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霖
江西省東鄉縣實驗中學
讓古詩教學“美”起來
楊霖
江西省東鄉縣實驗中學
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選編進我們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古詩,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們或豪邁昂揚,或細膩清麗,或發人深思,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一輩子都難以忘掉。古詩在開發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讓學生領略古詩的美,讓學生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學生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迫于統考的壓力,一個簡單省事的辦法出現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詩句分析。老師的教流于程式化、學生的練也趨簡單化,一切都是為了考試,一切圍繞圍繞考試,詩中的情感、美詞佳句的體驗過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誦代替理解,會背、能默寫成為學習詩歌的單一目的。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古詩審美教學中所做的一些嘗試:
1.吟誦,要咬文嚼字。
古人作詩是十分注意錘煉詞句的。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從語言入手,斟詞酌句,在學生初步理解古詩大意后,組織學生咬文嚼字地吟誦,細細品味,慢慢品賞,讀出古詩的抑揚頓挫、回環曲折之美,進而感悟古詩的意境。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教學時,在學生初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指導咬文嚼字吟誦,并體味交流:“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用得好,好在哪里?在知道“生”是動詞后,與“升”作比較,體會“生”用得好,不但用得準確,而且寫出了紫煙富有生命力的連續不斷。以“生”為細節,再練習朗讀詩句。
2.吟誦,要反復不斷、要有感情。
在學生深入理解詩意,把握詩人思想感情之后,我們老師最要注重讓學生進行反復不斷地、有感情地吟誦。在反復的感情誦讀中,學生會積極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中,探索古詩的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末。”這是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原話,他老人家還曾說:“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學生只有把自己當作“意中人”,進入作者所創的情境之中,和詩人情脈相通,才能做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才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所抒發的真情實感,并與之產生共鳴,進而得到美的享受。如被譽為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是一首絕佳的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確定感情基調后,我們還應該指導學生處理好重音與節奏,與學生一塊探討: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古詩的語言凝煉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于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例如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只有二十個字,既有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又有詩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足,亦有詩人無限的進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為這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己要設身處地窺探詩人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經歷去體驗詩人的情感經歷,再來引導學生理解詩的中心、體驗詩的情感。
要使學生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來,做到“自化其身。”古詩時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詩,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極力描繪了漁翁垂釣時的氣候和景物。教學時,適當介紹一下這是詩人被貶永州后所寫的,詩中描寫漁翁“獨釣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寫我行我素、身處孤寒之界的漁翁,實際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貶永州后不甘屈從而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聽完介紹,再讀全篇,相信學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會油然而生。所謂“詩言志,歌詠言”,詩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詩教學中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老師如果能注意指導古詩常規學法,讓學生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難體會出來。
書法藝術講究“筆斷意連”的境界和效果。我們在古詩教學中有時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我們何不讓學生對內容做回味、做遷移呢?
1.給古詩配畫。
在學生領悟了古詩描繪的那種美的意境之后,我順應兒童的愛畫愛美心理,讓學生根據詩意作畫。當然在畫之前,還要提醒學生畫的內容,除了古詩所描繪的內容外,還可以做合理的想象。可以這么說:想象是審美的翅膀。配畫也是對學生一種美的熏陶,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促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古詩內容,對古詩的喜愛之情也越來越深。
2.來點想象作文。
語言文字的訓練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古詩同樣也能利用來發展學生的語言。學完古詩,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讓他們做想象作文,并根據自己所想,配以插圖。文藝理論家曾說過:“沒有想象就沒有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學生在想象作文的過程中,再次領悟意境的同時,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審美情境也漸漸產生了。
3.鏈接課外閱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古人寫作的秘決。每學好一首詩,就要求學生去找同一類的詩。比如學習了宋代大家朱熹的《春日》,就要求學生去找找其他有關描寫春景的古詩再讀讀,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以怡情養性,豈不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宋代朱熹認為:“教人末見意趣,必不樂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情況,也必然可以反映教師是否“樂教”,學生是否“樂學”。我們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古詩的“意趣美”這一內蘊力,催動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由“入乎其內”再到“入乎其外”,取得產生最佳的審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