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芳
河北安平縣大子文鄉第一高級小學
如何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
張義芳
河北安平縣大子文鄉第一高級小學
態度是一個人對待某一事物的傾向性,不僅指對待學習的態度,學習的責任、學習的參與精神,還包括樂觀的生活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等。數學學習態度是指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自覺性、克服學習困難和承受學習挫折的忍耐力、形成實事求是的精神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英國數學家羅素說:“教育應該培養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很快的講授,多從事于討論,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使他們受到鼓勵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更多地嘗試使教育的內容能使學生感到一些興趣?!薄罢J識千米”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有生活中的經驗,但具體感知1千米的長度是一個難點。教師借助衛星定位搜索地圖,引導學生從學校門口出發,沿著學校路口向南走,感受100米,200米……900米,1000米,此時電腦顯示米到千米的單位交換 (地圖上直接生成),使學生直觀看到1000米轉換成1千米的過程。
接著教師請學生到講臺前,伸開大約長1米的雙臂,再請一個學生上來并排站,使學生看到大約2米。引導學生想象,如果10個小朋友這樣站成一排,大約長10米。那么多少個這樣的小朋友從校門口向南站成一排,能排千米?在學校頭腦中形成1千米長度的直觀概念。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從校門口向其他方向走,走到哪里也是1千米呢?最后,再通過小朋友1步大約長50厘米,走多少步大約是1千米?小朋友1分鐘走40米,走多少分鐘大約是1千米?這些問題,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各自的想法,加深了對1千米的認識。
通過對教材內容的重組,學生能夠聯系實際,更充分地體驗了1千米的長度,在頭腦中建立更為深刻的1千米的表象,學習熱情被有效地激發起來。
在對知識的認識過程中,斯費德提出了兩個比喻的概念:獲得的比喻和參與的比喻,她認為:把知識視為一件貨品,一件可發展或建構的物體,最終將知識變成學習者私人財產時,顯然是用獲得的比喻。而參與的比喻則避免將知識當作一個實體,并用“知”來代替“知識”,用“行”來代替“擁有知識”,認為參與小組活動比擁有知識更為重要,成為實踐社群的成員取代了學習一個科目。知識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腦中的能動反映,它當然有獲得的成分,同時它又在與客觀事物的聯系中體現出來,當然離不開參與性的學習活動。
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反思質疑等是需要重點培養的學習習慣。在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或者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改善學習方式,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一課,教師首先呈現兩個分數3/5 和4/9,讓學生試著去比較大小。學生容易想到的方法是:畫圖、化成小數、通分成同分母分數等方法來比較。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問:根據剛才的方法,你還能想到其他方法嗎?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有的學生提出:既然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數比較,也可以化成同分子的分數來比較大??;3/5中分子3超過了5的一半,而4/9中分子4不足9的一半,所以不必畫圖,可以判斷大小……教師沒有把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直接告知學生,而是鼓勵他們激活已有的經驗,特別是在已有方法的基礎上通過獨立思考,探索出新的方法。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另一方面也體會到了數學思考的樂趣,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容易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教材例題的情境是:600只雞平均放在3層籠子里,每層放多少只?這一情境中,學生對600中6個一百的計數單位并無鮮明的印象。于是,我將教學情境可以改成,過年時奶奶把600元壓歲錢平均分給3個孫子,每個人可得多少元?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很容易理解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即把6個一百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個一百,也就是200。所以,聯系生活中的情景有時更便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數學的原理。在這一過程也有助于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教師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而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充分認識自身的價值,樹立自信心,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前提。
教學“認識垂直”,教師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感知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引導學生觀察、體會垂直的含義。接著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身邊互相垂直的例子,加深對垂直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你能用課前準備好的材料自己創造互相垂直的情形嗎?學生想出了用紙折、用方格紙畫、用量角器畫、用三角尺畫等不同的方法。之后比較,雖然所用的材料不一樣,但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再次體會垂直的本質內涵。學生在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個性化的思維也得到了鼓勵。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學習數學的態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它將為孩子一生學好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正所謂態度決定方向,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尋找更好更多的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長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