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堅+陳春陽



曹永浩,現任廣東省東莞市機電工程學校校長、高級教師、廣東省職教學會副秘書長、湛江師范學院客座教授、廣東省普教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專家培養對象、廣東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隊伍培訓專家,曾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校長、首屆廣東省職業院校杰出校長、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廣東省師德標兵、廣東省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等。
2007年,曹永浩作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唯一一名代表參加了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人民大會堂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
曹永浩的辦公室里,放著一個特殊的相框,那是2011年他的學生寫給他的一封信,每一個孩子都在上面印上了指紋,簽著自己的名字,信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感謝校長,是你在我們最茫然時,親切地與我們談話,是你給了我們溫暖的關懷,給了我們勇氣和力量……使我們學會一技之長,也同樣學會了生活中的為人處事。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是我們一輩子都忘記不了的。”這是曹永浩的“真實教育”所展現給我們的最感性的成果之一。
二十年來,曹永浩致力踐行的真實教育,是教會孩子做人求真,做事務實,為孩子未來世界的真實生活做準備的教育。真實教育不是對其他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否定,也不包含著非真即假、非實即虛的對應關系,而是著眼讓學生做“真”人、務“實”事而進行的教育。曹永浩說,以學生為主體,來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立足于“教育學”的立場,來反觀教育的根基與生命力——這不是另辟蹊徑,而是回歸教育的本源。
給予真情實感,讓孩子學做真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改革,在珠三角地區,生源素質對職業教育的挑戰,已經遠遠超越了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的制約。1994年,應聘語文教師的曹永浩,在唱完了讓時任校長淚流滿面的兩首歌之后,幸運地被錄用到“語文老師已經招夠”的籌建中的長安職業高級中學。“幸運”之后的“不幸”是,曹永浩和他的同事們不得不面臨這樣的現狀:9個班,420多名學生,違法亂紀、打罵教師、毀壞公物的現象屢禁不止,教室的木門沒有一扇是完整的,校長每天可以在草坪上撿到一堆煙頭,甚至當地公安機關一次從學校帶走10名涉毒學生,一些老師沮喪地離開了學校,當地群眾稱之為“爛仔窩”。
就是在這種情勢下,1996年2月,曹永浩臨危受命,擔任了學校德育處主任,一干就是6年。上任之初,他提出了“全員參與、全程管理、全方位滲透”的德育管理方法。除了學校的常規德育工作,節假日、周末和晚上的時間,曹永浩都一心泡在學生身上。那時候,他經常騎著摩托車走街串巷,去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全校學生都記得他的車牌號,每到周末,學生看到這車牌,就會笑傳“警察進村了”。在如此艱難的情形下,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生,曹永浩始終懷著一顆赤誠的心。
漸漸地,學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學生違法犯罪記錄為零,畢業生受到當地企業的歡迎,當地群眾爭相把子女送到學校讀書,學校成為廣東省中職校長高級研修班、廣東省中職學校骨干班主任培訓班的定點學習觀摩學校。如此鮮明的對比,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
然而,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不進則退幾乎是定律。因此,學校的德育工作要繼續往前發展,必須要有新的突破。面對學生發展的現實和時代發展的要求,依靠硬制度和嚴要求的強勢德育管理方法開始面臨新的困境,這時,身為校長的曹永浩,又開始思考,德育怎樣才能做到“感乎情”,更貼近以人為本,更貼近時代的需求,更貼近職業學校學生的成長規律?
