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明
【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素描靜物,要針對平時的教學方法,學習內容等方面展開。最終追求對少兒發展性的有效作用,引導學生在“感受”的基礎上,通過體驗嘗試與發現素描靜物的表現方法和藝術審美規律。
【關鍵詞】靜物素描;研究;探討
一直以來,靜物素描無論是內容還是教法基本上都沿襲了傳統的方式。即以臨摹為主,從簡單到復雜學習傳統的表現題材。我們也發現它們存在缺點也不少,即過于程式化和成人化,約束了學生主動表現的自由性,創造性。對生活了解少,沒有投入感情去理解生活,理解藝術和體驗,難以引起學習的興趣。也限制了學生藝術表現性和藝術風格的多樣性。怎樣更好的在教學活動中開展靜物素描學習是值得我們共同探討的一個問題。
一、傳統與現代要把握好
了解素描畫的獨特的特點,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表現手段,吸取精華;另外一方面要啟發兒童以更豐富,更多樣,更廣闊的藝術理念來進行學習。通過欣賞廣泛的畫家作品,吸收他們的長處,表現方法來進行大膽的創作,表現自己內心的世界和情感。材料使用方面讓學生多多嘗試和運用,要放手讓學生大膽的表現。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1)教學題材選擇與組織。就是選擇一些使學生進行自由表現,并且有藝術美感的內容作為學習材料。比如《畫書包》,《立方體與圓柱體》,《各種各樣的房屋》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幾何體。
(2)大膽開放學習。以多種方式來知道學生畫靜物素描,而不是單一地以傳統審美方式進行藝術創作。如《桌子椅子》、《想象中的機器人》一課,引導學生感受抽象藝術與畫面構成的美感。
(3)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在學習活動中用傳統的手法去指導,進行多樣化的實踐創作。如我讓學生學習創作《罐子》,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西洋藝術的魅力。
二、線性結構素描嘗試與體驗
線條的方式觀察和表現客觀自然物象的結構特征。對物象內在構造上加以理性分析,以達到對物象的深刻認識;進而從形體結構中感悟骨架結構、空間構成,提煉線條自身的美感形式。線性結構素描側重于透視法則的掌握,合理的結構分析,和畫面的有序組織這兩方面的把握。
(1)透視法則的掌握。其要點是我們要明白平行透視,余角透視的基本規律我選擇了《立方體和圓柱體》這一課進行教學,讓學生體驗和嘗試,讓他們選擇各種材料進行嘗試,然后把他們的作品進行展示與交流。
(2)畫面的有序組織。即畫面的構成因素,“通過圓柱、球體、圓錐來表現自然,把一切都放到透視里去……”,我們整體地去觀察和認識客觀自然世界。靜物素描要求我們從物象中的一個點、一條線、一個面以及物象之間的組合關系,物象與背景的生存關系,對布紋進行有意的主觀取舍,從而構成畫面一個有序的整體。
三、色調素描的表現
(1)光影與黑白意識。光影產生明暗,明暗構成黑白,它是構成完整視覺表現形式的重要因素。其中關于黑白中心的關注、黑白對比與節奏、黑白分割與銜接、黑白灰布局、黑白基調等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作畫時要建構起一種隨著自己理解與認識的加深而不斷變化的自我表現方式和風格特征
(2)明暗色調的變化的節奏規律。整體地觀察與表現應貫穿于作畫的始終。在進行明暗深入的過程中,要意識到亮部與亮部之間,暗部與暗部之間,中間色之間,通過人的視覺所產生的有節奏感的漸變規律。通俗地講,物象最亮、最暗之處,只有一處;其它次亮、再次亮……依次遞減,從而產生色素調子有秩序的變化規律。
四、多種對比關系與表現
具體地說,就是物體本身的材質、造型、色度在具體環境中產生各種對比關系的觀察和表現。在多種對比關系練習中,我們抓住從質感表現,對比意識,藝術處理這三點來展開的。
(1)質感表現。由于物體材質形成的不同,所以表面的紋理組織也不同。如何表現觀者內心感受呢?首先要看物體表面的紋理組織,有什么規則?是紊亂的、粗糙的還是細膩的?這是表現的突破口。通過線條有秩序的排列、或揉擦或涂抹,或點、刮等多種手段去摸擬紋理的質感,從而達到視覺的真實感受。
(2)對比意識。線條本身的粗細、長短、曲折、圖形的大小、方圓、正負、明暗的黑白、強弱、色彩的冷與暖、紅與綠,以及物質材料所形成的堅硬與松軟、平滑與粗糙、干澀與濕潤,等等,均會產生兩極相反的對比。對比形成反差,反差生成視覺刺激。如果要明暗對比強的話,一般是注意明暗交界線的虛實,暗面千萬不要畫得太“平”,亮面畫得“精彩”一點。
總的來說,我覺得少兒素描靜物學習要從傳統中去了解它的特點,學習規律,吸收營養。欣賞畫家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欣賞提高自己的審美觀念,從中學習各種邊縣方法。景物的主題部分應充分表現,恰當刻畫,次要的東西要省略。這就需要組織畫面,進行藝術的概括、提煉、取舍和加工,這就是素描的基本功。因此,在素描各階段都要啟迪美的感覺,培養審美能力使素描不僅畫得準確扎實,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中小學美術類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
[2]《靜物素描的教學實踐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