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蓉
(廣州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粵劇伴奏教學探析
——以廣東粵劇學校為例
李蓉
(廣州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粵劇伴奏是粵劇表演藝術中用于襯托唱腔表演的器樂演奏,起著烘托唱腔的作用,它與唱腔演唱緊密相連,是粵劇表演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粵劇演唱人才的培養相比,粵劇伴奏專業人才培養更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工程。廣東粵劇學校在培養專業粵劇人才五十多年的歷程中,對于粵劇伴奏專業人才的培養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在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民樂演奏基本功的基礎之上,運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到了粵劇伴奏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了粵劇伴奏樂手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
粵劇伴奏教學;廣東粵劇學校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眾多,各個劇種的唱腔與唱腔音樂都經過長時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各個地方劇種鮮明的特色。
粵劇作為嶺南的代表性劇種,是一門綜合性的表演藝術。粵劇表演藝術的兩個主要方面是演員演唱與樂隊伴奏,演員演繹唱腔,樂手承擔伴奏,兩者相互配合,才能形成粵劇完整的表演形式。粵劇伴奏的唱腔音樂在粵劇表演藝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不單豐富了唱腔的藝術性,也是唱腔在內容上與情感上的延伸與升華,更是在粵劇劇種的風格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粵劇伴奏是粵劇表演藝術中用于襯托唱腔表演的器樂演奏,起著烘托唱腔的作用,它與唱腔演唱緊密相連,在粵劇唱腔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伴奏音樂也經歷著從單調到豐滿、隨意到嚴謹、注重個體伴奏到注重形象塑造等過程的變化①。它不僅能使唱腔表演增添華彩,還通過引子、過門、尾聲等來補充唱腔的未盡之情;既作為演唱的輔助手段出現,又充分發揮器樂藝術的特長②。
在全國非遺保護的熱潮下,研究粵劇的學者越來越多,但在粵劇研究中,粵劇伴奏并沒有像粵劇聲腔、粵劇唱功等方面那樣獲得同樣高的關注度,在粵劇教學及傳承的研究中,更是極其缺少對粵劇伴奏的教學情況研究。但是,粵劇伴奏教學作為粵劇表演藝術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與粵劇演唱人才的培養相比,粵劇伴奏專業人才培養更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工程。粵劇伴奏人才的培養,首先需要奠定扎實的民樂演奏基礎和戲曲理論知識基礎,此外還需要熟知粵劇演唱技巧、粵劇音樂演奏規律,并深入了解劇目背景,對于粵劇有自己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粵劇伴奏樂手。
廣東粵劇學校成立于1958年,前身是廣州市老藝人粵劇團附屬少年粵劇訓練班。辦學地點最初在廣州河南海幢公園大殿里,現學校已遷址到佛山南海大瀝鎮。一代粵劇宗師“小生王”白駒榮先生擔任學校第一任校長,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始人紅線女生前常年擔任該校藝術顧問。
2012年2月經教育部備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廣東粵劇學校更名為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升格為公辦全日制專科藝術高等職業院校,直屬廣東省文化廳主管。目前,該校是我國唯一一所培養粵劇藝術人才的高職院校。③
為深入了解廣東粵劇學校粵劇伴奏專業教學的實際教學情況,筆者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多次以觀察者和學習者的角色深入課堂展開實地調研,基本掌握了該校粵劇伴奏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教學情況。
粵劇結構課、粵劇伴奏法課是廣東粵劇學校粵劇伴奏專業兩門主要的理論課程。粵劇結構課的教學內容為粵劇板腔體結構的理論知識;粵劇伴奏法課的教學內容為粵劇的基本伴奏手法。
粵劇結構課是學習粵劇音樂系統理論知識的必要課程,旨在讓學生能夠扎實掌握粵劇音樂句式、板腔體系等粵劇理論知識,是學習粵劇音樂伴奏必須具備的理論基礎。在粵劇結構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講授方法、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并通過課堂練習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遵循學生對知識認知的發展規律,不單單注重對知識點的歸納和總結,還強調知識的靈活應用。課堂上師生間良好的互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認真練習實踐,順利地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
粵劇伴奏法課在粵劇伴奏專業教學體系中是一門核心課程,旨在讓學生熟練掌握粵劇伴奏的八大基本伴奏手法。它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成果對于學生是否能真正掌握傳統粵劇伴奏手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豐富的教學實踐手段來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成效,并且注重學生的反饋情況,合理地安排了教學進度,讓粵劇伴奏這門具有極高傳承價值的傳統技藝通過科學的教育理念在學校教育的課堂中開枝散葉,這大大提升了粵劇伴奏傳統手法的傳承范圍以及傳承質量,對于振興整個粵劇藝術都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合奏課與唱功課是粵劇伴奏專業中具有實踐性質的兩門課程。
合奏課旨在培養學生對樂曲整體處理和把握的綜合能力,更是增強學生在樂隊配合中默契程度的一個重要手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還關注學生器樂演奏的基本技巧以及音樂情感表達能力。較為全面的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是學生將理論課程運用到實踐中的一個窗口,是學生從獨立的樂器演奏走向懂得如何與他人配合、合作演奏的橋梁性課程,為學生今后在伴奏樂隊中良好地完成伴奏任務奠定堅實的基礎。
唱功課是為粵劇演唱專業和粵劇伴奏專業學生開設的綜合性實踐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由唱腔教師指導粵劇演唱專業學生演唱劇目,粵劇伴奏教師指導粵劇伴奏專業學生組成伴奏樂隊為唱腔伴奏。粵劇演唱與伴奏本就是粵劇表演藝術中相互配合的兩大部分,將兩大專業結合教學,不僅符合粵劇表演藝術的藝術規律,也為學生提供了綜合實踐學習的良好平臺,有利于學生在課程學習中不斷提升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粵劇的唱腔音樂是粵語在情感、音調和節奏方面的進一步延伸、深化,它以不拘一格的、豐富多樣的綜合唱腔板式和曲牌連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粵劇唱腔音樂體系。它在粵劇表演藝術中,雖然一向擔任配角,但是它的豐富和發展極大地展現了粵劇藝術熔古鑄今、廣采博取的特點,是粵劇表演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顆明珠。
廣東粵劇學校在培養專業粵劇人才五十多年的歷程中,對于粵劇伴奏專業人才的培養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在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民樂演奏基礎之上,運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到了粵劇伴奏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了粵劇伴奏樂手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
注釋:
①李華柱.談談粵劇音樂伴奏的幾個問題[J].南國紅豆,2011,(02):44-45.
②曾石龍主編,粵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粵劇大辭典[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294.
③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簡介.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官網[EB/OL].http://www.gd-dance.cn/gdddc/about. asp,2014-11-15.
李 蓉,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2012級研究生。
J617.5
A
1007-0125(2015)03-0186-02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嶺南傳統音樂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編號:14YJ A76002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