中職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智的,是處于身心成長中的青春期的孩子。曹永浩說,中職教師應該像媽媽、像兄長、像朋友,牽著學生的手,給他們溫暖、關愛、鼓勵、呵護、信心和希望,陪伴他們走過成長之路。受到一個關于“牽手”的故事的啟發,曹永浩和他的同事們,確定了以“愛心教育”和“情感教育”為核心的“牽手德育”模式。
曹永浩有一個學生小明,在北京、江西、美國都讀過書,而且都是名校,但是成績卻越來越差,整個人呈懶散的狀態,沒有精氣神,在家里除了睡覺就是玩電腦,不愿意干活,不愿意與人交往,但曹永浩發現他有個優點,在美國讀過書,英語口語特別好,正好學校當時有個“超市模式第二課堂”欄目——英語面對面,曹永浩讓小明和英語老師一起主持這個欄目。結果,小明一夜成名,成了校園明星,多次在學校的各種舞臺上亮相。從此之后,小明性格就變了,變得陽光、自信、開朗,并坦言“東莞市機電工程學校才是最適合我的學校”。像小明這樣的學生有很多,曹永浩說:“我們沒有秘訣,就是從學生的真實情況出發,讓他們獲得最真實的情感與體驗,最終回歸最真實的自我。”
多年來,在“牽手德育”的引領下,學校根據學生的多樣性,推出“超市模式第二課堂”,設置了七十多門課程,讓學生發現特長、發揮潛能、發展個性、培養自信;策劃“說出你心中的故事”德育校會系列訪談節目,立足于平等對話的教育形式,貼近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慮、所惑,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實施“愛心補救、結對幫扶”工程,塑造了一支“靚媽媽班主任”隊伍,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收獲、學有興趣、學有信心;組織“校園經典紅歌對抗賽”,提高學生精氣神,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和包容欣賞意識……
如今,“牽手德育”的基本內容和形式既在持續傳承,又在不斷創新,“牽著嚴格之手明規矩、牽著鼓勵之手樹自信、牽著平等之手會自省、牽著友愛之手知愛心、牽著大方之手提振精氣神”,教師用溫暖的大手,牽著學生的小手,引導他們形成高尚的道德素養。現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以“真情實感”為基點,以“全員參與、全程管理、全方位滲透”為框架,突出強調愛心和情感因素,學生也在各種活動中對學習、生活和人生都產生積極的、真實的情感體驗。
2010年,學校被評為“全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這正是真實教育開出的一朵美麗鮮花。
提供真崗實練,讓孩子學務實事
多年前,曹永浩去一個電子廠推薦學生,廠長滿口答應,同意接收學生去工廠,同時,也明確表示,四千多人的工廠,技術人員不過一百來個,有些技術崗位連本科生都做不了,職業中學的學生根本做不了技術工人。后來,曹永浩沒有把學生推薦到這家企業,此后,他就一直在思考,如果學生只能做流水線工作,從18歲到38歲,職業生涯沒有任何含金量和附加值,就算待遇好,卻不是職業教育的目的。
廠長的話深深地觸動了他,幾個問題也開始煎熬著他:學校瀝盡心血培養的畢業生,其就業價值、含金量在哪里?企業認為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未必適用于實際生產,那么學校要通過什么形式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需要的學生?
