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寧
摘 要:自1995年世界第一家網上銀行誕生,網上銀行進入了爆發式的“量子躍遷”時代。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相比,具有效率高、靈活性等特點,能夠更加滿足社會的需求。我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網絡監管體系,但由于發展時間短,法律規制不完善,問題層出不窮。加強對網絡銀行的監管,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跨越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網絡銀行;法律監管;互聯網;金融
網絡銀行又稱為網上銀行、在線銀行,在現實生活中,網絡銀行可以作為一個機構概念出現,即一種依靠信息網絡發展開辦的銀行;再者,其更多的是以一種新的業務形式出現,即因信息網絡的發展而誕生的與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相通的新興業務。介于網絡銀行在金融服務方面的電子化,有學者這樣給網絡銀行下定義:“網絡銀行是建立在IT(計算機通訊技術)之上的一種以高科技高智能為支持的AAA式銀行,即在任何時候(Any
time)、任何地方(Anywhere),并以任何方式(Anyhow)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銀行”。[1]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網絡銀行的出現勢必會引發金融服務行業的一系列重大變革,與此同時,各種問題也初現端倪。
一、我國網絡銀行現狀分析
我國網絡銀行業務起步時間并不長,但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截止2012年底,中國網銀交易規模為820萬億元,增長率為17.0%,其中企業網銀交易規模占80%,個人網銀交易規模占20.0%,個人網銀用戶規模為2.1億戶,增長率為18.7%,企業網銀賬戶規模為1012.5萬戶,同比增長26.0%。[2]盡管如此,網上銀行仍然受到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規范制約,客戶群體規模依然不大,且網上銀行的業務功能還比較單一,大多數僅開通網上網上查詢以及代繳扣費等單一業務,與傳統銀行業務相通,使得網上銀行的“3A”優勢并不足以完全展現;此外,傳統銀行的根基根深蒂固,新型的網絡銀行勢頭雖然迅猛,卻不足以撼動傳統銀行的商業地位,加之商業銀行自身的不穩固性以及監管漏洞,使得網絡銀行的安全性受到一定影響。目前我國網絡銀行在發展現狀中主要體現出一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網上銀行數量增多,業務呈現多樣化。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速度極為迅速,給網絡銀行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此外,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在時間上的自主支配權減少,而便捷的網絡服務正好適應了這一類群體的需求,也給網絡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
(二)網絡銀行起步晚,發展迅速但不均勻。我國網上銀行在短短十幾年內服務方式上由起初的單一式發展到現在的多元化,各類金融業務也不斷增多。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我國網絡銀行在地域上的布局并不全面,大多集中于沿海地區、長江沿岸地帶,同時發展環境設施不夠完善,現代支付體系仍然有待加強、信用評價機制不健全等。
(三)網絡銀行靈活性高,自主選擇性大大加強。有學者在提及網絡銀行時說道:“網絡銀行通過其便利的信息系統直達客戶服務通道,使客戶能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享受安全、準確、快捷的服務。”與傳統銀行相比,網絡銀行無地域限制,客戶可以在隨時隨地地通過網絡進行交易,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一方面節省下不少時間,另一方面也使得客戶的可操作性大大加強。
二、網絡銀行監管的理論基礎
由于市場失靈的現象仍然存在,使用虛擬貨幣進行交易時的危險性也大大增加,也使得網絡銀行的風險更加難以防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傳統金融法律與網絡銀行發展不相適應。傳統銀行的發展歷史雖然較為長久,且具備比較合理的法律措施來使之保持良好的態勢發展,而網絡銀行依照網絡技術的進步而得以迅速擴展,對于網絡中出現的新型計算機犯罪等現象傳統監管措施卻無能為力,也使得傳統銀行的監管模式并不能完全適用于網上銀行交易監管。雖然《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頒布之后,我國網上銀行的監管有了法律依據,隨后《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的出臺也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對網絡銀行的監管范圍,加大了監管力度。但隨著網絡銀行的不斷發展,法律監管體系勢必需要不斷調整與完善。 第二,網絡銀行的虛擬性以及科技發展的隱患。網絡銀行一大特點體現為其技術依賴性較大,究其根本在于網絡銀行的以互聯網為基礎,搭建虛擬平臺將傳統的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轉移至線上。網絡交易依賴于銀行業務處理系統,故系統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直接關系到網絡交易風險的大小。且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與創新,網上銀行的交易安全越來越受到挑戰。傳統銀行則往往是運用內部網絡開展業務,并不對外開放,因此更加容易確保交易和信息安全。但網絡銀行的風險性卻呈現出不可預見的特點,因而對網絡銀行之發展加以監管與適度的規劃、引導,是維持其健康、穩定、有序發展的重要前提。第三,信息的不對稱性。網絡銀行在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化、新舊信息的替代頻率加快,極易出現信息不對稱,從而造成風險。有關于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活動中,交易各方不能平等地獲取必要的信息并依據這些信息做出必要的判斷…一是交易雙方對商品質量及價格的信息占有不對稱。二是交易雙方中的一方有意損害交易對手及競爭對手的信息占有。”盡量降低信息不對稱度,風險防范的一環,通常需要通過有力的監管來校正市場信息,盡可能快地使網絡信息與市場狀態保持一致。
