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琦仙
摘 要:本文就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相關概念切入話題,分析當前云南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現狀,提出改變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云南??;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毋庸贅述,中央每年的1號文件一定是關于農業發展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的重視度是非常高的。農業不僅僅關乎一個國家的發展,還直接關乎一個國家人民的生活和溫飽,一個國家的人民能夠幸福快樂的生活,溫飽是其基礎。云南省在發展農業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劣勢。優勢有很多方面: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政策傾斜、水資源的豐富、氣候條件適宜,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地理環境優勢,與多國接壤,邊境線長等等。當然,也有不容忽視的劣勢:高原農業的限制、科技水平的落后等等。不管怎樣,要想農業有所發展,經濟增長方式就必須要與時俱進。
一、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概述
經濟增長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它只是某一個區域(國家也屬于一個較大的區域)固定時間內所有的產品的總的增加。這個增加不僅僅是確實的數量上的增加,廣義上的經濟增長還包括了產品增長的潛力。經濟增長方式從字面上來看其含義就是經濟增長的方法和途徑,其實并不像表面看來那么簡單。因為經濟增長的方法和途徑是很多的,受到的制約因素也很多。我們這里將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定義為能夠有效推動經濟向前發展的各種要素的總和,那么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就是指能夠有效推動農業向前可持續發展的各種要素的總和。
我們常常一提到經濟增長方式就提到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這兩種方式是最具代表性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分類。前者是依靠大量的資金和勞動力來提升農業經濟的增長,后者則是依靠科學的環保的手段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后者才是當今和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可行之路。
二、當前云南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制約因素
首先,大農場的趨勢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間的矛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根據我國的國情和農業發展狀況探索出的一條在當時適合中國農業發展的政策。它是指保證集體經營的前提下,農村集體將生產資料承包給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戶,農戶自己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經營。這種方式在幾十年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卻與當今的國際環境、中國的國情、中國當今的農業發展嚴重不符。云南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仍然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其次,科技含量較低。當前農村經濟已經將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一是運用大量的機械設備,二是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人們不必再像過去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度過每一天。但是當前云南農業的科技含量較低,機械化和技術含量遠遠比不上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業。最后,與市場的接軌不暢。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要以市場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但是由于云南省本身地理位置和本省的人民生活水平問題,農業生產產品的市場化程度極低,無法充分發揮云南特色和優勢。
三、云南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策略
首先,應當加大科技的投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農業經濟增長方面起到的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正確論斷已經被無數次證明。云南的農業經濟要想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子,就必須要以科技為依托,加大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將人徹底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走一條智能化、現代化的科技興農的道路。其次,應當加強與市場的接軌。當前的農業發展已經不僅僅是要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所必須的生活資料,人們當前溫飽有所保證的情況下,開始追求多元化的農產品。這種情況下,云南高原農業特產就能夠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品牌拉動農業生產。與市場接軌還能夠有效地推動小規模的農業生產向大規模的集體生產的轉變,從而改變現有的農業生產模式。最后,進行必要的產業結構調整。當前在全國范圍內,種植業的比重都有所下降,云南省也應當順應這個趨勢,提升林業、牧業、漁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在保證人民都能夠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削弱種植業的比重和地位。對于云南來說,就是要利用云貴高原多山的地理條件加快發展林業,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展高原畜牧業,將自然優勢有機轉化為農業發展優勢,促進云南農業的快速發展。
結語:總的來說,云南省的農業經濟發展有優勢也有不可回避的劣勢,這是我國在促進云南農業發展的時候必須進行深入考慮的因素。要想云南的農業能夠可持續地發展,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勢在必行的。并且在當前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依靠傳統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對當前的農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都起到嚴重的制約作用,從粗放到集約,從個體到集體,從各自為戰到統籌兼顧是當前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趨勢。未來云南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仍要繼續,要緊緊把握住國家的政策和云南省自身的條件,走出一條有云南特色的農業之路。
參考文獻:
[1] 高文.發展特色農業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J]. 農業知識. 2010(23)
[2] 馮亮.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途徑的研究[J].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