說到當時的教學狀況,曹永浩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過去那是一種‘盲人摸象的培養方式,學生只有片面的經驗,不了解生產的全貌。以模具專業為例,學設計的可能認為模具就是設計,學制造的可能認為模具就是制造——實際生產的全部過程,實際崗位的完整技能,學生并不了解。”反復的摸索,曹永浩和同事們找到了一條讓學生實現“真崗實練”的育人模式不斷創新之路,相繼開創廣東省校企合作三大經典案例。
學校開辦模具專業之初,面臨著無師資、無技術、無設備、無場地的困境,然而,三年內,該專業卻成功申報省重點建設專業。如此快速的發展,離不開曹永浩的一個信念:讓學生在真崗實練中鉆研技術、求精創新、享受工作。
2007年,學校首推“車間進校”。曹永浩經過反復比較、商談,引進了兩家企業進駐學校,由企業免費提供500多萬元的設備和師資,建成具有企業真實環境的學校車間。學校為企業提供場地,企業在學校進行生產,為在校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培訓合格的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工廠,一步實現從校到廠的跨越。
然而,曹永浩并不滿足于現狀,“車間進校”受校園場地和資源的制約,只能是小規模的,而外面的資源卻非常豐富。他開始把視線投到外面:如果課堂能夠“走出去”,那將是職業教育的另一片廣闊天空。
一次,曹永浩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日本牧野機床(中國)有限公司東莞分公司的總經理。絕不放過任何機會的曹永浩,在一次喝早茶的過程中,通過一個故事贏得了牧野公司一千萬的教學設備,學校開始了“走出去”的步伐,“企業課堂”由此誕生。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肆虐,就業形勢嚴峻,臨近畢業季,不少名校學子都奔波在求職路上,然而,機電工程學校2007級模具專業的8名學生,在離畢業還有一年時,就被深圳一家企業提前預定。這,正得益于學校與牧野公司合作開創的“企業課堂”。牧野公司為學校免費提供價值1000多萬的設備、師資和教學場地,學校成功地將課堂設在了企業。在“企業課堂”中,學校對學生進行前期培養,牧野公司每年從高二年級選拔一批模具專業的優秀學生,單獨開設課堂,用公司自有的師資、設備和課室,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全日制教育,使學生在學校和企業合作培養下完成學歷教育。僅僅一年,該模式已經名揚非洲,2010年11月,學校接待了世界銀行非洲國家高級官員考察團。
牧野公司是一家只生產設備的公司,而不生產產品,下一步,曹永浩又開始物色新的模具生產企業,讓學生既能掌握技術,了解生產,還能切實體驗企業生活。2012年,學校與香港鉅升公司合作,開展中國式的現代學徒制——“崗位學制”的實踐。和常規的中職學校學生不同,模具專業“崗位學制”學生高三上半學期已經不在校內讀書,而是在鉅升公司學習,老師是公司的熟手技術工人,學生可以在鉅升公司了解、操作世界上一流的模具設備。“崗位學制”開設兩期,140多人結業,2013年,張俊康獲得廣東省技能競賽普通車一等獎,劉效華、張桓溥獲得得廣東省技能競賽模具制造技術選拔賽第一名、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模具制造技術比賽二等獎。
真可謂棋高一著,滿盤皆活。這三種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讓學生在真實的崗位,了解真實生產全過程,并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
談起這三個得意之作,曹永浩感概良多,他一連用了幾個比喻:“車間進校、企業課堂、崗位學制創造了一個學校教育與學生未來世界的‘軟接口,十八九歲的學生,背起行囊,離開學校,走向陌生的世界,就像嬰兒離開父母的懷抱,會感覺迷茫。因此,學校不能撒手太快,而應該創造一個過渡階段的真實環境,就像接力賽中的‘交接跑段一樣,讓學生在‘熱身階段,學習到最實在的知識、技能,也獲得真實的職業體驗和崗位情感。”“崗位學制”第一期學生張文振在火花機工崗位實習期間,就這樣總結:今天我被安排學習火花機,我們按圖紙操作時才發現原來學得很不扎實。在師傅的講解示范下,經過親自操作,對于各個步驟以及不同情況下的處理都印象很深了,最后終于能順利完成加工工件的操作。”可見,“真崗實練”帶給學生的,是全方位的影響,不僅有對過去所學的反思,也有對真實技能和崗位情景的認可——自我與職業,在“真崗實練”中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
真實教育,為孩子未來生活做準備
