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學好語文能為學好其他基礎學科奠定基礎,能夠把它當作一種工具和手段來更好的學習其他的課程。用生動有趣的圖畫教學方法來彌補語言、文字等枯燥的教學手段,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圖畫;小學;語文教學
一、借助圖畫的生動形象,提升語文教學的趣味性
在小學的語文教科書中,每一篇課文至少有一幅圖畫,每一篇課文中的圖畫或者襯于文字的下方,或者嵌于文字中間,并且圖畫和文章很好的結合在一起,生動形象的表達出課文的情感。魯迅先生在《連環畫華瑣談》中說,“明清以來,有卷頭只畫書中的人物,稱為‘繡像。有畫每回故事的,稱為‘全圖。那目的,大概是在誘引未讀者的購讀,增加閱讀者的興趣和理解。”[1]這里的“全圖”就是指圖畫。同時,魯迅先生認為吸引讀者閱讀,幫助讀者欣賞和理解作品是圖畫在文章中的作用。
“興趣是人對某種事物持續地傾注著積極感情的認知活動。兒童對某件事發生興趣,感情會興奮、愉快、歡樂;如果沒有興趣,他們會產生厭惡、痛苦、煩悶等消極的對立情緒。”[2]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學習很大一部分是靠老師的提醒和激發。如果一味的用刻板的語言,文字教學,學生的學習就很難專注,從而也導致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降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合理的利用教科書中的圖畫。如在教學語教版(S版)三年級上冊第一課中的《天和海》時,課文中第一段是“藍色的霧,藍色的云;藍色波紋,藍色的潮聲。”如果用語言和文字教學,學生很難理解為什么文中的“霧”、“云”、“波紋”、“潮聲”都是藍色的。這時候,老師就應該巧妙的利用課文中襯于文字的下方圖畫,通過看圖讀圖的方式來理解課文,最后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反過來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來畫出他們心中的藍色的“霧”、“云”、“波紋”和“潮聲”。顯然,通過形象的圖畫教學,不僅提升了語文教學的趣味性,而且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學習語文。
二、增加意境,加強理解,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尚處于發育階段,此時培養良好的語言理解能力和意境感受能力,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語文。“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操,感受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3]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學世界里,簡短的文字蘊含著無盡的想象和意境。唐代詩人王維曾說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小學生古詩學習中,就要用圖畫“描繪”出古詩意境,將學生引入到詩情畫意的古詩學習中,觸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被動接受變成主動想象。如在講解語教版(S版)五年級上冊第六課中李白的《望天門山》時,學生要理解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意思,在教科書里沒有相應的圖畫作參考,就要有比較好的想象能力,才能夠構造出與詩句相符合的動態的畫面。如果此時老師依然只是把詩句作為美麗的語言來進行講述,學生可能就沒法體會到詩句中的意境,也不能推斷出詩人當時的情景。首先,老師帶學生讀,一邊讀一邊給學生講解詩的意境,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自己一邊讀一邊想象老師剛剛講解的意境,讓學生去感受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大詩人李白筆下景色的場景,再用筆畫出自己想象中的場景,啟發學生思考和想象。老師在黑板上畫出參考性的場景,讓學生們與自己想象的場景作對比,讓有不同想法的學生展示他們畫的場景,和老師同學進行交流和分享。最后,讓學生把詩寫在自己畫的圖上,以圖悟文,把詩與圖意融為一體,深入得對詩句進行領會、理解。借助圖畫,讓學生充分的體會詩的精華,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增加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
三、提升學生的審美空間,促進學生課堂思維發展
“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4]生動形象的圖畫作為課堂輔助教學工具,能夠增加視覺上的藝術,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發散學生課堂思維。小學語文教科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圖文并茂,無論是識字、課文,還是聽、說、讀、寫訓練,都配有一副或者多副漂亮的圖畫。這些優秀的圖畫不僅能再現文字的內容并能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內容,還可以將畫家對文字的理解,以及作品中沒有出現的場景貫注其中,使得文字的內容得到充盈和延伸,從而體現出深厚的內涵,揭示出作品的主題,使讀者掩卷回味,給學生提供思維發展的空間。
柯一冰在《課本插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到“插圖使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范本具有了藝術性、嚴肅性和標準性,引發了學生想象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5]教師運用圖畫的藝術性,結合教科書內容,把學習當作審美,讓學生在學中樂,樂中學。就比如學生學習巴金的《海上日出》時,先給學生展示幾幅美麗的海上日出的圖片,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最短時間內將學生帶入《海上日出》的情景,達到“課伊始,趣即生”的效果。然后將學生以審美的心態引入到課文中,激發學生求知欲,刺激學生將圖片的視角感官轉化為文字印象,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每天看到的日出和老師展示的圖片以及課文中描繪的日出作比較,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日出。
四、再現文字,加深學生的課堂記憶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以無意注意為主,隨年齡的增長向有意注意過渡。所以,它們的記憶也是從無意識記過渡到有意識記。由于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意注意時間太短,導致學生有時候會背誦一首詩的上句,卻始終不能背誦出下句。如果課堂上老師給詩配上一副畫,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學生自己的感悟理解,讓他們在記憶中將詩和畫相融合,從而加深學生的課堂記憶,最后學生在背誦詩歌的時候就會結合圖畫的意境和內容,輕松的背誦出詩歌。
其次,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難點,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認知能力還比較低,對漢字的理解相對的淺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漢字的圖畫性,聯系生活實際,開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智力。蘇霍姆林斯基說:“識字教學應當跟圖畫緊密結合起來。”例如在教學識字“紅花”、“彩虹”、“汽車”、“浪花”等詞語時,教師制作好識字卡片,并在卡片上配上相應的圖畫進行教學。學生在看到這些圖畫時,就會尋找圖畫上的信息,教師就要引領學生通過圖畫上的信息來學習識字。在課后,學生也容易通過圖畫的記憶來再現文字,為學生的課堂記憶加深印象。
五、結語
語文作為學習其他課程的工具和手段,訓練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因此,語文在眾多學科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圖畫模式進行語文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注意力,加深學生記憶,大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魯迅.連環畫瑣談.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7
[2]楊景之.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M].第2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2:45
[3]劉文靜.小學語文教學的細節及案例[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77
[4]劉珊、萬明華.語文教學藝術[M].第2版.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1:2
[5]柯一冰.課本插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海峽科學,2008,(5)
作者簡介:
曾祥平(1993~ ),男,四川宜賓人,漢族,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初等教育系,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