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4月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并發表講話。會議提出,要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通過發展鄉村教育,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近年來階層流動不暢的問題逐漸顯現,當前中央將反貧困目標明確指向貧困的“代際傳遞”,這不僅體現了對矛盾關鍵的深刻洞悉,更是對解決矛盾的時機和戰略的精準把握。要解決貧病遺傳,各界已有共識:必須以“造血式扶貧”取代“輸血式扶貧”,幫助貧困人群走進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從非良性循環轉入良性循環,教育顯然是極為關鍵的要素。目前,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尤其是東西部之間,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資源失衡,因此加大對鄉村、西部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顯得更加緊迫。
在諸多影響因素中,師資隊伍的質量至關重要。有統計顯示,西部地區代課教師約占教師總數的20%,在西部貧困山區,代課教師甚至已成為支撐教學的主力軍。缺乏優秀師資,教學質量不能保障,學習效果堪憂,造成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嚴重障礙。因此,此次深改組會議將解決問題的靶心對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可謂切中肯綮。
然而,僅僅靠加大教育投入還不足以化解現實的復雜問題。在教育費用上漲,就業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貧困群體、尤其是農村貧困群體負債讀書后極有可能面對巨大的償債壓力,這使得“讀書無用論”極易在貧困人群中死灰復燃,部分青少年主動選擇輟學打工。中科院一項課題調查發現,某些西部貧困地區初中階段一屆學生的輟學率甚至高達25%。
因此,除了將教育資源向這些地區傾斜之外,還需調整貧困家庭的受教育預期,改變其對教育的淡漠與疏離,提升其自身的發展信心。
一方面,要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使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都能接受適應就業需求的職業培訓,通過疏通教育“入口”到就業“出口”的通路,以就業杠桿維護貧困家庭對教育的信心并以此撬動其教育投入。在這方面,國務院亦有精準的政策指向,2014年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特別提出要加大對農村和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輔以正確的扶貧方法。經濟拮據使貧困人群傾向于選擇相對短期行為。放棄未來發展換取當下生存需要,是基于現實的理性選擇。而且,在以往的扶貧政策中,政府無條件的投入有時會使被扶助對象對外援產生依賴,失去發展自身能力的動力。因此,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倡導的“有條件現金轉移支付”作為一項創新性制度安排,近年來得到國際社會關注。這種制度的關鍵,是將貧困家庭的成年人參與勞動以及對下一代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作為政府提供補貼的前提。
而貧困群體亦應放眼長遠,對教育的滲透力、支持力有信心、有期許。
在阻斷貧病遺傳方面,中央和各級政府精準的政策手術是一個方面,但是,從形成貧困群體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目標來看,依然任重道遠,還需要相關教育機構、企業、社區、村鎮共同努力來為貧困人群建立起一個溫暖、健康,以“授人以漁”為目標的支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