擔保通常都要等到“東窗事發”后才被關注,也就是說大部分的違規擔保并非一定會出現問題,這就給參與方進行這種非法活動增添了一分沖動和僥幸。
其實有關上市公司擔保的法規早就已經很完善,完全可以做到“依法治擔保”。早在2005年,證監會、銀監會就聯合下發《關于規范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行為的通知》,提出要嚴格控制上市公司對外擔保風險,規定對于“單筆擔保額超過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10%的擔保;對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提供的擔保”等情況,須經董事會審議通過后,還需提交股東大會審批,且關聯人不得參與表決。同時,銀行監管部門也要求金融機構規范此類貸款擔保審批行為,金融機構應根據《商業銀行授信工作盡職指引》等規定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控制貸款風險。此外,2005年證監會出臺《關于集中解決上市公司資金被占用和違規擔保問題的通知》,其中對解決上市公司違規擔保提出了工作部署,要求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中明確董事對違規擔保、擅自擔保或者失當擔保給公司造成損失應當承擔的連帶責任。
對違規擔保的上市公司,以往的分析中建議對上市公司停止再融資資格,進行ST處理等,但是這類針對上市公司整體的處理容易侵害小股東的利益,讓提供違規擔保的管理層更加肆無忌憚。應該直接針對擔保同意人個人,直接凍結其股份等相關資產,以其個人資產抵償銀行貸款;除此以外,處以較大金額罰款,并移送司法部門進行處理,并由監管部門剝奪其上市公司高管資格。
新的《公司法》也對公司對外擔保的規定有了較大突破,明確對外擔保中相對人的審查義務。這實際上是明確規定了銀行或者債權人有審核擔保合法性的義務。這里說一下銀行,銀行除事前需加強審貸外,一旦發生違規擔保導致無法履約的情況出現,相關審貸人員應接受降級、調離崗位等處罰,同時應處以數額較大的個人罰款,甚至監管部門給予撤銷從業資格的處罰。監管部門應對相關分支行處數倍于貸款金額的罰款,并暫停相關業務一段時間,對涉嫌犯罪的相關人員移送司法機關進行處理。
最后是貸款人或欠款人,一旦出現違法擔保而導致無法履約的情況出現,首先應審查貸款人或欠款人所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其次應嚴格審查貸款人或欠款人在尋求擔保過程中有沒有向擔保人提供非法利益,對涉嫌犯罪的人員進行罰款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說一千道一萬,這些嚴格的懲戒措施能否真正制度化并得到落實,才是關鍵。否則,又變成了“曝出一出違規擔保案例后,媒體又把數據收集整理一遍,再站在道德的角度批判一通”的局面,不知道這種重復勞動的意義何在?在商言商,做生意的人總是從收益成本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讓違規擔保的成本遠高于收益,違規擔保就會銷聲匿跡;反之,就是當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