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靜婭
(慈利縣金坪鄉九年制學校叢木教學點 湖南張家界 427000)
我是慈利縣大山旮旯里的一名幼師兼代課教師,一個人守著一個被很多人遺忘的山區角落——金坪鄉叢木教學點。這里的學生是一群4歲至7歲,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小家伙。我一個人帶18個一年級小學生,還有13個小班的幼兒,如果想要開齊開好國家規定的語、數、音、體、美、品德課程,真是力不從心、身心俱疲。自從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設備入駐本校,打開“教學點課程資源包”后,我就像劉姥姥進入了大觀園般震驚和嘆為觀止。在鉆研教學點數字資源眾多課程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數字資源包提高每一門課的教學效率,是我的追求。下面,我就數字資源在農村復式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談幾點感受。
以前,我教低年級學生識字、寫字覺得非常艱難,自從用“全覆蓋”項目設備后一切都改觀了。情境導入新課、范讀課文、學習字詞、能力反饋、課堂操練、課堂小結、拓展延伸等等,“全覆蓋”項目中的教學資源包像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圖畫,強烈地吸引著我。
上課時,我充分利用“全覆蓋”項目資源圖文并茂、視聽聯動的優勢,再配上自己制作的Flash課件,讓學生每天視聽生字生詞及其書寫方法,產生活潑、生動的效果,孩子們很快就準確而牢固地識記了字詞的音、形、義,還能自主地進行組詞造句。“全覆蓋”項目通過多媒體數字技術,有效地將聲音、文字、圖畫、動畫、視頻等形式合理組合,讓學生能夠比較深刻地理解課文、加深印象、強化記憶,創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優化字詞教學。
字詞教學時,我注重利用Flash動畫進行筆畫、結構、組詞、書寫示范教學,把比較抽象的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他們的注意力就能高度集中,思維就會活躍,記憶也就深刻。通過直觀教學,容易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理解筆畫、結構、組詞等知識,加深記憶摹仿效果。一般生字學生都能自己翻看字典“析形索義組詞”;遇到難寫、易錯、不易理解的字,充分發揮數字資源優勢,化難為易,使學生正確識字書寫。比如:教學象形字“魚”時,我把圖慢慢地演變成“魚”字,并用鮮紅的色彩突出“魚”字的橫,一邊講解:“小魚不能沒有尾巴,沒了尾巴可怎么游泳呀!”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快樂而且也記得牢。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中“奶”字的筆順和第四筆“ㄋ”不易掌握,就制作一個寫“奶”字的Flash動畫,一筆筆寫出來,配之筆劃聲的誦讀,讓學生認識筆順,“ㄋ”這個筆劃學生難寫到位,顯示這一筆時,動畫速度較慢,學生看了動畫,留在記憶里的痕跡就深。又如“舞、綠、唱”等多筆畫的難寫字,我就讓學生跟著動畫,一筆一筆地跟著練,再整合在一起。另外一些容易寫錯的字,閃動筆畫或偏旁,加強刺激。
詞語是構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元素。對詞語的理解決定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小小竹排畫中游》一文,對于幼稚天真的一年級學生來說,“竹排、江南、魚米之鄉”這些詞語很難理解。于是,我利用“全覆蓋”項目資源庫里面的課件,再結合自己制作的Flash呈現在學生眼前,在他們的驚呼聲中,“動畫課文、一字開花、摘星星、奪紅旗、拓展小知識”一幕又一幕地展現。之后,我又讓孩子們親自動手加入生字游戲,再出示教學視頻(課前專門搜集的教學點資源相關內容的動畫資料,配以宛轉悠揚的輕音樂),讓學生在如詩如夢的知識海洋中徜徉,直觀形象地感受到“小竹排在畫中游”的意境。
總之,運用“全覆蓋”教學資源進行識字教學和詞語理解,能夠在教與學之間架起一座科學的橋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低年級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少,對古詩詞中的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非常陌生,如何讓孩子們感受到古詩詞的美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要求。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詩人寫作的意境,我一邊充分挖掘“全覆蓋”項目中的數字資源,另一邊自制了大量的輔助教學Flash動畫課件。這樣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通過與古詩互相照應的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優美的詩境,讓學生在全方位的視聽感知中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中,直觀教學、情境創設是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前提。通過在教學點資源下載的三個PPT,讓孩子們看到了“美妙的白鷺排成一行飛上藍天,兩只嫩黃的黃鸝鳥在翠綠的柳枝上歡快的鳴叫,還有那厚厚的、千年不化的西嶺積雪,和那停泊在窗戶前的、即將駛往東吳的船只”的美好畫面。當時,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那船上怎么會沒有一個人呢?他們不是要往東吳去嗎?”我告訴她:“看著這么美妙的景色,大家舍不得上船啊,都想和你們一起,停留在這美妙的畫卷之中!”于是,學生領略并體會到這種流連忘返、依依不舍的心情。朗讀古詩時,學生都讀出了詩人那種難舍難分的感情,并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2014年9月,我上報的教學案例《古詩兩首之絕句》,在湖南省“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資源應用優秀案例征集評選活動中榮獲省特等獎。
筆者以為,在古詩詞教學中,如果教師都能將古詩詞中的“形象”制作成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課件,適時播放、賞析,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給教師提出一個要求:“一切事物都應當盡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在教學中,“全覆蓋”項目資源滿足了這個要求。
合理運用數字資源,能再現事物的藝術形象,引起學生共鳴,它能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以一種全方位的方式向小學生展示一個美好的世界。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給學生一個更好的學習空間。在恰如其分的音樂帶領下,在生動形象的動畫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圖片展示下,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更能體會教學內容,這樣的新鮮感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較為持久地保持,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他們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自己探討出新的知識。
利用“全覆蓋”數字資源進行教學,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認識,變抽象為直觀,也使課堂教學目的的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更省時、更省力、更有效。
筆者相信,農村教學點的教師,只要根據學科的特點、規律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用好用足“全覆蓋”數字資源,讓“全覆蓋”項目真正服務于日常教育教學,一定會開創農村教學點教書育人新局面!我個人有以下建議:
一是把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應用工作做扎實,使教學點的全體老師都學會使用設備、資源進行課堂教學。目前,教學點的老教師占絕大多數,大多沒有摸過計算機,對“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配備的設備不了解、不會用或怕用壞了不好交代,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的老教師,更是習慣了粉筆、黑板加教材、嘴巴的傳統教學模式,應用的積極性不高。
二是合理調整教學點的師資結構,調動教師應用積極性。近年來,因為很少有人愿意進入只有小學低年級且地處偏僻的教學點任教,所以,造成大部分教學點的教師“青黃不接”,給常規教研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加之“教學點”的教師往往“各自為戰”,只教不研,教與研脫節,嚴重遏制了教學、教研活動的正常開展。這一現象,對推動“課改”、提高教學質量極為不利。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加強農村教學點的教研工作,“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的深入推進則是解決這個新課題的金鑰匙。
三是做好宣傳工作,使各相關部門能齊心協力落實好這項利于師生的福音工程。學校公用經費要適當向學生少的教學點傾斜,讓教學點老師能維持設備運行的日常開支,也讓教學點的全體老師都能全身心地把數字教育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中去,幫助教學點開齊開足課程,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