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斌
摘 要 1982-2000年,隆安縣水稻生產迅速發展,盡管期間也出現減少時期,但總的發展較為穩定,全縣的糧食供應也得到了安全保障。2000年以后,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水稻生產也面臨著很多新的問題。基于此,以隆安縣區域內為基礎和外界環境入手,分析全縣水稻生產現狀,探討水稻生產的再發展問題。
關鍵詞 水稻生產;糧食安全;土地經營權流轉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03--02
隆安縣水稻種植面積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0.7%,總面積約為1.3萬hm2,是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隆安縣水稻種植面積占據糧食作物區的主要位置,對于穩定本縣糧食生產、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 隆安縣水稻生產現狀
1.1 水稻生產經濟效益不高
2000年以來,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物質資料的價格一直高居不下,機耕、機收等農業生產服務投入也在不斷增加。然而大米等糧食價格在國家宏觀調空作用下,價格并沒有明顯上漲,造成了生產效益逐年下滑的尷尬現象,嚴重影響了群眾對水稻生產的積極性。
1.2 頻繁使用高毒、高殘農藥
多年來,由于農民持續發展意識不強,因此,只要發生病蟲害,就使用高毒、高殘農藥,造成了對農業生產環境的嚴重破壞,生態嚴重失衡,導致有益生物不斷減少,有害生物不斷增加;同時,各種病蟲害的耐藥性在不斷的增加。
1.3 農民對農產品安全意識和品牌意識都不強
由于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對農產品安全意識和品牌意識都不強,所以,在水稻生產過程中無法保證安全用藥,無法達到創造品牌農業的要求,導致稻谷質量不穩定,加工出來的大米價格較低,無法適應市場需要,水稻生產效益低下,嚴重制約水稻生產。
1.4 耕畜飼養量的減少影響了山區稻作區的耕種
隨著農民生活的不斷提高,農民對耕畜的飼養也不再重視,耕畜飼養量在不斷減少。而隆安縣屬于多山地區,部分水田位于山坳中,不利于機械化耕作,耕畜飼養的減少嚴重影響了這部分農田生產的保障,出現部分農田丟荒的現象。如都結鄉、布泉鄉等因耕畜飼養減少問題而荒棄的農田就超過20 hm2。
1.5 農村剩余勞動力少
隆安縣山區地區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土地貧瘠,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因此青壯年勞動力幾乎全部外出務工。特別是近年來,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收入的不斷提高,導致留守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幾乎都是老人和體弱多病的人員,嚴重影響水稻生產用工。
1.6 改種其他經濟效益高的作物
在隆安縣的平原地區,水田面積占全縣水田總面積的70%以上。但由于水稻生產效益不如種植密本南瓜、西紅柿、辣椒、香蕉等蔬菜水果生產效益高,多數農戶除了留有一小部分澤水田塊繼續種植水稻外,其他水田大部分改種經濟效益高的作物,嚴重影響了全縣水稻生產總面積。如那桐鎮、古潭鄉等地利用水田種植密本南瓜、辣椒、香蕉等作物的面積就達3 333.33 hm2。
近幾年,由于速豐桉生產經濟效益較高,隆安縣各個山林地區幾乎全部種上了速豐桉,甚至出現有部分人利用農田種植速豐桉的現象,而速豐桉對水分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造成各個山澗的小溪流水極度減少甚至斷流,各個山塘水庫的蓄水量也在不斷下降,極大影響了水稻生產用水。
1.7 農村勞動力請工價格不斷提高
由于農村勞動力多數都在城市務工,真正留守農村的勞動力不斷減少,因此,農村勞動力請工價格不斷提高,有些地區甚至達到了每個工日100多元。因而多數地區出現了“種懶漢田”的現象,即種完水稻就外出務工,中間很少管理,直至水稻成熟時才回來收割,造成水稻產量無法提高,甚至減產失收的局面。有些地區甚至出現部分農田丟荒的現象。
2 隆安縣水稻再發展的優勢和潛力
由于國家政策的扶持及糧食安全生產的需要,隆安縣的水稻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機遇使隆安縣水稻生產具有再發展的可能。
2.1 有國家利好政策的支持
多年來,國家1號文件政策規定一直把糧食安全問題、發展農業和加快農村農業發展擺在首要位置來抓。隆安縣在糧食生產方面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積極探索糧食現代化生產技術,鼓勵農業企業積極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加大農業開發投資力度。
2.2 隆安縣具有良好的水稻生產環境
隆安縣主要水稻生產區位于右江河谷平原地區,地勢較平坦,絕大部分水田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排灌性較好,生態環境好,利于機械化生產,所生產的稻米米質優良,有利于提高商品競爭力。隆安縣生產稻谷主要以食用大米為主,全縣實際消費僅占總水田面積生產量的20%左右,商品率則達到80%左右。隆安縣森林覆蓋率高達25%,人口密度較小,農村工業發展相對緩慢,工業排污和生活垃圾對空氣、水資源和土壤資源的污染也少,很適合生產無公害的稻米。
2.3 土地經營權流轉較為普遍,促進農業企業的形成和發展
近幾年,隆安縣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極為迅速。如丁當鎮、那桐鎮等鄉鎮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1.33萬hm2。這是由于該縣青壯年勞動力幾乎全部外出務工,現在留守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幾乎都是留守老人和體弱多病的人員,所以,廣大群眾容易接受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極易展開。土地流轉有利于土地資源整合,便于承包大戶對水田展開大面積承包經營,有利于農業企業的形成和加快規模化發展,有利于糧食的安全生產。如隆安縣昌隆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就是經過土地經營權流轉,承包了雁江鎮紅良村66.67 hm2水田用于無公害香米生產。同時,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帶動了周邊農戶進行無公害香米種植,覆蓋面積達333.33 hm2。
3 隆安縣水稻生產的發展趨勢及應對措施
水稻生產是隆安縣糧食生產的主要方式,而平原地區的水田面積占了全縣水田面積的70%左右,因此,保證平原地區的水稻種植面積將是全縣水稻生產面積的保障。而減少水稻生產成本,提高水稻生產效益是水稻生產得以穩定發展的必要前提。為達到以上目的,應采取以下措施。
3.1 增大對水稻生產的扶持力度
主要是加大打擊非法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農業生產資料的力度,努力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非法上漲,增加水稻生產的技術支持力量,加大對國家用于扶持糧食生產補助的資金到位情況的審查。
3.2 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
加大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的宣傳,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吸引更多外來資金投入水稻生產,促進水稻生產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3.3 改善水利灌溉設施
努力改善水利灌溉設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做到節水灌溉、節約水資源的目的。
3.4 提高農產品安全意識和品牌意識
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提高農民的農產品安全生產意識和品牌意識。杜絕高毒高殘農藥在水稻生產上施用,保證安全用藥,持續發展,提高稻米生產質量。達到無公害水稻生產,生產優質稻米,創造品牌農業,提高水稻生產效益。
4 結語
隆安縣是一個農業大縣,水稻是該縣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的產量與糧食安全問題息息相關,所以認清全縣水稻生產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對于下一步的水稻生產工作很有必要。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