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
河北省元氏縣宋曹學區
培養創新精神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
李克勤
河北省元氏縣宋曹學區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激勵民族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基礎在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所以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時,就要把培養兒童的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創新能力擺在素質教育的重要地位。現就在小學數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談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他們常常會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如:“零為什么是整數?”,“算式加上小括號為什么就可以先算?是誰規定的?”等等,這好奇心就是“創新”的潛在能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是保證人探索未知世界最隱秘的動力。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保護和培養兒童的好奇心,要有意識的設疑,使學生因疑生奇,進而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教學“比例尺”時,教師掛出一張中國地圖:“一架飛機每小時飛行720千米,你們能從地圖上算出從北京到香港乘坐飛機需要多少時間嗎?”這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一下子吸引了兒童的注意,激起了他們曲好奇心,頓時生疑:僅靠一張地圖怎能算出從北京到香港的距離?從而形成懸念,這時,教師趁勢指出:“這節課學習了比例尺,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急于想弄清“奇”的原因,便懷著極大曲興趣投入這節課的學習。
古人曰:“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不進”。愛因斯坦說:“提出—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還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知識技能的運用,而提出一個新問題則需要有創造性的思維。現代教學論認為任何教學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個問題呈現出來,學習的發生起源于情境變化的刺激。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創設問題的情景,給學生設疑,促進學生存疑、質疑,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教學“分數的性質”前讓學生聯想到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教師根據二者之間的關系設疑“請同學們猜一猜分數的基本性質。”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后,根據平行四邊形的推導方法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又如上數學興趣課時,我給低年級學生出這樣一道題:小青家的魚缸里養了8條魚,死了一條,魚缸里還有幾條魚?學生踴躍發言,一位學生說:“還有7條,因為8-1=7(條)。”同學們都默認后者對了,我也肯定。突然有一位生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說:“還有了條,那條死魚浮在水面被饞貓叼走了。”同學們哄笑起來。這是出乎意想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我表揚了他的創新精神。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習氛圍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師生關系,“親其師而信其道”,師生情感融洽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造性學習,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不一定”。
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體現于“重課本,不惟課本”。就培養創新精神而言,我們又不能惟課本。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公式”時,先讓學生嘗試操作。把圓柱的側面積展開,看看是什么圖形?大多數同學像課本那樣沿圓柱的—條高線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而有個同學卻爭議說:“這種方法不帶普遍性,我在圓柱的兩底圓周上各任取一點,沿著這兩點作直線展開就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我高興地表揚這位同學不迷信課本,具有創新精神,他高興極了,其他的同學也情緒高漲。這時一位不愛說話的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展開的圖形是—個正方形”。我說;“這個問題提的很好,那么什么樣的圓柱側面展.開得到一個正方形呢?”學生頓時思維活躍,把學生的活躍又推向一個新高潮。最后,同學們又發現,不論展開后得到的是一個什么圖形,圓的假側面積都等于底面周長乘以高。這樣整個教學氛圍寬松活躍,立體性強,發展了創新的興趣,堅持不懈,學生便會樹立創新的信心。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開放性問題是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實施創新教育,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需要。如我教學中的一道題是:“把9只小兔關到三個一樣的籠子里,使得每個籠子里都有兔,可以怎樣關?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這樣關,有的說那樣關,最后一個同學說:“只要寫出把9分成三個數的和的所有算式就可以得到。”由于所設計的問題是從學生生活實際經驗引出的,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驗到數學的價值所在,從而進一步樹立學生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教學中引入開放性題,有利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新知識時,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關鍵處提出問題,讓學生思維,引導他們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踴躍,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去探索。如教學“平均分”問題時,我給學生講了一個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同時幻燈出現三種分桃子的方法,讓學生觀察,發表議論,從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有故事聽、有圖片看,學生興趣濃厚,樂意去參與知識形成全過程。
教師要解放思想,為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意識進行創造性的工作。用我們創造性的教來喚起學生創造性的學,用我們創造性的思維方法,鍛煉學生的創協定造思維品質,努力創造一切條件,盡可能多的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激發學生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初步創新能力,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