三、我國網絡銀行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復監管現象仍然存在。目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是我國長期嚴格執行的,而網絡銀行業務通常可以融合證券、保險、銀行等業務從而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因此其監管主體可謂繁多,主要包括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等機構實行分業監管,但是由于網絡銀行的綜合性,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會出現業務的交叉情況,由此反而導致部門間業務推諉現象嚴重,監管漏洞由此而生,一方面增大監管成本,另一方面亦阻礙了網上銀行的發展。
(二)法律監管體系不健全,監管人才匱乏。從網絡銀行開辦至今,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雖出臺了相關法律,但有關網絡銀行的專門立法則是少之又少,我國的《民法》、《刑法》、《合同法》等法律也并未對網絡銀行的有關法律問題做出相關解釋。此外,網絡監管主體不明確、權責界定不明等問題,目前也尚未有專門的法律來進行規范;此外,由于網絡銀行的業務與互聯網技術相關聯,因此對網絡監管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國監管體系中病沒有形成這樣一支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因此形成了制約網絡銀行發展的瓶頸。
(三)信息披露監管不足,網絡信用缺失。在網絡銀行的監管方面,對科學、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應占據較為重要的比重,然而網絡業務本身具有無紙化的特點,無疑給相應的監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造成了諸多不便。網上交易記錄可以隨時被更改且不留痕跡,網絡數字證據能夠瞬間被擦出、篡改和滅失等一系列的問題致使交易相關信息被披露,而監管工作卻難尋突破口。從法律的角度而言,諸如《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也并未對信息披露做出具體單獨的規定。網絡信息披露的規定零散、內容不全面,造成網絡環境的混亂。此外,關于網絡銀行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也遠遠落后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在經濟往來中不誠信現象居多,再者個人誠信制度也沒有建立起來。相比之下,傳統商業銀行建立起的社會信用制度更加容易獲得客戶青睞,這也是絕大多數客戶保持觀望態度之所在。
四、我國網絡銀行監管制度的完善
縱觀網絡銀行業務在國外的發展,在監管問題上無不注重法律的作用。這些國家往往以現有的傳統商業銀行監管制度為參考,結合互聯網無紙化的特點,通過補充、修改、制定和制定新的法律來加強監管力度。此外,行業自身的自律性、信息的公開性、安全性等更是在他們考慮的范圍之內。相比之下,國內無論是在立法、監管還是信用等方面都亟需加強。為促進我國網絡銀行良好、健康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 建立和健全法律政策。 近年來,《電子簽名法》、《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雖然對網絡銀行起到了規范作用,然而關于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交易者身份認證、個人信用以及信息保護、消費者交易安全等重點問題仍然未提及。法律法規的缺失會直接導致交易主體權利義務不明確,這對未來網絡銀行的發展是及其不利的。制定一套與網絡銀行業務發展相匹配的法律制度、完善現有法律法規,是規范網絡銀行有序發展的前提。
(二)建立專門監管部門,加大政府監管力度。加強執行力是有效規范網絡銀行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僅僅依靠建立相關制度,卻忽視執行力,那各類制度的建立就如同一張張空頭支票,毫無約束力可言。建立專門的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將政策落于實處,是有效制約互聯網金融畸形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重視政府的作用,使政府和銀行很好的結合起來,相互配合,共同監督,防范網絡銀行金融風險。例如,在活動中期,如果經營者的經營狀況、安保措施以及抵抗風險等能力不再符合所規定的市場準入門檻需求,這時便需要監管部門加強事中監督,撤銷其經營資格。同時,通過加強對經營機構在資金流轉等方面的監督,可以為網絡銀行的發展提供一片凈土,減少犯罪行為的發生。
(三)建立信用監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在網絡銀行發展活動中,其很多業務本就應當屬于傳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固有業務,因而借鑒傳統商業銀行的模式,嚴格的注冊登記審核制度也應該規劃為網絡銀行的準入門檻,定期審查交易主體的信用行為;為了保障銀行客戶獲取及時信息以及保障其交易安全,還應對重大信息進行披露,及時完善信息,這樣不僅有利于網絡銀行走向規范化透明化,也使得金融消費者可以知曉網絡銀行電子業務的具體經營情況,保障消費者權益。
(四)加快人才隊伍培養建設。加強對高級型復合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是立足于我國當前網絡銀行風險管理人員不足的現實,也是著眼于未來發展的長久之計。商業銀行在應加大人才培養建設,同時明確培養目標,緊跟市場變化潮流,努力充實網絡銀行發展的后備軍,為我國的網絡銀行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人才。培養和建設一支高素質、高質量的新型科技人才隊伍,是突破網絡銀行發展瓶頸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余素梅:《網絡銀行的風險監管》,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 馬蔚華:《網絡銀行服務——傳統銀行業的歷史變革》,《中國金融》,2000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