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



【摘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傳統的英語教學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步伐,新的英語教學課程改革應運而生。本文以社會調研和問卷調查的方式 對高職英語教學現狀進行了細致且全面的研究,同時根據企業的需要和社會需求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為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英語教學現狀 問卷調查 社會需求
一、高職英語教學現狀調查
1.調查目的。本實證研究目的:了解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現狀,為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提供解決對策。
2.調查對象。研究對象為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參與學生包括:經濟管理系,數字藝術系,機電技術系和電子技術系,共400人,生源包括高中畢業后學生及三校生,學制三年。
3.調查工具與方法。研究工具為《高職英語教學調查問卷》400份,共收回382份,有效問卷380份。問卷包括4個方面:(1)英語基礎水平測試試卷;(2)英語學習目標調查;(3)英語教學模式;(4)專業英語開設。
二、調查結果及數據分析
1.學生英語基礎水平差異懸殊。本次教學調查的第一項為:英語基礎水平測試。試卷難度為高職英語A 級級別。試卷成績分部區間如下:
數據分析及對策:數據表明:成績在21-40分區間的學生為72人,對于這部分學生而言,基礎薄弱,對基本的語法,句型的掌握上存在誤區,詞匯量匱乏,對英語學習缺乏信心及動力。成績在81—100分區間的學生為33人,學生基礎較為扎實,掌握一定詞匯量,學習積極性較高。如果進行系統地培訓,通過英語四級難度不大。
在教學過程中,讓每位學生在同一節課上都有收獲是最大的挑戰。在英語基礎差異明顯的條件下,用一本教材,一份教案授課,就必定會出現教學斷層的局面。因此因材施教,讓每名學生在課上都有收獲,取得其能力范圍內的成績。
2.學生英語學習目標不明確。
數據分析:學生英語學習的目標不明確,30%的學生則是為學分所迫,38%的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這是因為在英語課程的選擇與其它公共課選擇上,沒有優勢可言。公共英語的專業性不強,很難在實際的工作中發揮作用。數據中,對英語不感興趣,但認為英語很重要的學生有40%,學習英語的目的是考取證書,求職需要的學生比例為55%;這部分學生反映出當前英語學習的一種普遍現象。這是因為: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意識得不到體現,部分教師單純看重過級率,英語考核模式單一且陳舊,忽略能力的培養。
3.英語教學模式單一,學習方法單調。
數據分析:大學英語教學一直沿用“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教師惟恐學生不懂,講解占據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沒有給學生實踐提供機會,因而抑制了學習積極性。教學中,重視閱讀和寫作,忽略了聽力和口語的訓練。學生單純看重四,六級證書的敲門磚作用,忽略英語的交流。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閱讀與聽、說、寫、譯的關系?,F代網絡技術為英語教學拓展了空間,更為學生聽說技能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多媒體的教學能將文本、圖像、聲音、動畫結合在一起,營造真實的語言環境,有利于對語言輸入和輸出。
4.專業英語的設置。
數據分析:72%的學生贊同開設專業課程,并希望由企業從業人員授課。說明學生需要在三年的高職學習中能夠學到專業、實用的技能、有一技之長。因此構建多元化英語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及“工學結合”的英語教育,依據學生專業特點制定不同的能力培養目標和評價標準,是當前教學中的當務之急。
高職英語課程是為了適應職業需要開設并實施的。適應職業要求,是專業英語的立足點。對于專業特點突出,專業性極強的學科,如通信技術、機械制造等專業來說,未來崗位對英語知識的需求無需過深,能讀懂一般的科普讀物,掌握基本的詞匯、術語、能填與未來職業相關的簡短英語應用文,如表格、簡歷、通知、信函即可。因此全新的英語教學策略和多元化、多模式教學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通過對高職英語教學現狀的調查可以看出:英語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材內容、手段和考核方面都存在不足之處。課程設置沒有考慮市場的需求,缺乏靈活度,不能滿足崗位的需求,大部分學生不具備相關崗位所需要的專業英語技能。英語是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學應從學生能力、人性提升、全面發展三個層面探討和思考英語課程,這樣才能使高職英語教育與社會需求相和諧。
參考文獻:
[1]徐小貞.論職業英語真實性評價體系的否見與實施[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13-18.
[2]劉黛琳.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現狀調查與改革思路[J].中國外語,2009(6):77-83.
[3]曹長春,張魯殷.試論職業技術教育觀念的變化[J].中國高教研究,2001(08):38-39.
[4]何林,王慶光.試論英語學科的素質教育[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4-68.
[5]王建華.淺議高職英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3.
[6]賈榮香.英語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