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編者按:和煦春風,溫暖神州。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2015年的兩會是在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開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新常態下穩增長調結構緊要之年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是推進“四個全面”的“春季總動員”,對我國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職業教育是今年兩會的熱詞,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全國兩會代表就“全面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各抒己見,積極出謀獻策,為解決全面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面臨的各種難題提出了建議和方案。
本刊輯錄了部分全國兩會代表有關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精彩語錄,以饗讀者。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總工會副主席趙郁:無論是在加快結構調整還是推進創新驅動過程中,我國都需要著力培養大批、各種層次職業技能的人,但目前生產制造業一線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現象比較普遍。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培養高技能人才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應做到:一是我國要加快職業教育法的修訂,盡快列入立法日程;二是有關部門要切實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對落實情況的督察。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龐麗娟:要引導全社會改變對職業教育觀念及認識,更重要的是政府切實突破現有的勞動、人事和就業制度,在薪酬、晉升制度上根據人的能力素養、業績貢獻來衡量。同時,在制度設計上,要打開職業教育學生的上升通道,比如允許他們考公務員等。要讓社會、家長、學校特別是學生的觀念都要從“學歷本位”轉向“能力本位”,給中職、高職的學生多一些出口和機會,這樣才能為我國新形勢下各領域創新發展提供所需要的各類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臺盟上海市委秘書長李碧影:現在教育領域重學術、輕技術的現象依然明顯,似乎大家都要小學、初中、高中、上大學,才是人才培養的經典模式,只有學習不好的孩子才上職業學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缺乏連續性,很多東西中職教了高職再教、學科交叉重復。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就業環境也相對不盡如人意,我進行過調研,很多畢業生簽的是臨時就業合同,需要迫切改變這種狀況。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江南控股集團總工程師黃作興:現階段的職業教育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我國教育與就業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企業在市場上又招不到合適的技術技能人才,教育與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表現得越來越突出;二是企業沒有途徑參與職業教育。新型的智能化設備缺少技工、技師操控,“機器換人”難以實現,嚴重拖了轉型升級的后腿;三是職業教育缺乏政策支持和社會重視。職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生源素質較差,在國民收入分配體系中,對有技術技能的勞動者,收入分配系數太低,職業教育學校缺乏吸引力。因此,政府要出臺政策使技工與工程師、高級技工與高級工程師同等待遇;在公務員招聘中,職高畢業應與普通高校畢業生同等對待,讓全社會重視藍領技工;職業學校要多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學校改革方面的顧問,在專業設置、教材建設、教學過程、教師配置等方面實行校企交流。
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市第四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廣生:高職涉農專業免費教育試點盡管成效顯著,但大面積推廣仍力不從心,急需得到國家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建議盡快出臺支持高職涉農專業學生免除學費的政策和扶持措施,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同時也為政策逐步向全國推廣起到先行試點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牡丹江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校長張亞英:隨著教育結構體系的戰略性調整,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已經成為了解決新增勞動力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課題,當前應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和完善擇業準入制度。建議用人單位招錄職工必須嚴格執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規定,從取得職業學校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不培訓不得就業和上崗。應建立能夠反映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需要的職業資格標準體系,加強對職業技能鑒定、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評價、職業資格證書頒發工作的指導與管理。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鐘祥市石牌鎮彭墩村黨總支書記張德華:我國在農業職業教育中“輕農、去農、離農”現象普遍,即便是就讀農科類專業,畢業生也爭相“跳農門”。靠誰來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個問題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隨著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只有整合各方面資源,齊抓共管現代農業職業教育,才能更好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建議一是要及時調整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走農業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之路;二是要努力優化農業職業教育的就業環境,讓農業專業畢業生成為“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職業農民;三是精心編制農業職業教育的培訓網絡,不僅依托農業專業畢業生深入農村作為,還要依托當地政府、當地教育資源。
全國人大代表、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古麗努爾·買買提:企業應為指導高校實習生的員工發放一定的補貼,提高員工帶徒的積極性,鼓勵員工為實習生負責,督促實習生掌握技術要領。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培養一名學生,就要給一名學生創造就業機會;培養一批學生,就要推動一批人就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朱佳木:職業教育雖然在我們普通人的眼里沒有像大學本科教育那樣讓人稱羨,但是在社會需求上不得不說這方面的學生是供不應求的,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來調整我們的教育結構。日前,國家現在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出臺了一些列職業教育領域的優惠政策,例如農村中職生免費、試點職教學歷升本等,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的分量日益提高。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來調整我們的教育結構。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長胡衛:建設現代職教體系,并不意味著要把所有的職校生都培養成碩士、博士,我們要警惕職業院校的過度升學傾向。過于強調職業教育系統內部的銜接與貫通,過分拔高職業教育學歷,可能會導致職業學校成為類似普通學校一樣的升學教育,從而削弱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失去職業學校的辦學特色。因此,我建議應盡快完善、修訂職業教育法,清理一系列歧視職業教育的規章制度和評價標準,真正實現依法治教。政府要集中精力做好頂層設計,從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從微觀管理轉向宏觀管理,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管好,給學校充分的自主權,讓他們在市場中獲得自我生存的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章義和:我國教育體系中有不同類別和性質的職業教育,如職高、技校、高職、大專、應用型大學、成人教育機構等,還有職業培訓學校,在辦學標準、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育目標、招生政策等方面,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目前還很混亂,亟須厘清。要整合資源,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設定職業教育合理規模,規范招生流程,擴大自主招生。要確立職業導向,堅持教育本質,建立具有權威性、科學性的國家專業教學標準,改變職業教育發展的混亂局面。
浙江省湖州市政協副主席沈琪芳:職業學校,尤其是中職學校面臨三個嚴峻問題:辦學經費不足、師資缺失、生源不好。由于生均經費不足,很多職業學校便不開設需要大量設備設施的工科專業,轉而開設成本較低的文科專業。職業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另一種教育類型,其外延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單憑一個學校、一個部門抓職業教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培養出色的職教人才,夯實中國制造的人才基礎,必須具備過人的一技之長,而職業技能的培養只靠學校是遠遠做不到的。學校與企業要合作,地方的產業和職業教育要融合,職業教育只有面向經濟主戰場,與地方經濟的轉型、升級、布局密切配套,培養出的人才才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也是更有質量、更受社會歡迎的。職教新政要落地,首先要打通責任壁壘,用有效的政策黏合政府、企業和學校,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列入國家和省市“十三五”規劃,由政府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形成分工合理、協調順暢、信息資源共享、配合緊密的管理體制,努力實現職教鏈與產業鏈對接。
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劉滇生:我國專業學位設置存在較多缺陷,表現為總量過少,比例失調,結構失衡。截至2014年底,學術型學位涵蓋的12個學科門類中,包括92類506種專業,而專業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只有45種,不及學術型學位專業的1/10。我建議,應從改革現行學士學位設置入手,切實實行“專業學士”與“學術學士”學位分類設置,研究制定職業技術教育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并按照該目錄學科門類,設置“專業學士”學位。同時應以“專業學士”學位為統領,引導部分普通高等學校調整培養方向,從偏重理論灌輸轉向注重實踐操作。
責任編輯 魏家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