如今,曹永浩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有很多已經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小有成就。孫學峰,是其中一個讓他記憶深刻的。剛入學時,孫學峰還是一個厭學、調皮的學生,現在已經是社區分管教育的黨委委員。幾年前,他剛上任的時候給曹永浩打過一個電話,說:“老師,我近來工作很煩,每當這個時候我都總想給您打個電話,因為在工作中我經常想到您教給我們的知識,教給我們的人生態度……”
孫學峰的話讓曹永浩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的教育能教會學生受用一輩子的社會知識和人生態度,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但是,哪些才是一輩子都可用的社會知識和人生態度呢?曹永浩說,“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一百年,甚至五十年后的社會狀況,但是對未來世界,我們可以有一個初步的判斷和預知,比如信息化、終身學習等,還有一些普世價值觀,比如家國情懷、社會擔當、責任意識等,是任何時候的孩子,都應該具備的優良品質。為未來生活作準備的教育,教給孩子的應該是他們一輩子都忘不掉,并隨時可以用得上的東西。”
社會在變,理念在變,真實的職業教育要求我們必須進行倒逼思考:未來需要什么公民?教育應該給予學生什么?說到這里,曹永浩又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再也不能以‘刻舟求劍的方式辦職教,不能老是看著過去,要看到變化,看到未來。”座談、調研、討論,反復的思考,終于水到渠成,曹永浩心心念念的答案在一次睡夢中浮出水面:微笑招呼誠一點,坐正立直雅一點,團結友愛善一點,儀容端莊靚一點,個性發展酷一點,知書達禮文一點,令行禁止正一點,一技傍身巧一點,享受生活樂一點,拼搏人生勤一點。
這就是后來學校的“學生成長十字訓”,被媒體廣為報道,社會各界高度肯定。2011年5月,“‘學生成長十字箴言黨建帶團建黨員巡講主題團課”活動作為廣東省“創先爭優”優秀案例由教育廳上報教育部,在教育部網站做了專題報道,并以簡報的形式抄送給了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和時任中組部部長李源潮。
后來,曹永浩受教育部的邀請,參加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的起草和研討工作,其間,他又對“學生成長十字箴言”做了進一步的思考和解讀,將每一個字都從內涵到外延做了詮釋。2014年5月,“‘學生成長十字箴言黨建帶團建黨員巡講主題團課”入選全國共青團重點工作創新試點項目,也是廣東省入選項目中唯一一個中職學校的項目。
真可謂“十個字,一輩子”,曹永浩這樣對“學生成長十字訓”進行評價,他用了一個恰如其分的比喻:“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像一顆大樹的根,根系發達,才能枝繁葉茂,才能談得上服務社會、服務他人。”十年前提出的“十字訓”,在十年后的今天,仍然鮮活,由此升華而成的《18歲前養成受用一生的好習慣:十字箴言助你實現出彩人生》更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青少年修養讀本,目前已經正式出版。
學生在曹永浩心中,始終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很多場合,他反復說過一句話:和學生在一起就是和幸福在一起。正是這樣一種最樸素的對幸福的追求,讓他癡癡不倦地學習,也不斷地反思、總結、提煉,如今,他已經是著作等身。曾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立項課題,出版教育專著《德技雙高》、《一半是教育創意,一半是教育情懷》、《18歲前養成受用一生的好習慣》、《班主任工作“第一現場”與“理論串燒”》等,在《人民教育》等報刊雜志發表三十多篇論文,主講的德育課程被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錄制為全國中小學校長培訓的學習課件。他主持的《基于“現代學徒制”下模具制造技術專業實施“企業課堂”教學的創新與實踐》項目獲2014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曹永浩的成果,都是理性思考的結晶,他的文字,卻總閃耀著感性的光彩,就像他本人給人的感覺一樣,總是充滿著豐富的情感和人文理想。在學生時代,他是當地高考的語文單科狀元;在故鄉,他是贛州地區歌唱大賽的冠軍;在實現教育夢想的地方,無論是作為普通教師,還是校長,他都口碑載道。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回想自己的經歷,曹永浩感嘆,“從學業,到職業,到事業,我一直堅持一個理念——做最真實的自己,做最實在的事。”二十年來,他將滿腔熱情傾注于自己的學校,又將憂思投注于中國職教,他正以一個務實的實踐者的立場,詮釋著“真實教育”的真諦。
責任編輯 ? 魏家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