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萍 謝彩璇
郭燕萍: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早產兒大腦發育不成熟,各種神經反射未臻完善,容易出現吸吮吞咽功能障礙,吸吮-吞咽-呼吸失調[1],沒有完整的胃腸運動,常常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等癥狀。合理的營養支持是決定早產兒存活率及生存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尤其需要注重早產兒的喂養方式和方法。而近年來重力管飼喂養在早產兒喂養中得到推廣,本文探究在重力管飼喂養時采取不同體位和方法對早產兒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 年6 月~2014 年7 月在我院NICU 科住院治療的早產兒100 例,入選標準:胎齡<37 周,體重<2500 g,出生后48 h 內轉入NICU,排除有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及循環系統疾病。男57 例,女43 例。胎齡28 ~35 周。日齡0.5 h ~2 d。出生體重1100 ~2010 g。Apgar評分6 ~10 分。合并癥:顱內出血5 例,高膽紅素血癥79 例。將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早產兒在性別、年齡、出生體重、疾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早產兒均選擇同樣材質的6 號胃管,經口插入胃管[2],由通過培訓的一組護士操作,使用同一品牌的早產兒特別配方奶(溫度38 ~40 ℃),喂養前抽取胃內容物檢測胃管位置,擺好所需體位開始重力喂養,各組均間隔3 h 喂養1 次,實施重力管飼喂養時奶量小于10 ml 的選擇10 ml 注射器,奶量大于10 ml 的選擇20 ml 注射器,注射器去活塞后連接已確認的胃管,將早產兒特別配方奶倒入連接好的注射器內,前2/3 奶抬高15 ~20 cm,后1/3 奶抬高20 ~25 cm,使外露胃管垂直弧度,依靠奶汁的重力作用自然注入胃內,同時輔以非營養性吸吮[3],切忌加壓推入。對照組常規采用仰臥位重力管飼喂養,頸部墊小毛巾,雙手自然擺放。治療組采用俯臥位重力管飼喂養,喂養時和喂養后取俯臥位,俯臥位時早產兒的兩臂屈曲放于頭的兩側,胸下、髖部及踝部各放一軟枕,頭偏向一側,兩腿伸直,腹部懸空、胸髖部四肢緊貼在床上,四肢呈蛙狀,左右45°側俯臥兩邊交替,2 ~3 h 更換1 次體位,每天俯臥位時間14 ~15 h。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早產兒不同體位實施重力管飼喂養過程中和喂養后發生呼吸暫停、嘔吐、腹脹、腹瀉、胃出血、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例數。(2)記錄兩組早產兒出生當天及出生后第14 天的體重、身長、頭圍增長情況。體重均在清晨空腹下測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早產兒喂養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早產兒均未發生胃出血、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并發癥。治療組早產兒發生呼吸暫停、嘔吐、腹脹的情況少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早產兒喂養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早產兒不同時間點體重、身長及頭圍增長情況比較
兩組早產兒出生時體重、身長及頭圍測量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經不同體位的重力管飼喂養14 d 后治療組體重、身長及頭圍增長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不同時間點體重、身長及頭圍增長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早產兒不同時間點體重、身長及頭圍增長情況比較
注:兩組早產兒不同時間點體重、身長、頭圍增長情況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組別 例數 出生當天體 重出(生g)后第14 天 出生當天身 長出(生c m后)第14 天 出生當天頭 圍出(生c m后)第14 天對照組 50 1664±241 1732±221 42.54±4.52 42.95±4.64 29.39±3.24 29.54±3.50治療組 50 1660±245 1767±269 42.23±4.69 43.18±5.12 29.32±3.35 30.29±3.64
重力管飼喂養是利用重力作用將奶液緩慢均勻注入胃內的方法,能夠避免奶量過快注入引起胃的迅速過度擴張,減輕胃腸負擔,促進腸蠕動,有利于胃腸道消化吸收,同時每日奶量增加,有利于過渡到經口喂養。早產兒解剖生理特點,胃呈水平位,容量小,食管賁門括約肌松弛,幽門括約肌發育不完善,胃腸蠕動能力弱,易發生胃食管反流。早產兒出生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導致腸道血流減少,容易出現喂養不耐受,而肺功能不良時,血氧含量低也會加重胃腸道缺氧從而影響早產兒的胃腸功能。由此可見早產兒即使食物進入胃腸道也會由于耐受不良而發生嘔吐、腹脹、腹瀉、胃出血、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相關并發癥。俯臥位時肺泡有效通氣量大于仰臥位,腸道血流增加,胃腸道血氧含量提高,從而減少因耐受不良發生相關并發癥。有學者通過分組實驗發現[4],在對極低出生體重兒進行體位干預后胃食管反流的發生明顯減少,在俯臥位時無論是胃食管反流的數量還是持續時間均較仰臥位顯著減少。傳統的仰臥位重力管飼喂養時胸廓的順應性較大,吸氣時肋弓內陷幅度大,影響肺的擴張,同時腹內容物壓迫膈肌,阻礙了肺容量的增加,使呼吸效率降低。而俯臥位重力管飼喂養時,胸廓趨于相對穩定狀態,吸氣時肋弓內陷程度減小,氣道不易塌陷,降低了氣道阻力,膈肌運動受腹內容物影響減少,肺通氣、血流分布也隨體位變化而變化。
早產兒在產后裸露安置在嬰兒暖箱內,提早脫離了母體特定環境的保護和安撫,其缺乏安全感。而早產兒俯臥位時,腹部和四肢貼在床單位上,如同在宮內體位,因此更能使早產兒身心舒適和情緒安靜,從而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在俯臥位重力管飼喂養后不需更換體位,減少喂養后的搬動,而且俯臥位時早產兒肢體活動少,能量消耗低,不易出現胃食管反流等并發癥,同時也能促進其腸道內各種消化酶的分泌和腸道功能的完善,有利于營養的吸收,從而生長速度可以穩步增長。有研究描述早產兒因活動少,頸部肌肉張力較弱,俯臥頭側位時睡眠期間很少轉動頭部,很少表現為口鼻俯于床面,不存在導致窒息等風險發生[5]??傊?,俯臥位重力管飼喂養不僅能減少早產兒喂養的相關并發癥發生,還能有效改善早產兒的體格生長狀況,適合臨床應用。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420-421.
[2]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5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286-290.
[3] 葉 紅,蔣玉華.重力口飼胃管法在早產兒喂養中的觀察與護理[J].臨床護理雜志,2011,10(4):46-47.
[4] 湯 瓊.不同體位對預防早產兒嘔吐的效果觀察與護理[J].當代醫學,2011,17(12):123-124.
[5] 李神美,韋 琴.早產兒不同體位護理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8):1664-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