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啟發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本文結合物理教學案例,分析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合理有效地實施啟發式教學。
【關鍵詞】高中;物理;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多種方式,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適當的采取啟發式教學,經過多年的教學研究,提出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物理教師在處理課堂時一定要給足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必要時還要引導學生參與規律的發現與推理過程,而不是把公式或概念的簡單整理和板書。
在講《單擺》這節課時,單純把規律板書出來,這節課給學生的內容就顯得十分的“干癟”,而倘若換一種方式,教師讓學生先觀察幾個擺長不同的單擺,討論得出不同擺長的單擺擺動周期不同的特點,進而又讓學生通過實驗去研究如何讓單擺擺得快些,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等,讓學生自己提出方案,并檢驗自己的方案,最后還讓學生借助計算機及傳感器自行收集和處理數據定量的分析實驗結果,去完成過程。整節課教師層層深入,步步啟發學生挖掘規律,讓學習的過程變得更生動有趣,也更易讓學生理解并內化知識。
像這樣的啟發過程,學生的學習有了充分的學習和認知過程,通過主動參與推理過程,更讓學生能由原有的感性認識,進一步上升至理性分析,并通過計算機及傳感器自行收集和處理數據達到了理解提升學習境界。
二、教學思路清晰,善用問答啟發
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曾用"問答法”來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以探求真理。問答法對于學生提高對規律的理解,培養推理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是一些物理規律中學生可能容易忽略的細節也往往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得以加強。
在《運動學規律的應用》這一節當中有這么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即若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且運動時間足以讓物體停下,問題可能會有以下兩種情景:(1)物體是汽車,停后加速度立刻消失,速度為零;(2)物體速度為零后會反向勻加速直線運動。可能會是那種情形呢?如果是第一種,很明顯我們計算時必須比較運動到速度為零時物體所用時間,討論是否出現條件所給時間過長的問題。而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則說明了勻變速直線運動方程的普適性,不需考慮物體是否反向的問題,熟練掌握該特點為下一節討論“豎直上拋運動”問題埋下很好的伏筆。筆者認為可以設以下問題,層層設問啟發學生思考:(1)求兩個時間下(其中一個時間超過物體速度為零所用時間),物體的位移?(2)為什么用時多的物體反而位移會小?(3)物體最遠能走多遠?用時多少?(4)若物體運動時間大于運動最遠所用時間結果怎樣?(5)解決該問題有何收獲?這樣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自然體會了運動學減速問題當中應該考慮的問題,還領悟了公式不需考慮物體反向運動直接使用公式的方法,既完成了教學目標,也使學習過程變得輕松自然。問答法常常能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明思維的方向從而比較自然地解決教學任務。
三、善于引導,啟發學生獨立完成
在中國,“啟發”一詞,源于教育家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而現代教育理念也主張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但不硬牽著他們走。
在《電感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中討論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教師不必直接給出結論,就算給其結論也覺得十分的繞口,且不容易記住,為了讓學生體會其結論,我們可以啟發學生自行提出,哪些物理量可能會影響交變電流的大小呢?做為教師不必告訴學生結論,甚至對于這個問題的驗證都可以交給學生,教師要做的就是提醒學生做實驗時應注意的事項,指引他們可能要關注的現象,最后得出實驗記錄后,再去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從而得出結論,這里也許學生會提出可能錯誤的結論,這時可能充分利用學生間的討論將問題化解,實在走不出誤區也不代替學生得出結果,可以輔以問答法,引發認知沖突最終完成教學過程。
四、善于創造啟發教學的條件
物理是一門以物體運動規律或物質的基本結構為載體的學科,需要一定的事實呈現來引發思考或推理結論,所以在高中教材中我們有一定數量的演示實驗,而筆者認為用好這些演示實驗也是啟發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中,“磁”能生“電”嗎?如果有電要告訴學生怎樣驗證——用電表,那它怎樣產生,與什么因素有關,可以請幾個學生上來演示,并要學生關注現象的不同,尤其關注指針偏角的不同意味著什么等等。在討論方向時,我們甚至要提醒學生操作與電流方向間的關系,并用干電池演示不同電流方向電表指針的偏轉。這樣當我們再進一步去啟發學生去得出規律時才能獲得充足的先決條件。
既然我們要傳授的規律學生已把一些現象當作事實,那么筆者認為演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其中的因果關系,讓學生明了實驗的細節及條件,把演示的過程變成一個啟發學生發現規律、思考規律、認可規律的過程。
五、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解物理問題時發現一題多解的情況很多,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時就是一個對于方法選的過程。當前不少學生對于物理感覺到難,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如何正確地選擇規律與方法。而其解決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啟發學生去體會方法使用的特征及背景,讓學生在自己的解題具體過程中體會其中的“玄機”。
在《萬有引力的應用》這節課中,筆者認為本課節學生最難處理的地方就在于對于向心力方程的選擇上,關于方程的選擇上有含速度的、含周期(頻率)的、角速度的和半徑的等,其組合就有7種之多,怎樣才能又快又好的選擇,筆者認為在啟發教學中,可以先把方程都列出來讓學生自己去選擇,至于哪個式子能夠解決問題,為什么,這些都可以引導學生去討論得出結果。這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更培養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在于正確處理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它反映了教學的客觀規律。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強調學生是主體性,實現教師主導性,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強調理論與實踐聯系,實現書本知識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參考文獻】
[1]陳剛,舒信隆.新編物理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茍克俠.物理教學中怎樣利用啟發式教學[J].甘肅科技縱橫.2005(05)
[3]顧維菊.談啟發式教學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07(32)
【作者簡介】
胡穎毅,男,福建南安,南寧三中,中學一級,2002年理學學士,物理教育。
(作者單位:廣西省南寧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