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利珍 陸紅日
羅利珍:女,大專,主管護師
手術室是為患者實施手術治療、搶救生命的重要場所,患者從病區到手術室、手術結束后回病區的轉運、交接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但是風險大[1],手術室患者術前術后的安全轉運和交接是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最主要的環節[2]。為避免手術患者轉運和交接工作風險事件的發生,保障患者的安全,2013 年我科通過調查、總結、分析手術室患者轉運和交接過程中的護理不良事件及隱患,并采取系列改進措施進行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院是一所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共設層流潔凈手術間9 間,日平均手術量15 臺次,年手術量約7000 臺次。2013 年1 ~12 月我院手術室手術5530 臺,2013 年1 ~6月未實施轉運和交接改進前手術2781 臺(即手術患者2781例次),2013 年7 ~12 月改進后手術2749 臺(即手術患者2749 例次)。護理人員共27 名,男5 名,女22 名。年齡22 ~39 歲,平均(29.5±5.5)歲。工作年限1 ~23 年,平均(9.5±5.5)年。職稱:主管護師3 名,護師15 名,護士9 名。
1.2 方法 為探查明確手術室過去在患者術后轉運和交接過程中潛在和存在的安全隱患,找出過去環節中的缺陷點和問題,由手術室護士長帶領科室護理質控小組成員對2013 年1 ~6 月這期間患者轉運和交接過程中出現的護理不良事件及類別、次數進行統計,逐一進行原因分析,總結影響該環節患者安全的相關因素。同時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就該問題向相關科室醫護人員等相關人員進行廣泛調研,收集臨床一線手術科室護士對轉運和交接過程中的安全細節提供的意見和建議,從不同角度審視出現該問題的關鍵點。根據上述調查、總結、分析手術室患者轉運和交接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及原因,于2013 年7 ~12 月施行增加手術室患者轉運和交接記錄單、制定手術室患者安全轉運和交接的工作流程并培訓、增加反饋環節等系列安全改進措施具體如下:
1.2.1 增加手術室患者轉運和交接記錄單 以往我科術前患者是由該臺手術的巡回護士攜帶手術通知單到相關科室接回患者、術后由護士或麻醉師攜帶病歷將患者送回手術科室即可,未設有專門的手術室患者運轉和交接記錄單。為提高患者轉運和交接的安全管理,我科通過查閱文獻,綜合參考其他醫院的經驗,設計制定了“手術室患者轉運和交接記錄單”,該記錄單包含患者一般情況,病區至手術室、手術室至病區2 個階段3 方面。患者一般情況包括患者所在的手術科室、姓名、年齡、性別、住院號、病室、床號、手術時間、手術名稱、手術部位、患者識別的完成核對等內容。病區至手術室包括皮膚準備情況,皮膚完整性,更衣、戴手術帽、腕帶,金屬飾品、首飾、假牙、眼鏡、內衣褲等物品的去除,禁食、禁飲、備血、藥敏實驗、術前用藥等術前醫囑的執行情況,靜脈通路及穿刺部位,在輸入藥物的名稱及劑量,胃管、尿管、氣管插管等常規管路,病歷、氧氣袋、微量泵、X 片、CT 片等需攜帶入手術室的器械物品等的核對,核對前后雙方科室人員簽字等內容。手術室至病區包括手術室護士對患者的識別,靜脈通路、未用藥帶入手術室的藥物名稱和剩余量,未輸完帶入手術室的血制品名稱及剩余量,皮膚完整性、胃管、尿管、氣管插管等常規管路,攜帶入手術室的器械物品等的核對等,手術室護士接收患者的時間、接送雙方核對后的簽字等內容。記錄單由接送雙方共同在患者床旁進行交接,有打“√”,無不需填寫,特殊事項在相關欄內填寫;第一欄由病區護士填寫,手術室接患者人員核對簽字;第二欄由手術室接患者人員,病區護士核對簽字;第三欄由病區護士填寫,手術室送患者人員核對簽字。
1.2.2 制定手術室患者安全轉運和交接的工作流程并培訓層級重視、全員參與是保障手術室患者轉運和交接安全的關鍵。為此,科室護士長及質量控制小組根據患者術前術后轉運和交接安全細節制定和規范詳細的工作流程,為保證該環節工作達到預期目標,有計劃地組織科室全體成員進行逐級培訓,內容包括轉運和交接安全理念、轉運和交接安全的重要性、交接單的使用方法、安全轉運技能、流程的實施和實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同時安排科室護理人員周1 ~5 每天進行1 次接送患者的角色模擬訓練,由專人現場跟進評估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指正,連續4 周。
1.2.3 增加反饋環節 建立手術室患者轉運和交接安全不良事件登記本,及時記錄轉運過程中的不良事件并查找原因,每月月底在科室例會上由護士長將本月轉運和交接的患者例數、不良事件的例數及原因等進行反饋,并與上月進行比較,針對不良事件進行原因分析,共同探討制定專項整改措施。堅持執行有效性跟蹤和鞏固,每月均對各手術科室進行隨訪,征詢各科室人員對本月患者轉運和交接安全的意見和建議,并將結果與上季度的隨訪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對已達到整改效果的問題進行常規反饋,未達到整改效果的問題繼續尋找原因、反饋整改直至達到預期目標,使患者轉運和交接過程發生的不良事件盡可能降低。
