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長加
(廈門市市政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361000)
河濱道路是城市道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擔交通功能,更多的是承擔著防洪、生態、游憩等功能。具有地域特色的濱水景觀塑造,應結合周邊居住區、商業區等地塊,重要景觀節點融入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元素與地域風情,使得河濱道路景觀保證現代風尚的基礎上又不失傳統韻味,將情景雕塑與親水平臺、濱水步道、休閑廣場等有機結合,使景觀生動化,這將能夠很大程度上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彰顯城市的個性和魅力。
武夷新區城市的建設目標是“宜居、宜業、宜游、宜文、宜養”。武夷新區濱江西路是崇陽溪兩岸慢道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崇陽溪的西岸,在崇陽溪大橋至林后大橋間,主體道路部分寬度約40m,雙向4車道設計,濱水景觀帶部分寬度約20~130m,總長度約3km,總用地面積約30萬m2。
武夷新區地處閩江上游,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多年平均氣溫為18.1℃,年平均降雨量1700~2400mm之間,區域內主要有崇陽溪和麻陽溪,均屬于閩江支流建溪水系,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夏冬季長,早晚溫差大。武夷新區有著的奇美風光和雙世遺之美名,朱熹的考亭書院,法醫鼻祖宋慈的故里,建窯建盞的悠久歷史。
崇陽溪流域內植被良好,河流含沙量小,水質清澈,水草叢生。設計區域內地形較復雜,水面與道路高差較大,枯水期水面與路面最大高差達12m,能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基地與水面之間有約高出4m的自然生態駁岸和大量的河道灘涂,沿線自然風光質樸生態豐富。
通過對地塊的現場踏勘,地方歷史文化的解讀以及相關部門的意見及對問題的思考分析,提出了武夷新區濱江西路景觀帶的設計應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具備交通與防洪功能;生態功能和休閑價值;地域山水特色、悠久的歷史文化。因此,設計上應充分考慮保護和恢復河流的自然形態,挖掘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創造一個由鄉土植物構成的景觀基底,有城市生活氣息,可聽、可感、可游、可賞的景觀環境。
將濱江西路景觀帶的設計主題定義為:“水墨淡彩濱江路、縱覽古今武夷魂”,即在保證崇陽溪的防洪要求上,讓整條濱水景觀帶具有參與性和觀賞性,為市民提供一個散步、散心的休閑空間。把武夷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到濱河景觀中,讓文化的傳承和宣揚在景觀元素中得以展現。
4.1.1 景觀功能分區
城市生活休閑區結合周邊商住區及萬達等商業地塊的性質,設置公共活動廣場,滿足附近市民跳舞、健身等戶外活動,豐富周邊居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并在該區放置了一系列情景雕塑,為美麗的濱水景觀增添情趣。古韻民俗體驗區以尊重歷史文化為原則,體現中國傳統建筑和園林特色,結合當地傳統民俗文化,采用雕塑小品、景墻等方式再現當地歷史民俗文化。
生態綠廊游憩區利用現有的地形與植被,秉承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利用的基本原則,在現有的生態自然景觀中適當增設一些節點廣場及園路,進行有限度開發利用。

圖1 總平面
4.1.2 典型斷面
整體斷面結合道路交通系統,主要為:2.5m人行道+1.5m綠化帶+7m車行道(部分含有中分帶)+7m車行道+2.5m綠化帶+3.5m非機動車道+1.5m綠化帶+2.5m人行道+一定寬度緩坡綠地+2.5m休閑步道(自行車道或休閑廣場)+一定寬度緩坡綠地(或鋼便橋或園路)+2.5m親水步道(或濱水綠化帶),通過這種多層次不同功能的交通系統與綠化帶的設置,形成了豐富的道路景觀(圖2)。
4.1.3 道路系統設計
(1)車行交通系統。濱江西路設計為雙向4車道,設計時速為40km/h,通過這樣的車行道設計,為司乘人員創造良好的觀景時間和空間,可以欣賞到濱河美景,帶給他們美好的視覺享受。
(2)非機動車交通系統。靠濱河一側,特別設計了非機動車道,并且采用紅色陶瓷顆粒作為其面層鋪裝材料,使人感覺像是紅色的彩帶鑲嵌在景觀帶上。
往往樹木在移植起苗之前需要進行修剪,為了最大化避免造成苗木水分過多的蒸發損失,需要采取多樣化的修剪技術,例如針對某些長勢較慢的樹木來講,應該降低修剪幅度以維持其原有的形狀,針對落葉喬木應及時將大部分樹冠減掉以降低樹根的負擔,對應的樹種有柳木與楊樹,針對灌木只需要將某些枯枝衰弱的部分剪掉即可,并不需要予以大面積的修剪,從而延長樹種的生長壽命年限。
(3)步行系統。人行系統主要有人行道、休閑步道、自行車道、親水步道幾個部分組成,局部位置通過節點廣場或臺階梯道等方式,形成了網絡狀步行系統,為游人駐足或漫步觀景提供了便利。自行車道創造性地加入了曲鋼便橋,并采用綠色2cm厚PU聚氨酯塑膠面層,自行車或人行走在上面,給人別樣的感受。
4.2.1 駁岸設計
駁岸是水域和陸地之間的過渡區域,不僅要承擔一定的防洪功能,還要滿足生態功能以及人們的親水需求。駁岸類型大體分為人工駁岸和自然駁岸,根據崇陽溪的情況,以防洪功能為前提,設計重點考慮以自然駁岸。主要采用以下處理方法如下:保護利用原有自然岸線形式,對植被良好的駁岸適當加以修整。對原有的灘涂采用拋石的方式,形成自然的卵石灘,局部位置設置卵石汀步,在常水位或較低水位時可以在卵石汀步上行走,體驗親水的樂趣。并對灘涂種植耐水濕植物,對不具備種植條件的,則通過拋石或打杉木樁排樁方式護腳,創造綠化空間,營造濕地景觀,體現生態型郊區駁岸的效果。盡量避免采用直立式駁岸,對有需要采用人工構筑物處理的,則采用具有較強抗風浪、抗水擊能力的榮勛生態擋墻,坡面種植水生植物等植被,既可美化環境,調節凈化水質,也可保持水土流失。在駁岸邊側設置2.5m寬親水步道,局部位置有親水平臺,既可以休閑漫步,也可以停留親水或者駐足遠眺,沐浴清新的江風。

