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捷
【內容摘要】在小說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習慣性將教學重點定位為分析課文,具體是:析人物、析情節和析環境。而所謂的“分析”,多是建立在學生對小說初步理解的基礎之上,而進行“填鴨式”的講解,扼制了學生挖掘文本深層內涵的思維空間。本節示范課教師一改常規小說教學思路,圍繞微型小說的特征,讓學生在“微言”中亦見“大義”,別具匠心。
【關鍵詞】微型小說 ?“微言” ?“大義”
托爾斯泰認為:“小小說是訓練作家最好的學校。”小小說即是微型小說,呈現出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特點。小說作為一種常見的文體,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因此,要將一篇小說講解得透徹、耐人尋味也并非易事。
在我看來,小說教學得以實現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解讀小說文本,與文本(包含作者)展開對話;二是將小說文本解讀的內容轉化為教學實踐,與學生展開對話,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如果第一個方面的要求達不到的話,直接進行第二個方面,在課堂上與學生展開的對話也就是疏離文本的偽對話,追求熱鬧的偽活動。所以,小說教學的精彩度,取決于教師對小說文本解讀的深刻度和廣闊度。
此次聽完一位老師關于《窗》的示范課,更讓我覺得對于小說的文本解讀和深度領悟是極其重要的。這位老師圍繞微型小說所體現的“微言大義”進行系統闡述,讓學生明晰小說在“微言”中亦見“大義”。
在課堂的導入部分,老師以對話交流的輕松的方式,帶領大家進入對小說和微型小說這一文體的討論中。進而引導學生總結:你是從哪里可以看出這是微型小說。學生便自然圍繞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和情節來展開論述。此環節,教師以這樣一步一步的方式,順理成章引導學生梳理情節,了解兩個主人公的關系是密切的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是否讀懂了文章,并圍繞三個問題進行討論:
1.最讓我震撼的或者最震驚的是什么?
2.最讓我值得反復揣摩的是什么?
3.最讓我感到困惑的是什么?
學生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明確問題,集體思考討論。此環節意在讓學生自由說,主動說,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研讀感悟。
在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各自找出相關語句,并說明理由。由于學生的想法很多,所以教師為了控制課堂,不至于課堂失控,便從學生的回答中選取最有價值的語句或段落。如最令自己震撼的是“最后看到的是光禿禿的一堵墻”,最令自己震驚的是“不靠窗的病人見死不救”,最值得揣摩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最感到疑惑的是文章為什么用“窗”為標題而不用“一堵墻”為標題呢?教師便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語句,揣摩其中的深意,并討論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在討論過后,教師跟著學生的思維,安排學生的活動,讓學生不斷領會微型小說體現的“微言大義”的特征。整個課堂是生成的,如學生對于標題為什么是“窗”而不是“一堵墻”展開討論。有學生說,窗是文章的線索,構成了整個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也有學生說,因為作者希望大家感受美好的心靈,打開心靈之窗。還有學生說,窗有打開的可能,而一堵墻則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沒有生機。此環節使學生解決了令自己疑惑的問題,同時教師尊重每個學生的閱讀體驗,同時也注意了正確價值觀的引領。
此外,課堂上,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圍繞“不靠窗病人對著天花板卻見死不救”前后,他對著天花板會想些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自由想象。之前會想著“我為什么不靠窗”,之后想著“我要找他們趕緊給我調床位”。前后的態度無不在表現這個不靠窗病人的冷酷無情。教師也始終強調,要從文學作品中找到情緒情感,在簡短的文字中,體會其中的深意,進一步明晰“微言大義”的特征。
縱觀這堂課,講者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感性的課堂。整節課是“碎片式”,體現出自由的感覺,成為了學生自我展示的舞臺。教師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所要求的“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對于小說教學,講者一改大部分教師習慣性將教學重點定位為分析課文,以“析人物、析情節和析環境”作為教學過程,而是圍繞微型小說的特征,充分挖掘學生對文本深層內涵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微言”中亦見“大義”,別具匠心。
對于青年教師而言,自身應加強文本解讀的深刻度和廣闊度。同時,需引導學生注重文體特征,深入挖掘文本內容,激發思維的火花,在文學的世界里自由馳騁。這節示范課值得我們青年教師認真學習,深刻感悟。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