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為中
閱讀是學習個體運用視覺感觀文字或其他載體的認識過程,為人類打開了一扇通往自然、社會之窗,能豐富知識、拓展視野、啟迪智慧、提高審美能力。中學語文教材題材文泛,涉獵眾多名家名篇,讓學生感受到靈魂的圣潔、思想的深邃,讓學生情感得以熏陶,心靈得以洗禮。然而,閱讀教學免不了受“應試教育”的左右,教師強調記記與灌輸,使語文教學失去了本真。我們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由愛美、動情、曉理、實踐,從而提高其感受、鑒賞、創造美的能力。
一、強化引導,提高學生感知美的能力
1.感知內容之美
文學作品之美,美在自然、美在社會、美在藝術,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和理解內容之美。
(1)美在自然。在蘇教版語文教學中,反映自然之美的篇目很多。如《春》寫了江南春天具有“新”、“美”、“活力”,帶給人以無限希望。《濟南的冬天》寫了濟南冬日的“溫晴”:陽光朗照下山的溫靜、薄雪覆蓋下山的秀氣、城外遠山的淡雅以及水的綠、清、亮。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重點章節,領略自然之美。
(2)美在社會。在人類社會實踐中,人的智慧、品格、創造力得以展現,讓人感受其崇高與偉大。如從《一面》中體會魯迅先生關心進步青年、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從《趙普》中感受到趙普的勤奮學習、學以致用、勇于薦才的精神。
(3)藝術美。藝術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審美觀點創造出來的最高形態的美,有文學美、雕塑美、繪畫美、音樂美等,語文教材涉及各種藝術之美,教師要善于抓住藝術之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他們對藝術的渴望,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如在《巍巍中山陵》感受其建筑藝術美——美在設計的精巧、精在中西合璧的建筑。
2.感知結構之美
文章有了骨架,方能脈絡清晰、渾然一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抓住線段、總起、過渡、總結、中心等段落,把握其結構。如《童年的朋友》段落清晰,前面寫外祖母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愛,最后一段點題,寫她成為“我”“終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和“我最了解、最珍貴的人”。
3.感知情感之美
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沒有情感,文章無異于一具僵尸,有了情感,才有深度、有內涵、有吸引力。如在《背影》中感受其父親的至親至善,愛子如命。
二、注重品析,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1.鑒賞語言之美
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揣摩關鍵段落和重點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品味美語言,感受其強大的表現力。
(1)賞析詞句美。通過重點詞句的分析,理解文章豐富的意蘊。如在《春》一文中,通過想象山“朗潤”、水“漲”、太陽的臉“紅”的意境,感受林木抽芽、山川變綠、冰雪融化、春意融融的景象。
(2)賞析修辭美。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平淡的語言更生動活潑、形象鮮明,增強了表達效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分析修辭手法,感受語言魅力。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可以使景物更生動傳神,情感更豐富細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運用夸張的修辭,可以使事物特征變得更為突出;通過排比的修辭,可以增強語言氣勢、增強節奏感。
(3)賞析表達方式之美。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等五種最基本的表達方式。記敘能完整敘述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描寫能勾勒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刻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抒情能讓人與作者同謳歌、同批判、同贊嘆、同痛恨。議論能表明作者對人或事的評價,也能點明主旨、深化主題……
2.鑒賞人物之美
蘇教版初中語文收錄的教材,人物形象鮮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先生,有《最后一課》的韓麥爾先生……教師要借助于描寫,感受人物之美。通過傳神的外貌描寫中感受其性格特征之美。如通過閱讀《一面》一文,從遠處、近處、對面描寫魯迅先生,感受其“瘦”,體味其堅強的性格。通過語言描寫領悟美,理解其內涵,感受人物美的心靈。如從《甜甜的泥土》中的“今天,剛過,八個生日”感受一個離異母親對孩子的至愛親情。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中捕捉美,體味人物的性格特點,如《背影》中通過父親艱難爬月臺的動作中,感受艱難而又十分努力的“背影”。從也以透過人物的心理描寫中,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驗淋漓盡致的人物形象。
三、注重渲染,提高學生體驗美的能力
1.在讀中體驗美
通過聽讀錄音,將學生融入情境,如身臨其境,產生情感的共鳴,產生體驗美的愉悅。在讀中展開想象,將文字化為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帶著自己的情感步入作品中,品味文本的意境。以輕重緩急的語言讀出文中的情感,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2.運用媒體再現美
多媒體技術具有圖文并茂、聲色俱佳的特點,能變枯燥為生動,能讓學生產生美的享受。如《春》教學中,在背景音樂“春天在哪里”中教者以舒緩、輕柔的朗讀課文,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讓學生感受自然風美之美、生命張揚之美。
3.啟迪想象創造美
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文章意境,產生豐富的聯想,從字里生間產生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感受美、鑒賞美、體驗美,讓審美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植下審美的種子,開出絢麗的情操之心,結出豐碩的道德之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正紅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