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琴
【內容摘要】新課程背景下,語文選修課應運而生。在眾多選修課程中,語文選修課應如何凸顯自身魅力,吸引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文試從知識含量、生活氣息、心靈碰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語文選修課 ?知識含量 ?生活氣息 ?心靈碰撞
在新一輪課改中,各類選修課程應運而生,語文選修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選修課不同于必修課,在師生關系中,選修課的主動權更多掌握在學生手里,教師開出一門課程,學生可以決定選或是不選;即使選了這門課,學生在課堂上也未必認真聽課。選修課沒有了高考的保駕護航,從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師通過課程本身而不是通過高考分數去吸引學生。那么,語文選修課該如何增長自身的魅力,筆者對此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首先筆者需要進行兩個方面的界定:
一是此處所講的語文選修課并非是指高中語文選修IA內容,也不是人教版、蘇教版等出版社提供的選修IB教材,而是指學校老師自主開發的語文選修課程。即教師結合自身教學特長及學校特色,自主開發出一些語文專業課程,這些課程與其他課程一起組成學校的選修課體系。問題是,在理科當道的大背景下,在如此眾多的選修課程中,語文選修課如何脫穎而出,招徠學生。
二是在現行的選修體系中,學生所選的是否就是學生感興趣的,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在高考壓力下,高中生選課帶有一定的功利力,往往偏向于那些高考中有用的課程;另一方面,由于學校教學資源等問題,學生即使不帶功利也未必選得中自己喜歡的課程。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針對有些“不情不愿”來選讀語文選修課的學生,教師又該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綜合以上兩點,筆者認為,我們應該為語文選修課找幾個魅力增長點。
一、有知識含量
在選修課堂中,學生走入教室時可能并不是完全因為興趣而來,但教師在學生離開教室里必不可讓他們空手而歸。一堂有含量有收獲的課,是有吸引力的。在早些年的選修課開設中,語文校本選修課堂很容易被看視頻聽故事所取代,這樣的課堂“水分”比較大,學生有興趣也未必有收獲。不同于必修課程,語文選修課在知識專業性方面可以表現得更深入。必修重在語文基礎知識,選修則可以向專業領域拓展,如新聞、傳記、詩詞等等。筆者近期致力于《記者團》的校本課程開發,帶領學生進行了八個方面的專題知識學習:新聞與記者、小記者的新聞敏感性、訪談錄、消息、人物通訊、新聞評論、新聞攝影、新聞特寫。這些內容圍繞“新聞與記者”這一主題展開,是學生平時在必修課程中少有接觸的,很有新鮮感。
語文選修課的知識含量除了專業性之外,更多地表現為實用性。教育原本是應該帶給人愉悅感的,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到能力增長的快樂。可現實情況是很多學生對學習深感厭惡,因為他們竭盡全力所學的很多是因高考所定而非自己生活所需。筆者認為,在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兩個方面,語文選修課在工具性上有著比必修課更大的發揮空間。正如英國在處理課程設置的三大基礎(學生、知識、社會)中重視選修課與社會聯系一樣,語文選修課可以更傾向于實際應用①。以《記者團》這一門校本課程為例,學生在課堂中學會了如何作采訪寫報道后,當學校舉行諸如運動會、文藝匯演等大型活動時,馬上可以將所學的化為實用。學以致用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有成就感。
當然,語文選修課在保證知識含量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的能力取向。在中學課堂里,有些校本選修課可以和校社團活動相結合,如筆者所帶的《記者團》選修課學員亦即是校“小記者”的社員。在《記者團》的選修課程中,學生除了學習“新聞與記者”的相關知識外,還要進行一系列的以采訪報道為主題的社團活動,把課堂教學與社團活動相結合,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能力。
二、有生活氣息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知識的延伸、拓展是由內向外的,從書本走向生活。在語文選修課中,知識的構成可以由外向內,讓生活走進課堂。即不同于必修課程中知識的載體多出于經典文獻、大師之筆,語文校本選修課的內容素材可以來自身邊,使課堂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而避免知識的僵化與隔離。因此,語文校本選修課是開放的,是帶有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的。如在《記者團》的選修內容中,校園新聞、校報、團學訊、當地晚報等媒體都可以作為教學資源的生發地。這些素材具體、鮮活,有針對性,有吸引力。在課程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對身邊新聞的關注能帶動學生的關注,學生一開始從對寫新聞可能不感興趣,但還是聽新聞的還是有興趣的,特別是那些發生在身邊的新聞。從聽新聞到寫新聞,興趣一點一點培養起來。
