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漢
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精神是“先練后講”。嘗試教學法的實質是教師指導下學生的嘗試活動。學生的嘗試以教師的指導為前提,教師的指導以學生主動嘗試與獲取為目標。為此,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勝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
一、以學生為主——激發主動,發揮主體
“以學生為主”強調研究學生,研究學習方法。我們不僅要研究教師如何教,如何處理教材,更重要是研究學生如何學。那么,怎樣才能激發主動,發揮主體作用呢?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堂課成功與否,就在于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就要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看、多聽,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
(2)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發展自我。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積,先組織學生觀察比較出空圓柱、圓錐是等底等高后,再分組進行操作,將空圓錐盛滿紅色的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圓柱內,觀察需幾次才能將它裝滿,進而引導學生推導出求圓錐體的體積公式:V圓錐體 =?V圓柱體,V圓柱體 = 3V圓錐體。因此,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和能動作用發揮得如何,實踐活動進行如何,將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實踐,才是最有效的途徑,學生的主動性、主體作用才能得到體現。
二、以自學為主——自主參與,培養能力
自學是為學生在嘗試活動中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信息。傳統的教學只是在教師講解后讓學生看書。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教師講解的模式,就要使自學成為學生主動的要求,自學前要明確提出目標,看什么,怎樣看,解決什么問題,不能讓學生盲目地自學;自學后應該及時檢查、評價。同時,學生在自學過程中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例如:教學圓錐體積,教師可根據新知識的重、難點編寫一些自學提綱指導學生自學:
(1)我們用來做實驗的圓錐和圓柱有什么關系?
(2)將空圓錐裝滿紅色的水(或沙子)倒入空圓柱,幾次倒滿?
(3)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4)怎樣求圓錐的體積?
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自主參與,獨立思考、獨立自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發揮教科書的示范作用,促使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三、以練習為主——促進思維,發展能力
一堂數學課設計應以練習為主線,而嘗試教學法則體現了“以練習為主”的六層次的練習系統:基本練習、準備題、嘗試題、第二次嘗試題、課堂作業題、思考題。那么,嘗試教學中練習設計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促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
(1)練習設計要有目的性。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和教學目的來設計練習。設計練習要有代表性,要利于幫助理清知識的聯系與區別。
(2)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練習必須經過模仿、熟練和創造三個階段。練習的設計要有坡度,由層次,難易適度,適合兒童特點,符合學生智力發展和認知規律,由會到熟,由熟到巧的轉化過程。
(3)練習設計要有啟發性。啟發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地獲取新知識和解決問題。如:一個圓柱底面積是314平方厘米,高8厘米,一個圓錐和它體積相等,底面積也相等,這個圓錐的高是多少?學生讀題后小組進行討論:這道題求圓錐的高,要知道什么條件?圓錐的體積、底面積與圓柱有什么關系?怎樣求圓錐的高?教師引導學生用方程與算術兩種解法,啟發學生比較得出:當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體積相等,底面積也相等時,圓錐的高是圓柱高的3倍;圓柱高是圓錐高的。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就能發掘他們的思維潛力,培養他們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
(4)練習設計要有發展性。在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和熟練掌握基本技能練習基礎上,還要靈活運用知識和技能練習,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再創造、發展。如: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要“以一當百”,一題多問,就能“練一題,帶一串”;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從不同角度啟發誘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可以進一步深化知識,發展學生思維。
實現嘗試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不斷轉變、更新觀念,正確處理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間的關系,給學生創造參與自主學習、自我發展。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