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斌
河北省武安市第九中學
淺談課改數學新教法
白利斌
河北省武安市第九中學
《新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充分注意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從實際出發,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
新課標;初中數學;能力培養
《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充分注意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我認為新的課堂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同樣在新的教材中,課本亦相當重視提高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新的幾何教材中,就有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實際操作得出幾何中立體圖形的初步概念的實驗課,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促進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中考中亦有類似的題目,如,用兩個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學生只要動手比劃一下,就可以得出結論,這對促進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把素質教育貫穿數學教學始終是數學教學能提高廣大學生整體素質是當前數學教學主要議題,使我們教師當前一項重要任務。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質量觀念是素質教育的前提。轉變觀念的關鍵在于努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辦事、學會健體、學會創造。中學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不僅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更要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之成為具有一定創造性的人。由于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方面的發展和志趣、特長不盡相同,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要創設條件,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新教材的內容編排切實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思想,通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或我們身邊的數學事例來闡明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好教材列舉的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素材和形象的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經常給予學生鼓勵和幫助。學習上要及時總結表彰,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樂學、愿學、想學,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為學習而勤奮,不會有一點苦的感覺。
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時,我提前兩天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的一些圖片、實物,用硬紙片制作柱體、錐體等模型。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圖片、實物和制作好的各種各樣的立體模型,然后再按每兩人一組把這些實物或模型進行歸類并說出它們各自的特點,最后選派一些代表作總結發言,老師點評,對做得較好的同學進行表揚。通過這樣教學,學生在愉快中學到了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例如對“圖案設計”的教學,我要求學生利用計算機完成以下問題:我喜歡的數學圖形;收集一些公司或企業的標志圖案;為我們班設計班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在網上找到了相當豐富的素材,上課前我先把每個學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學中再進行分類展示。這樣做可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益。
我認為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從情感、課外及課內方面入手:
(1)首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平時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投入,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盡力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在學生學習困難時給予幫助,在成功時給予贊揚,正確對待學生中的個體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評價時做到不褒此貶彼。
(2)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徑有兩個:其一營造課堂氛圍。通過教師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因惑質疑,激發學生產生懸念,進入欲罷不能的心里狀態,進入發現者的“憤悱”狀態,或在問題中溶入一些趣味,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欲望與興趣。其二創設問題情境,通過設計一個問題的模擬發現過程或借助類比聯想等方法,使學生置身于發現問題的情境中,進入發現者的角色,從而激發學生生疑質疑。
在教學中,我有意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一門教人聰明的學科,數學問題中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有利與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去思考問題,通過多向思維尋求最優、最捷徑、最新穎獨特的解法。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新課改的影響下,我們數學教師應該以一種全新的理念,高姿態的站位投入到煥然一新的數學教學中來。給學生以寬松的學習空間,營造一種合作探究的親密交流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