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鍵
閱讀是一項最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在課堂教學中,都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一學期的一百多節語文課,教師想盡了一切辦法,但收效甚微,多數學生還是不能獨立分析問題。這就不能不使我們深思:究竟“分析”是怎么回事?能不能沿一條可靠的路去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
一、提問題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可以說是第一個要領。宋代的朱熹強調讀書貴在“有疑”,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發明千千萬,起點是第一問。”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兒童如果看出了談話是由問題組成的,他自己也有了發問和答復的習慣,他便學會了推理的程序,即辯證法的初步。”巴爾扎克則認為: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應歸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這些論述,聯系人們的實踐活動闡明了提出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從分析的角度說。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是分析的起點,也是分析問題的關鍵之一。
如《懷念母親》一文,引導學生從課題中提出問題:母親是指誰?為什么會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楚,作者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學生通過討論,朗讀感悟,抓住了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理解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二、擺矛盾
不善于分析的人有時也會提問題,但不能深刻地揭示矛盾。在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只有養成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敏銳地發現矛盾,尖銳地提出問題分析事物才會有一定的深度。但發現矛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知識基礎,又要養成多思多問的習慣,具備良好思維品質,還要在實踐中注意進入角色感情,接受教育。面對一種社會現象或一個具體矛盾,要能中肯地提出問題,就得對矛盾的雙方作具體的分析,進而明辨是非,明確道理。
如教學《曼谷的小象》一文,阿玲是怎樣指揮小象拉車的,老師先讓學生把小象拉車之前,從描述阿玲的語句中,找出最能體現阿玲指揮的三個動作的詞:“拍拍”“貼貼”“指了指”,而最為抽象也是阿玲指揮得靈不靈的關鍵所在,應以哪個詞語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默讀,聯系上下文展開想象,找出應該以“貼貼”的理解為重點,再通過感情導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模擬表演,老師用形象的語言風趣地告訴學生,阿玲的這一動作好像是對小象下命令。經這一點撥,學生就很容易聯想到平日自己貼在媽媽耳邊說悄悄話的情景。及時引導學生圈出重點詞語,通過感情朗讀、評讀,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抓本質
所謂分析,決不是語言文字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事物自身規律的探討。抓本質的過程,就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作出判斷并進而推理的過程。這是整個分析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
如《找駱駝》一文,說有個商人丟失了駱駝,正在找得著急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把他的駱駝的特點說得很具體,他卻以為老人把駱駝藏起來了。其實不然,老人連駱駝都沒有看到,他是根據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作出了第一個判斷:“左腳有點跛”。根據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作出第二判斷:“左邊馱著蜜,右邊馱著米”。 根據駱駝在啃過的樹葉上留下的牙齒印,作出了第三個判斷:這駱駝“缺了一個牙齒”。這個有趣的故事,對于我們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四、找聯系
事物的內部聯系,無論強與弱、長與短、得與失、進與退、動與靜……它們之間的聯系和轉化,都影響著事物的性質。事物的外部聯系,無論從哪一方面去考慮,或屬性,或類別,或因果,或過程,或數量,或特性,通過比較其異同,都可以較清晰地認識某一個、某一組或某一些事物。如果忽視了上述聯系,就勢必導致孤立地靜止地看問題。但是分析事物決不意味著盲目地從所有角度講一事物與其它事物的聯系或某事物內部的各種聯系,而只能是以揭示本質為目的,以找聯系為手段。以分析課文為例,有的課文主線明確,抓住一個問題,一種聯系就可以單刀直入、窺見本質意義;不忍割愛,問題多出,就將主題沖淡了。有的課文反映了事物之間復雜的聯系,分析時必須從不同角度去敲打,如果只注意一種聯系,則可能是囫圇吞棗,失之粗疏。
如《金色的腳印》,一文,引導學生思考:“老狐貍為了救小狐貍都做了些什么?哪些情景最讓你感動?”(內部聯系)“它們和正太郎的關系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哪些描寫最讓你深思?”(外部聯系)“課文為什么要以‘金色的腳印為題目?”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體會了狐貍一家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以及它們對人類的友善;“金色的腳印”既是對全文的概括,也是對美好崇高情感的贊美。
五、促拓展
教學評價,不一定在文章的最后,可以一問即答,可以在分析過程中作答,也可以在文章的結尾處給出答案。答案要明確、辯證,切忌含糊、片面,啰嗦。不僅要探討分析的方法,而且要注重觀察和實踐,人們總是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總會有所感觸,有所思索的,要學會隨時隨地分析事物的起因、經過、高潮、結果。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不斷地向學生提供可借鑒的讀物,既能增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質量,又能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第斯多惠說得好:“學生的能力愈成熟,就愈要向他提出困難的教材,因為可以意料,業已壯大起來的能力能使這種教材成為心智的財富。”
【參考文獻】
[1]陶行知語,現代教育家
[2]夸美紐斯語,17世紀捷克民主教育家
[3]巴爾扎克語,法國小說家
[4]第斯多惠語,19世紀德國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選自《德國教師教育指南》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潯中鎮樂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