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國際化的不斷加強,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語言在各行各業工作中的使用愈發頻繁,這其中對口語能力要求尤為突出。本文以一位一線英語教師的視覺,從學生生源、英語學習目標、高職與中學教育的模式不同及語言環境方面剖析英語口語教學現狀,探討英語口語教學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高職教育 口語教學 教學改革
一、前言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培養的是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型專門人才,而這類人才應該具備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英語交流能力,還能使用英語在所從事的領域進行簡單的交流和討論。“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也就是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事實上,中國政府和家庭在英語教育方面投入巨大,但仍存在注重書面英語而忽略口頭表達等痼疾。而高職院校英語課堂在貫徹這一目標卻面臨以下困境:學生生源多元化學生基礎整體較差,教學目標不明確,高職教學與中學教學銜接不暢,缺少口語學習的環境等都是導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低下的因素。
二、高職院校口語教學的現狀
1.生源多元化,導致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在高校擴招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得到大規模的發展,近年來高職院校的生源出現了多渠道和多元化的現象。高職高專學生來源學生來源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全國統招,即通過了全國高考的學生,這一部分學生所占比例較大。雖然參加了高考但大多是沒有考上本科院校的同學,學習成績相對于本科學生也就差了一大截。第二部分生源是學校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對象是普高在讀學生及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在中職院校的學習重點已經向技能學習方面傾斜,所以像英語這樣的理論課程很難受到學校及學生的重視。丁金昌在分析高職院校的課堂時提到“三個三分之一”現象,即三分之一的學生有學習熱情,他們渴望認真學習;三分之一的學生毫無學習熱情,課堂上并沒有學習狀態;另外三分之一的學生則處于中間狀態,徘徊在既想學習又不想學之間。面對這樣大多的成績差,英語基礎差的學生要培養他們的口語能力更是難上加難。
2.英語學習的目的不明確。傳統英語教學課堂上,學生會學習口語,聽力,閱讀,寫作等內容廣泛卻沒有明確的指向知識,學生學習沒有目標,學習效率和效果都不好。沒有把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學生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知識缺陷。同時,學生對以后工作崗位的認知不明,不知道課堂所學能不能派上用場,教學與就業脫節,這也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之一。中國正在進行的英語教育和考試改革是想還原其用于交流的語言本質,用英語來了解世界并讓世界通過英語了解中國,學習英語不能僅僅為了考試本身。高職院校也一直提倡“學以致用,以實用為導向”的教學目標。事實上,學生卻面臨國家英語等級考試的壓力,很多高職院校規定其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通過全省統一的英語二三級等級考試,否則畢業時不予頒發畢業證書。[3]這樣無疑學生會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備考。由此可知,要切實落實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沖破硬性考試制度是很難辦到的。
3.高職教學與中學教育的教學模式不同。我國初高中階段迫于升學壓力仍然以中考高考應試為導向的英語教學偏向于聽力,閱讀和寫作方面的題海戰術的訓練,而口語練習由于升學考試中沒有而往往被忽視。所以導致很多同學對英語是會聽,會讀,會寫卻不會開口說,也就是俗稱的“啞巴英語”。受中學英語教學的影響,學生習慣性地忽略對英語口語的練習,沒有充分認識口語的重要性,甚至害怕開口說英語。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語言理解能力的欠缺,都導致學生在口語課堂的消極學習態度。而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學時只有一年,一周四學時,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要徹底改變學習習慣積極參與到口語課堂中有所作為,的確有些強人所難。加之口語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需要學生持續,持久的堅持參與,課后積極練習才能達到。
4.缺少語言環境。口語能力培養重要因素就是語言環境,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高職院校是以職業技能為導向的院校,學習英語的氛圍本來就淡薄,而且學生課堂學時短,任務重,能分配給學生做口語練習的機會又少,加之除了課堂外可能也很難找到一個能夠順暢的用英語交流的搭檔,很多時候由于很多表達不會,或者有些漢語不知道怎么用英語表達,學生的口語練習往往是以漢語聊天結束的,而且就算學生在課堂上練習得很好,課后沒有能很好的應用,所學的也就遺忘了。
三、結語
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但是改革應是貫穿整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教育體系,而不是某個階段的改革。口語交際能力是學生在以后工作學習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當今國際化環境對他們的要求,也是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陳艷芳.改進高職英語教學方法的探討[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1).
[2]丁金昌.實踐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3]孟青蘭.高職院校實用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