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巧云
摘 要 我國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約有1 500多種,特別嚴重的有幾十種,它們的頻繁發生對各地的經濟造成了大量的損失,是阻礙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防治病蟲害迫在眉睫。
關鍵詞 病蟲害防治;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436.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03-0-02
1 農林病蟲害防治的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研究昆蟲最早的國家,雖然取得了許多經驗和成就,但在新中國成立前,并沒有在農業生產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從中央到地方均設有植保和植檢機構,負責病蟲害防治和檢疫工作。1954年后,我國開始生產化學農藥,如:六六六、滴滴涕等,在當時起了很大的作用[1]。不過,隨著大面積的使用,出現了許多副作用,現已停產。1958年,開始生產1605、1059等有機磷殺蟲劑,在植保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殺蟲劑的廣泛使用,每年能挽回的病害損失估計糧食可達100多億斤,皮棉可達100多萬擔。在196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討論會上又提出了“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概念,我國于1975年正式提出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作為我國的植保工作方針,并指出:“把防應作為貫徹植保工作方針的指導思想,在綜合防治中,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因地制宜、合理應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達到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目的”。
2 化學防治對生態環境的威脅
長期泛濫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農藥對作物的藥害
不合理地使用農藥會使植物中毒,引起作物喪失原有的色、香、味,或使植物生長發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若噴農藥灑農藥濃度過高或不均勻,瓜類作物上使用辛硫磷;在溫度高、濕度大、日照強的氣象條件下噴藥等都可產生藥害。輕微的出現生長緩慢、矮化,產量低、品質差的不良后果,嚴重地幾天或幾小時就表現癥狀有:畸形、落葉、落花、落果等。
2.2 農藥對人畜中毒
目前,應用的農藥大多數對人畜有毒,如果使用不當,就會造成人畜中毒的死亡事故,這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安全問題。
就有機磷農藥而言,會抑制人體內膽堿脂酶的蓄積,導致神經功能的紊亂。名目繁多的新興殺蟲劑,不僅本身毒性強,部分還會產生致畸和致癌的作用等。
2.3 農藥殘毒和環境污染
田間施用農藥,只有一小部分作用于病、蟲、植物體,其余大部分散布于自然界。其中,大部分進入土壤,一小部分漂流于空氣,。殘留作物表面的農藥若在收獲前未分解,作為食物進入人體,作為飼料通過畜禽,最后也進入人體。長期食用,逐漸積累會引起中毒,危及健康。
2.4 害蟲產生抗藥性對天敵的影響
鳥類是農林害蟲的天敵,對保護農林、牧業有著積極作用。近年來,在城市和郊區除了吱吱喳喳的麻雀和偶爾飛過的幾只烏鴉外,熟悉的鳥類幾乎很難看到了,但鳥類對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和控制農林的蟲害、鼠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野生生物資源的減少已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的威脅,生物種的消失更是全球普遍關注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物種的頻為和滅絕一直都曾上升的趨勢,而且越到近代滅絕速度越快。到2050年將有25%物種陷入絕境,滅絕總數將達66萬~186萬種,形勢將更嚴峻。因此,合理安全使用農藥勢在必行。
3 持續農業的發展戰略
3.1 病蟲害的可持續控制
預防為主,是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之一,預防為主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將環境污染消除在尚未發生之前。宏觀上要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微觀上要執行好制度。據我國20多年來貫徹實施綜合防治策略的經驗和體會:要想改變病蟲害的抑制作用,逐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在實施農林病蟲害的可持續控制中要采取以下措施。
3.2 種植抗病蟲害作物品種
種植抗病蟲害作物品種是符合病蟲害可持續控制的關鍵措施,但是,抗性品種常因病原物或害蟲的致害性發生突變而喪失抗性[2]。因而釀成災害。因此,應加強病蟲害變異的監測,及時安排抗性品種的布局,利用多抗、多系品種;同時,采用多種方法,包括遠緣雜交和轉外源基因等技術來培育穩定持久的抗性。
3.3 利用天敵控制病蟲害
這是可持續控制的主要措施,由于田間天敵的控害作用常在病蟲害發生高峰和危害已形成以后才見效,保護作用不理想。因此,應合理利用病原生物,引進特效天敵,經過人工擴大繁殖,適時釋放到田間來增加控害效果。同時,用高新技術方法改造天敵,提高它們對農藥和不良氣候條件的敏感性,使它們具有更高的抗逆控害能力。
3.4 合理調整耕作栽培制度和作物布局
合理布局可以收到明顯的控制病蟲害發生的效果。我國是農作物種植最復雜的國家,在這方面具有優勢,但這一優勢至今未被充分利用,相反,有些農村領導不重視種植制和病蟲害的關系,以致在實行種植制改革中不慎引發了某些病蟲災害,因此,要加強農田生態調控,開展計劃輪作、適時播種、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等措施,從而減輕病蟲的發生。
3.5 用物理和機械防治
捕蟲網、黑光燈的使用對害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利用溫度、濕度的溫湯浸種、開水炸種、汰除機汰除線蟲、蟲癭等,對病蟲害的控制收效顯著[3]。
3.6 合理安全使用農藥
合理安全使用農藥,對癥下藥、把握施藥質量、濃度、時間、次數及混配。加強管理、制定法規,充分發揮農藥使用效果的同時,避免農藥的濫用問題,并逐步適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使農藥的使用逐步走向無公害化。
4 結語
農林病蟲害防治的目的是保證農作物高產、穩產和優質,即用最少的投資,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在植保工作中要充分掌握病蟲害發生、消長、擴散、傳布等規律的基礎上,應用先進的綜合防治技術,把病蟲害的損失穩定地控制在經濟允許的水平下,在綜合防治中要考慮到經濟方面的成本核算和安全方面的環境污染等問題。主張按生態經濟規律組織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經濟,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起來;把高效率的生產系統建設與優美的農村生活環境建設統一起來。可持續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擺脫生態危機和環境污染的主要措施。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統一的觀念,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馬宏樹.環境保護知識[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80-81.
[2]張坤民.可持續發展論[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159-160.
[3]劉森.農作物病害綜合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00(8).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