1.3 評價標準 觀察比較改進患者轉運和交接安全管理措施前后手術室轉運和交接患者過程中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和患者對手術室護理工作滿意度。手術室轉運和安全交接護理不良事件包括手術室護士術前接患者時未認真進行核對和術后送患者回病區至病區護士交接過程中的事件,如未注射術前針、忘記備皮、未備齊術中用藥、未準備患者影響資料、未摘掉假牙或首飾、忘記帶回病號服、忘記帶回患者影像資料、忘記帶回病歷、病歷不完善、引流管脫落、留置針脫落、輸液管脫落、未與病區護士進行床頭交接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改進患者轉運和交接安全管理措施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表1)

表1 改進安全管理措施實施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例次)
2.2 改進前后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情況比較(表2)

表2 改進安全管理措施實施前后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情況比較(例次)
報道顯示,院內轉運術后患者可增加并發癥,導致患者生命體征輕度甚至重度的改變,死亡率較一般患者轉運高9.6%[3],因此手術室轉運患者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手術室患者術前術后的轉運與交接安全成為手術室護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2012 年中國醫院評審中對患者安全目標的首要要求“強調完善關鍵流程的患者識別措施,健全專科交接登記制度”[4],根據手術室護理工作特點不斷改進和優化安全管理措施和流程是保證患者轉運和交接安全的關鍵。
醫療風險和醫療中的不安全因素是客觀存在的,但有些通過醫護人員的努力是可以減少和避免的[5]。為提高手術室患者轉運和交接過程中患者的安全,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我科通過對該環節中的安全隱患進行多方面調查分析,根據分析結果采取增加手術室患者轉運和交接記錄單,制定手術室患者安全轉運和交接的工作流程并培訓、增加反饋環節等安全改進措施;其中患者轉運和交接記錄單的使用、制定手術室患者安全轉運和交接的工作流程并培訓措施有效地規范了護士按照記錄單上的內容及轉運和交接工作流程要求嚴格執行核對、填寫,認真執行交接工作流程,克服了未使用記錄單之前僅對患者的身份、手術部位、術前備皮和用藥、皮膚檢查等簡單的核對內容及缺乏流程導致工作上的不規范行為和疏忽引起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增加反饋環節使護士能夠及時通過反饋了解患者轉運和交接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能夠及時整改修正,最大限度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轉運和交接過程中的安全。結果顯示,改進患者轉運和交接安全管理措施后有效地減少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了患者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與改進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表明增加手術室患者轉運和交接記錄單、制定手術室患者安全轉運和交接的工作流程并培訓、增加反饋環節等安全改進措施能有效提高手術室患者轉運和交接安全,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
[1] 劉 云.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急診手術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6):11-13.
[2] 羊海琴,高春燕,劉曄琦,等.護士在手術患者安全轉運管理中的作用[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4,21(10):969-970.
[3] 王淑和,黃朵香.全身麻醉手術患者術后轉運風險因素評估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10,9(11):39-40.
[4] 張宗久.中國醫院評審實務[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66-67.
[5] 中國醫院協會.實施患者安全目標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