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琪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專業
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吳夢琪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專業
中國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這個集體的結晶,在經歷了時代的變遷,民間美術仍然在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其富含著深刻的寓意,并且在藝術的表現手法中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擁有著勞動人民所獨有的夸張而直接的表現手法。中國民間美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著現代的設計,而且,隨著人們越來越強調回歸自然,民間美術也不斷地與現代設計融合。
民間美術;現代藝術;融合
中國民間美術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歷史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民間美術仍然保持著人類最初,最基礎的形態,蘊含著中華民族古老的創造和審美。在這個像無數機器一樣高速運轉的時代里,在人們面對著鋼筋混凝土和合成物而感到疲憊時,人們的內心深處又開始最古老而又陌生的傳統民間美術產生了極大的向往。中國民間美術體現了更為人性化的情感,表現了更為本質的自然,它對現代的設計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與現代設計漸漸地融合了。
民間美術是由勞動人民所創造,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比如,門神使人們為了保佑居所安全所繪制的,許多精美的器物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的盛物的需要,所以其具有的特點是古樸和實用。中華民族地大物博,民間美術也因為地域的不同而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也形成了中國民間美術豐富繁多的特點。而且,中國民間美術是一個五彩而無法想象的藝術的世界,傳達出了普通人民對待自己日常生活的隨性和熱愛。中國民間美術的表現具有寓意性,如“魚”同“余”,人們把魚兒的形象常賦予“年年有余”的吉祥之意。又如“五福捧壽”中的蝙蝠,“富貴平安”中的牡丹等等。而且民間的藝術作品常常使用夸張的造型,以線代面,表現方法言簡意賅。其展現出的繽紛的世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的表現,起顏色和造型的獨具特色都被人們進行了象征性的描述,也給與了現代設計師們以極大的啟發。
中國民間美術作為傳統的文化,其中所具有的的傳統的理念和創造方式,被設計師們所取其精華運用到設計的作品中,其影響和融合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造型表現手法一脈相承。
中國民間美術的造型往往是簡潔而生動的,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所要表達的意境卻也全都在其中了。比如饕餮紋,祥云紋。民間美術中的造型豐富多樣,因為其已經深深地植根于古老的文化積淀中,后來也出現了注重裝飾紋樣的表現手法。現代的藝術設計師也會學習傳統的手法,化繁為簡,用抽象的圖形來表現具體的事物,用符號和變形來表現事物的神韻。
在現代的標志設計中,就要求設計師運用最簡單的圖案來表現企業或者機構豐富的含義。因為標志在現實生活中的呈現方式較為特殊,有時會以較大的幅面呈現,有時又會出現在名片、宣傳頁等較小的幅面上,所以要簡潔明了。這就考驗了設計師的化繁為簡的能力了,這樣一來,簡單的圖形和圖案就會被運用了。這就與民間美術中所追求造型的簡潔生動的表現手法不謀而合。
2.追求質樸純真。
不言而喻,中國民間美術所表現出來的是充分貼近生活的特點,雖然是豐富多彩,但是也是能準確的表現當地的淳樸的地域風情。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不同的文化積淀等各種不同的因素構成了具有自己獨特色彩的豐富多樣的,但又充滿著質樸純真的個性風采。在現代生活中,有著越來越多的新材料和新技術在不斷地涌現出來,但是人們卻越來越向往著回歸自然,設計師們也會利用一些原始的方法和材料進行創作。比如,現代的家具,更多的人更傾向于實木材質的,天然材料的衣物、裝飾,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
就拿包裝設計來說吧,出現了“自然為本”的原生態包裝設計,這種包裝忠實于傳統自然材料的特點,麻布、樹葉、竹子等材料開始被應用,反映自然材料的真實性,由表及里散發著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此同時,人們也越來越重視了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崇尚“自然、原始、健康”的理念,這就使原生態包裝應運而生。這種包裝能夠將文化、生態、環境進行有機的結合,充分將自然價值回歸到現在的設計中。
3.創造思維來源于民間藝術。
民間美術崇拜自然和符號,就打我國民間的吉祥圖案和符號來說,它們利用象征等方式表示人民向往美好生活、趨吉避兇的觀念,吉祥圖案傳達內容和構成這些內容意象來源于生活,更多的取自自然,如鹿、桃子,仙鶴、靈芝等等。
這種采用符號的創造思維影響著我國現代平面設計的繼承運用、開拓創造以及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的實用設計體系。很多平面設計采用符號化的表現形式,使設計更具有社會化,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而且還使得設計產品更具有文化內涵。
中國民間美術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格調,現代的設計作品更是巧妙的學習民間美術,所以才有更多將民族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的優秀的設計產品涌現出來。但是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在相融合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只是簡單地照抄照搬,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只借助于死板的理論知識,缺乏實地考察和實踐等等。中國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的關系應該是互相依存、互相連接、互相轉化的關系。
[1]楊學芹,民間美術概論[M].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2]廖軍,視覺藝術思維[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3]李綿路,有行與無行[C].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
[4]李硯祖,裝飾之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