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標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已經來到,所以必須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這對于我們語文教學來說就是要教給學生語文學習方法。本文筆者就是圍繞這一主題,從四個方法來試談具體的教法。
【關鍵詞】教給 ?學法 ?培養 ?能力
當前,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知識日新月異,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已經到來。顯然,人僅有知識已經不夠了,還需具備學習方法。為此,聯合國早在《學會生存》一書中就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那么在我們語文教學中又如何去教呢?我想,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要教給學生一般閱讀的方法,使學生能學習
知識的日新月異,決定了閱讀必將陪伴人的一生,所以首當其沖的是要教給學生不管閱讀什么文章,都可從人的認知規律出發,采取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一般閱讀方法。即初讀課文時,首先從題目看,想一想,文章該寫什么?進入文章后再讀一讀文章寫的究竟是什么?采用的是什么結構方法?這樣對文章就有了一個整體上的認識。如果還能再想一想與未讀前自己所想的內容、體裁、結構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對文章整體內容的印象就更深了。部分讀,就是形成整體印象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研讀文章怎樣寫的,寫得怎樣?比如,文章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些方式方法的運用可產生什么樣的效果?最后再從整體上總結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及其主旨,作者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等。其間,可教給學生理解詞義的方法:一是參照課文下的注釋,二是查詞典,三是聯系上下文等。還可教給學生怎樣朗讀、默讀,又如何略讀、精讀等。這些方法掌握了,學生就能通讀所以文章了。
二、要教給學生文體閱讀的方法,使學生能有技巧地學習
文章縱有千千萬,但它們都會分屬于某一種文體。只要我們教給學生各種文體的閱讀方法,學生就能按文體有技巧地讀。如記敘文,可抓住“六要素”閱讀;小說可以抓住人物、環境、情節三要素讀;說明文,可以抓住說明文的類型、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等讀,這樣,學生無論讀哪一篇文章,只要辨別一下是什么文體,就能按照文體特點閱讀了。如《敬業與樂業》,學生看到這個題目就知道是一篇議論文,那么論點是什么呢?顯然題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再進入課文就會很快發現,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就揭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敬業樂業,從而證實了學生最初對論點的判斷。那么是怎樣論證的呢?學生只要接著往下讀,就會發現,作者梁啟超,是分兩個層次來逐步論述的,這從“第一要敬業”,“第二要樂業”這兩個層次的總起句就可知道。接下的第七自然段是總述,在前面分別論述敬業樂業的重要的基礎上勉勵人們敬業樂業。那么是怎樣具體論證的呢?從文中列舉的大量的生活中的實例,古代、外國著作中的事例,作者的經歷以及名言警句可以知道,文章運用的是擺事實、講道理等論證方法,據此也就知道采用的論據有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種。按文體特點閱讀,有行云流水那樣的輕松自然。
三、要教給學生使用工具的方法,使學生能拓展學習
由于國家增加了對學校的經濟投入,使得學校圖書進一步充實,還相繼建起了電子室、多媒體室,接通了互聯網,為學生拓展閱讀提供了多種途徑。所以我們語文教學必須充分利用這些途徑,教給學生使用這些現代閱讀工具的方法,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從而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如每一篇課文的作者及其作品的時代背景,我們都可要求學生去校圖書室或電子室、互聯網查閱,把學生帶入課文所反映的時代,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更準確地理解課文,把握主旨。同樣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的詞句、疑問等都可以通過以上方法去搜集閱讀,突破學習中的難點、問題。還可利用這些方法來解決學生在“課外讀本”中遇到的學習障礙;幫助學生在課本閱讀后進行拓展閱讀。如學生學習了課本上的“湯姆·索亞打算去當‘海盜并為此積極準備”的故事后再通過以上途徑去閱讀馬克·吐溫的整部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體驗人物的整個驚險生活歷程,從整體上找出湯姆·索亞的性格特征,感受其正直、勇敢、純潔、真誠優秀品質。
四、教給學生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學生能探究性地學習
隨著創新時代的到來,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有一大批的創新人才;同樣,一個人如果沒有創新能力,就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甚至被時代所淘汰。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我們語文教學來說,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鼓勵他們大膽質疑——質疑課文、質疑作者、質疑老師,開展問題的探究,勇于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好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語文實踐活動”,教給學生組織活動的方法:活動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活動的專題是什么,需要采訪或調查哪些問題;活動后怎樣整理資料,怎樣寫研究報告,又如何開專題發布會等。通過這些活動的不斷開展,必將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今后,人的一生都將在學習中度過,乃至從呀呀學語時就開始,直到生命終結。人不學習就難以在社會中生存,社會也不會進步。所以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高度重視,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從學生未來的生存來看待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并將學習方法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使學生獲得方法,形成能力,適應社會,能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濱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