圖2 典型斷面
4.2.2 節點設計
(1)崇陽溪橋下廣場。將崇陽溪橋下設計成一個休閑廣場,給市民提供了休閑納涼的空間,同時利用橋臺背及側邊混凝土擋墻,創造性設計成浮雕景墻,把武夷山景區的風貌如大王峰、玉女峰等景點以一幅花崗巖浮雕生動展現出來(圖3)。

圖3 崇陽溪橋下效果
(2)竹排廣場。這一節點采用了武夷山大家所熟知喜愛的特色旅游產品——竹排漂游九曲溪作為設計元素,采用青銅制作的竹排和劃竹排人物,以玉女峰為造型的花崗巖整石作為背景,雕塑下方用花壇來襯托,周邊以武夷山特色的建筑材料青瓦做成屏風門洞造型,烘托這組雕塑。
在竹排廣場下方,通過多個臺階延伸到親水步道,在臺階和擋墻分上別設置一組浮雕,展現武夷山人情風俗(圖4)。

圖4 竹排廣場效果
(3)宋慈情景雕塑廣場。通過把宋慈圓雕活靈活現展示在這個節點中,以一扇屏風作為其背景,雕塑下方通過植被襯托,體現了宋慈一生求實、求真的態度,用自己的行為和科學著作提倡求實求真的唯物主義思想,無不體現了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對后人的影響有著積極意義。
(4)朱熹情景雕塑廣場。通過朱熹人物銅雕像展現其在建陽云谷結草堂名“晦庵”講學的情景,以石雕書卷為背景,把南宋理學家,理學集大成者的朱子呈現在后人面前,表述了朱熹的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處世的規范。
植物配植遵循自然群落的發展規律,通過具體的喬、亞喬、灌、亞灌、地被等相互間的搭配,來突出各季的特色景觀,打造出“春花含笑”、“夏綠濃蔭”、“秋葉碩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植被景觀氛圍。
4.3.1 中分帶
中分帶綠化設計,通過群落式組合,使其形成了良好的防眩及景觀功能,在道路的端頭及調頭區,采用五針松樁景,配以千層石,下層種植紅葉石楠球、金森女貞球,南天竹、毛杜鵑、紅花繼木,形成了很好的效果;中間段落,通過香樟、造型紅葉石楠、速生紫薇、海桐、金森女貞等,營造了不同的景觀效果。
4.3.2 側分帶
側分帶的綠化設計,主要通道鄉土樹種,廣玉蘭或者無患子作為行道樹,配以蘇鐵、毛杜鵑、龜甲冬青等形成了整齊規整的效果。
4.3.3 休閑景觀帶
側分帶通過有縮有放的空間組合,開闊空間通過草坪與銀杏、白玉蘭等孤賞樹,體現了開敞之感;密植的空間,通過香樟、四季桂、落羽杉、福建山櫻花、烏桕、紅葉石楠、紅花繼木球、含笑球、棕竹、南天竹、八角金盤、麥冬等高中低等多層次的植物搭配,形成了“密不透風”的視覺效果。
4.3.4 濱水綠化帶
濱水綠化帶,通過水生植物再力花、旱傘草、花葉蘆竹、水生美人蕉等的種植,既有效地凈化水體,也為微生物、鳥類等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空間。
從已建成的城市生活休閑區景觀來看,得到了廣大市民和領導的高度認可,成為市民飯后休閑散步的好去處,也為市民提供了跳廣場舞的好場所。夜景燈光的亮起,與溪水交相輝映,成為崇陽溪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濱江西路的建設,必將對發展武夷新區水岸經濟,生態環境保護起著示范作用。
[1]李多姿.石家莊滹沱河城市濱河區景觀設計[J].現代園藝,2013(8):87,11.
[2]路 爽.談城市濱河景觀設計[J].山西建筑,2007(8):348~349.
[3]霍 珺.城市濱水景觀立體化設計[J].山西建筑,2008(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