當然,任何一門課程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識體系,如有關“新聞”這一專題的選修課程,人教版的《新聞閱讀與實踐》在新聞體裁方面作了詳盡地編寫。不同于這些專家學者,中學一線老師在開發校本課程中,不必拘泥于知識體系上的全,而是可以將知識的觸角伸向生活深處。如“通訊”這一模塊,人教版選修教材中選用的閱讀素材是《彭德懷印象》《世界選擇北京》《中國市場: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風雨入世路 ——中國與WT0》,這些文章經典,精致,但也有距離感,學生未必感興趣。筆者在講述這塊內容時,恰巧接到學校要求采訪一位知名校友的任務,因此,筆者抓住這一教學契機,將內容鎖定在“人物通訊”上,把媒體上對該校友的相關報道及人物通訊的相關知識作為該堂課的教學內容,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語言大師呂叔湘先生曾有這樣一段話:“語文與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邊有廣告牌;買東西,有附帶的說明書……”②由此可見,語文教師在開發選修課內容時,知識體系不必求全,而是求專,切口要小,操作性要強;知識內容上不必求深,而是求活,將生活搬進課堂。某種程度上講,一線教師開發的選修課程,注重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獲得直接的感性知識和生活體驗,其體驗意義高于觀賞價值。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師生不再是個旁觀者,而是個參與者,親歷的喜悅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有心靈的碰撞
在高中語文的必修課程中,教師為了趕進度、省時間,很多內容都是教師一講了之,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生的個性化感悟都被忽視了。語文校本選修課不在高考之列,在教學進度上可以更從容,在教學方法上可以更自由,讓課堂從“考本”走向“生本”,從與考題的碰撞走向與學生心靈的碰撞。
1.有心靈的碰撞,首先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不必急于教給學生結論性的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充分的體悟、交流、碰撞。筆者在《記者團》課程的“訪談錄”這一教學模塊中,教學步驟具體為:第一課時,介紹訪談錄;布置作業,要求采訪三個不同工種的人,擬寫采訪提綱,完成訪談錄;第二課時,小組交流,課后要求完成“職業生涯,人物訪談”的專輯制作;第三課時,課堂展示與評比。這三個課時中,除了第一課時是教師主講,二、三兩個課時則是以學生為主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鑒賞和評比。語文選修課可以突破傳統的課堂結構,其學習場所由室內延伸到校外,其學習方法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師傳生受,教師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融為一體。
2.其次是營造交流的氛圍。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一下子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可能一時無所適從。教師要努力營造一種輕松、自由、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課堂中肯說、會說。如上文所講的訪談活動中,學生采訪的對象有醫生、教師、企業經理、柜臺服務員、小區環衛工、門衛大爺等。一位學生采訪的是珠寶店的柜臺服務員,在課堂“展示與交流環節”她談到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當時是抱著好奇的心態去采訪這位阿姨的,因為在我們眼中營業員是一種很不起眼的職位,我想至少我們學校的學生應該不會有人把這個作為理想職業。憑著日常在購物時對這個職業的了解,我們問了一些問題,覺得與我們想象中不一樣。因為我們當時去的時候,正有顧客在買車上的掛件,我們在旁等了一會,聽她們講翡翠,不厭其煩的推銷,真是令我們佩服。后來我想任何職業都是一樣的,沒有區別,我不再認同“你是IT工程師,你就要懂很多這方面的知識;而如果你是一個清潔工,只要掃掃地就行了”這樣的觀點。無論是什么職業都可以展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哈佛畢業生回國當城管的事也有發生,只要我們抱有一顆敬重職業之心,我們一定會在自己的崗位上煥發光彩!
這一番話引起同學與老師的思考,在這一堂選修課中,我們學習的不僅僅是如何寫訪談錄,還包括內心深處對職業對理想的探討,知、情、意、行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我們往往要求學生去理解課本人物的內心世界,少有機會聽學生講自己的內心世界,學生在課堂中多是傾聽與接受;我們往往要求學生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而少有時間讓學生生生間對話,學生多是旁觀者。在語文選修課堂中,教師是組織者,同時也是傾聽者;學生是參與者,同時也是傾訴者。特級教師李鎮西說:“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在課堂中,心靈的碰撞是最具有震撼力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
最后,筆者想要強調的是,在新課程體系中,語文選修課絕不是雞肋,而是有其魅力所在。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所在和成長需求,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釋放,個性得到張揚,學生自然也就樂在其中了。
【注釋】
① 楊云萍. 語文選修課與必修課同質化問題及對策[J]. 中國教育學刊,2012年10期.
② 陳學中. 走進心靈碰撞的課堂[J]. 學周刊,2014年第10期.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