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卉
【內容摘要】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主問題”的設置是優化教學結構、教學環節與活動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立足課文與學生實際情況,多角度、多方位的設置“主問題”,還要根據文章的語言特點、寫作特色等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語言,梳理寫作思路,感悟語言之美,提高鑒賞能力。
【關鍵詞】主問題 ?優化 ?閱讀教學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怕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文本,總是“講透講深”,課堂提問過細過多,反而扼殺了學生思維。而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問題”,可以使教學環節得以簡化,給學生更多自由空間,引領學生整體性閱讀與討論,品味與創造,由淺入深,增強認識。那么,高中語文教師又如何設計“主問題”,優化閱讀教學。對此,筆者淺談點自己的思考。
一、抓標題與文眼,精心設計“主問題”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與眼睛,是讀者融入文本的直接抓手,可以由此來整體地把握作品內容、作品情感與主旨等信息。因此,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由標題入手,設計“駕一馭萬”的“主問題”,給學生一把解讀文本的“金鑰匙”,使其快速而準確的認識文本內容,把握文本情感。如教學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祝福》一文時,設置主問題:這既然是一出悲劇,為何還要以《祝福》為題?通過這一問題,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探尋小說的藝術框架(情節發展和祝福密切相關,起于祝福,結于祝福,中間也寫到祝福)、特定環境(奠定祥林嫂悲劇的背景)、“祝福”的文化特點等內容,發掘小說的深層意義。
由“文眼”或“詩眼”切入,設置“主問題”,把握文本重點,突破難點。在一篇作品中,“文眼”即最能夠涵蓋文章內容、揭示文章主旨、奠定文章感情基調的關鍵詞句。而“詩眼”,就是詩中最傳神、最能表現詩詞意境、作者情感與思想的關鍵字眼,有著統攝全篇的作用。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與思想,深化感悟,教師就要由“文眼”或“詩眼”切入,抓關鍵發問。如教學必修四李煜的《虞美人》時,全詞關鍵的是“愁”字,設置主問題:作者的“愁”有哪些?你從哪些地方、哪些意象看出了作者的“愁情”?這樣,緊扣“愁”字,圍繞“愁情”,引導學生細品詩詞,把握意象,體味意境,體悟思想內容,提高鑒賞能力,提升審美情趣。
二、抓線索與脈絡,巧妙設置“主問題”
在文學作品中,線索一般是貫穿全篇情節脈絡、表現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猶如鏈條,將作品中的人物、景色、物品、事情等串聯起來,使文章結構嚴謹而完整,渾然一體。在閱讀過程中,抓住文本的線索,是進入文本的重要切點,就能更順利的理清文章結構與內容,水到渠成的探究出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與文章主旨。倘若線索不清,就會感覺雜亂無章。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可根據文本線索與脈絡來設置“主問題”,引導學生“大處”著手,則有“百毛皆順”的效果。
如教學蘇教版必修二歐·亨利的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時,這篇小說主要以“瓊珊病情”作為主線,以“老貝爾曼的故事”為暗線,需要挖掘。而“最后的常春藤葉”則架起了“一明一暗兩條線索”的橋梁。設計問題:最后的常春藤葉在小說情節上有何作用?與常春藤葉子直接相關的人物是誰?他們之間有什么樣的故事發生呢?這樣,借助“最后的常春藤葉”這條貫穿全文的線索與故事情節的伏筆運用,以“葉子”梳理“瓊珊病情”的明線以及“老貝爾曼”的暗線。而后再通過“最后的常春藤葉”衍生出對小說中“貝爾曼”這一人物的性格分析,更由“最后的常春藤葉”的意義引出“珍愛生命”的專題內涵。再引導學生發揮豐富想象,補寫貝爾曼畫葉子的情節,既是對同學們把握人物性格的檢測,也是對學生想象思維與運用能力的鍛煉,以問題與故事線索逐步深入課文。這樣,借助“最后的常春藤葉”將教學資源與教學環節巧妙整合起來,使“人、物、事”的探索連綴為能動和諧的有機整體,幫助學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內容,發掘小說的深層含義。
總之,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主問題”的設置是優化教學結構、教學環節與活動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立足課文與學生實際情況,多角度、多方位的設置“主問題”,如根據文章的語言特點、寫作特色等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語言,梳理寫作思路,感悟語言之美,提高鑒賞能力。或者結合文本“留白”處、文本矛盾處、文本主題、人物形象等方面進行問題設置,并注意問題的梯度性、開放性等,更好的驅動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整體思考、探究與合作,不局限于文字表面,更深入的研究,發掘文本深意,提高語文閱讀與理解能力,達到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盛維劍. 關于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D]. 蘇州大學,2010.
[2] 張春陽. 語文想象閱讀教學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11.
[3] 孟令君.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喚情點”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11.
[4] 歐陽蕾. 關于寫作促進閱讀教學的思考[D]. 華中師范大學,2011.
[5] 王琦. 建構主義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 上海師范大學,2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