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琴
(運城市急救中心 運城市第一醫院 山西 運城 044000)
心臟動脈介入術又稱冠狀動脈介入術,其以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成為目前治療冠狀動脈病變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該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手段,許多患者和家屬不能完全認可,在治療前易存在多種負性心理,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因此術前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本文就心理護理在心臟動脈介入術治療中的應用進行觀察,并探討其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動脈介入術治療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有語言交流能力,無精神疾病,無精神病家族史,無認知功能障礙,且均為首次、擇期手術患者,同時排除拒絕參與本次研究、伴有精神病變以及術中使用鎮靜藥物等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0例,干預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0 ~76 歲,平均年齡(59.6 ±4.1)歲,其中冠心病12例,心絞痛11例,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7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42 ~77 歲,平均年齡(58.2 ±3.9)歲,其中冠心病10例,心絞痛12例,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例。兩組患者在上述基線資料(性別、年齡和疾病類型等)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可比。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包括充分術前準備,向患者介紹手術目的、方法,術前備皮、禁食、遵醫囑給予抗凝藥物以及訓練患者床上排便等,術后加強體位護理、密切監測、飲食護理以及并發癥防治等。對照組僅行上述常規護理;干預組在上述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術前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方法:
1.2.1 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患者入院后,從熟悉的環境進入陌生的醫院,不僅生活環境改善,而且角色也發生率變化,有家庭社會的多種角色變為患者,因此多數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適應癥狀態,臨床表現為緊張、焦慮、孤獨甚至恐懼等[1],加之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擔心,以及對手術治療的不確定性,更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不良心理,也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需求,如緊張、焦慮的患者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并希望得到與疾病和治療相關的知識,伴有孤獨心理的患者會感到茫然,無所適從,希望得到親人的配合等,針對患者的心理需求,護理人員應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2]。
1.2.2 認知療法與患者加強接觸,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心理活動以及不良心理產生的原因,如部分患者對心臟動脈介入治療認識不全面或存在錯誤認識的情況,護理人員應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強患者對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認識,向患者介紹該治療方法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治療的具體過程、注意事項和優勢等,以加強患者對手術的認識,解除疑慮和恐懼,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并可安排已行介入手術成功患者參與交流,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減少后顧之憂[3]。
1.2.3 心理支持 針對患者心理特點給予相應的心理支持,如充分發揮患者家屬的作用,使患者感受到溫暖,并給予患者以鼓勵,減少思想負擔;給予患者一定保證和承若,讓患者知道醫務人員會和其一起度過手術難關,降低患者不必要的顧慮;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病房環境,保持病房內干凈、整潔,光照適宜,也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焦慮情緒[4];告知患者手術成功也離不開患者的配合,不良情緒會嚴重影響手效果,向患者強調術前控制情緒的重要性,以使患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最佳狀態接受手術[5]。
1.3 觀察指標①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入院時)和護理后(出院時)的焦慮和抑郁狀況進行評分,分值均為0 ~100 分,50 分為臨界值,得分越高說明焦慮和抑郁情況越嚴重;②應用我院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于出院時對患者兩組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調查表采用共包括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四個選項,并前兩項計算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系統軟件SPSS17.0 分析資料,計量、計數資料分別采用、[n(%)]表示,相關性分別應用t 和X2檢驗,以P <0.05 表示差異又統計學意義。
2.1 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和護理后的SAS 和SDS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前無明顯差異(P >0.05),護理后干預組明顯下降(P<0.05),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 和SDS 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 和SDS 評分比較(分,±s)
注:經t 檢驗,與同組護理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 <0.05
組別 護理前SAS護理后 護理前SDS護理后干預組54.9 ±7.539.2 ±6.5* #52.3 ±5.638.2 ±4.8* #對照組53.8 ±7.646.2 ±7.552.2 ±5.548.9 ±4.6
2.2 護理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護理滿意度為93.3%,明顯大于對照組(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冠狀動脈介入術是目前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技術已臻于成熟,其效果也被廣泛認可,但手術作為一應激源,勢必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應激反應,心理應激反應最典型表現為焦慮反應,從而導致一系列的生理應激反應,臨床表現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等,極其不利于手術的順利開展,因此術前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降低心理應激反應尤為重要。在本研究中,對干預組患者加強心臟動脈介入術前的心理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在護理后的焦慮和抑郁評分明顯下降,而僅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無明顯變化,一直處于較高狀態,同時干預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達93.3%,明顯大于對照組(P <0.05),其中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價因涉及其復雜的心理、社會和文化背景,因此是評價優質護理的客觀指標[6]。
綜上所述,對行心臟動脈介入術患者術前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對降低患者心理應激反應,提高護理滿意度具有重要作用,而這對保證手術安全、提高手術療效也具有重要以,值得臨床借鑒應用。
[1] 楊春艷.放松按摩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前患者應激反應影響的實踐研究[D].山西醫科大學,2012.
[2] 王瑩燕.舒適護理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2):66 -67.
[3] 劉艷新.心理護理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104 -105.
[4] 金美蘭.心臟動脈介入術前的心理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32):5075.
[5] 孫偉.心理護理干預在肝癌介入術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9):100 -101.
[6] 孫惠新.優質護理服務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體會[J].內蒙古醫藥,2013,14(6):247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