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婷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81)
談視唱練耳教學法課程大綱的設置
楊文婷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81)
近年來,教育手法的演變日新月異,視唱練耳作為一門理論指導實踐的課程,需要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基于過去出版的視唱練耳教學法的書籍內容不夠完整或框架有缺陷,尚且只能適應過去的教學環境,因此筆者就個人學習經驗總結了一套高師類音樂專業視唱練耳教學法課程大綱。
視唱練耳;教學法;課程大綱
就高師音樂專業視唱練耳教學目標而言,教師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聽辨記憶和識譜視唱能力;初步理解音樂各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掌握音樂表現的常規,積累音樂語言;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和發展音樂審美能力;初步掌握視唱練耳的教學方法。事實上,目前我國教育體系缺乏自主性、學生在學習中常常處于伴隨性狀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能否正確遵循和貫徹視唱練耳教學原則,將直接影響視唱練耳教學目標的實現。
這個部分涵蓋兩個內容:視唱練耳學科的發展歷程,中西方唱名法的發展沿革。
視唱練耳最初的雛形是11世紀由法國音樂家、理論家圭多阿雷佐(Guido aretinus)為教會的唱詩班開設的歌唱訓練,18世紀末首次被命名為法語Solfege,在此影響下,其他國家也開始出現了類似的音樂基礎訓練課程,逐漸演化成自成體系的一門學科,在我國被稱為視唱練耳。
有關唱名法,最初被廣泛使用的是“圭多唱名法”,。直到瑞士籍英國女教師格格弗的“首調唱名法”的迅速推廣,如今已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固定與首調兩種唱名法并存的局面。
20世紀,音樂教育界出現了四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它們分別是:瑞士的達爾克洛茲教學法、匈牙利的柯達伊教學法、德國的奧爾夫教學法和日本的鈴木教學法。
視唱練耳教學內容大致可分為聽覺分析和視唱,其中聽覺分析包括旋律音程(單音)、和聲音程、和弦、節奏、旋律這五項內容。
就旋律音程的訓練來說,它分為練唱、構唱、聽唱及聽寫四個步驟;和聲音程的訓練模式基本類似,加以補充的是唱一想一、唱一聽一、先一后二、齊二聽一、支點外射等行之有效的構唱練習;和弦訓練也是一樣循序漸進的訓練步驟,只是從和弦性質上說分為了三和弦與七和弦,從聽寫模式來看,除了基本的和弦聽寫,還應加入和弦連接的聽寫內容;
節奏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即速度、節拍和節奏,內容可分為單聲部節奏聽記和多聲部節奏聽記;旋律聽寫則是對一個人聽辨能力、內在音感、記憶力、思維能力以及記譜技能的綜合性訓練與檢驗;
視唱必須以發展節拍感,節奏感、音程感、調式感,和充分依據內心音樂聽覺為前提。
首先,教師應根據曲調的內容、體裁、情緒以及曲調的結構對和弦進行選擇運用;其次,教師應根據樂曲所體現的內在節奏形態,選擇與曲調內容和情緒相吻合的音型;第三,在音色的運用上應該分為旋律音色的運用和和弦音色的運用兩種;第四,在視唱訓練中,速度是可以在鋼琴伴奏中調控的,鋼琴伴奏中若有意識的采用速度變化來輔助學習者的認識,便能夠將這種理性的認識上升為感性的認識。第五,教師應根據作品的情緒變化自主編配或引用樂曲原句來充當前奏、間奏和尾奏。
練耳方面,教師可以采用一些視唱練耳方面的軟件進行練耳的訓練,比如說《EarMaster Professional》(“練耳大師”);
視唱方面,教師可以利用一些音樂制作軟件為視唱曲目制作伴奏,比如說BB2005,使用它制作合成的內容,音高節奏準確,之后用Overture制譜軟件打開,并添加上視唱旋律,方能任意逐小節、逐句隨教師意愿及學生熟練程度播放,其速度、音調和示范音色均可隨機變化;
節奏方面,電腦音樂系統內具備全人類發明的幾乎所有代表性的打擊樂器效果,每一種打擊樂器又可以任意編成節奏型,可即時播放,又可根據教學要求即時改變速度、力度;
制卷方面,應使用修圖軟件、word文檔、Overture、Sibelius、截圖軟件、錄音軟件、刻錄軟件等制作完整試卷。
[1]王飛.談多媒體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J].藝術教育,2007(10).
[2]崔峰.試論鋼琴伴奏在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的作用[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12).
J613.1
A
1007-0125(2015)03-0194-01
楊文婷(1990-),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師范大學2012級音樂與舞蹈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視唱練耳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