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椿穎
摘 要:本文根據我國物流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及趨勢,結合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特點,及將來就業的實際狀況,培養人才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而進行市場調查,提出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貫徹物流企業信息化政策的若干意見。
關鍵詞:物流;信息化;高職;物流管理;應用
一、我國物流信息化的現狀與趨勢
(一)我國物流信息化處于起步的初級階段。我國在90年代初期物流活動中開始應用了網絡技術。1997年,中遠率先在國內推出網絡電子委托訂艙業務,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互聯網向全球用戶推出了具有網上訂艙、中轉查詢和信息公告等多項業務功能的國際貨運服務系統。1999年,中遠在系統內的50臺車輛上安裝了GPS系統終端,使公司成為首家運用衛星定位技術管理車輛的運輸企業。
(二)企業信息化的趨勢是物流信息化。(1)物流信息化的意義。中國國際貨運網陳發祥說:“信息化之所以能夠成為物流企業競爭中的制高點,是因為信息化能夠大幅度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通過網絡軟件,在互聯網上對貨物進行實時監控是物流信息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物流信息化至少節約業務員大約50%左右的“跟單時間”,同時增加信息交換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降低管理成本。(2)物流信息化發展的制約因素:第一,中小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程度低。主要原因是市場上缺少適合中小企業起步的信息系統。專家們在《關于我國現代物流情況的調研報告》中提到:“目前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程度較低,商業企業應用計算機系統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務業和運輸業更低,分別只有24.3%和18.3%。”第二,缺乏自主產權的信息系統。信息交換、確定交易、生產、倉儲、運輸、支付等六大核心環節是傳統經濟模式的過程。第三,物流信息化發展戰略暫屬空白。我國的物流信息化發展還需要一個培養人才、培養需求、培養管理技術的過程,但多數系統開發商未提出我國物流信息化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
二、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設置與現狀
(一)高職院校的特點。高職院校是以能力為中心培養專門人才的教育,課程體系打破三段式(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行(公共課-專門課)的兩段式,突出專門課的地位。強調知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強調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實行“教學-生產-技術服務”一體化。目標定位為培養高層次性、實用性、管理型和高級復合型人才。
(二)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與物流企業人才需求的差距。據調查,物流企業在招聘時會盡量避免招收應屆生。一方面的原因是學生理論知識不扎實,缺少吃苦耐勞精神;另一方面,企業逐漸步入信息化,而應屆生不具備熟練的信息化操作能力。物流業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但卻陷入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招不到人才的兩難怪圈。
三、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應用物流信息化的若干建議
(一)提高學生對專業及其發展前景的認識。物流管理專業好不好?物流業的發展前景怎么樣?要考哪些資格證書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困擾著我們的學生。這就要求老師特別是專業課老師關注物流業的發展現狀,及時給予學生準確的信息,進行正確引導,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培養濃厚的專業興趣。
(二)開設物流信息化的課程。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高職院校卻很少信息化實訓的課程。比如較為實用的ERP、運籌學、物流軟件的模擬操作等。大多學校有TPL的實驗室,但與實際企業所使用的信息平臺有太大的出入。包括互聯網、ERP軟件、EDI、GPS、GIS、射頻識別系統、CRM、電子商務、電子訂貨系統,以及專門為物流行業所定制開發的信息系統,這就要求學校把課堂知識延伸到企業實際的工作環境中。
(三)加強與物流企業的合作。 對大部分中小物流企業來
說,個性化需求比較多,標準化流程比較少,市場上缺少適合中小物流企業發展的信息系統,從而導致信息化實施成本增加。而多數開發商又認為,中小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程度較低,而且主要應用在基礎信息化層面;高層次的應用,如促進業務流程改造和優化、支持決策支持系統、優化整合資源還不多見。這種狀況為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提供了條件。
(四)引進具備信息化或者ERP操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提高專業教師的技能。為了在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應用物流企業信息化系統,確保學生在三年大專學習后順利與社會接軌,一方面靠學生的努力,另一方面更是靠老師的引導作用。引進具有信息化操作能力并熟悉物流工作流程,具備扎實理論基礎的雙師型教師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這些教師可以很好的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根據物流企業實際需要的人才,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另一方面,因為雙師型教師有物流信息化的經驗,就填補了學生在校期間接觸不到實際操作的欠缺。
與此同時,在職的專業教師也要不斷提高個人的技能和素養,通過專業培訓、下企業實踐等方式提高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把物流信息化應用到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過程中。
參考文獻:
[1] 張宗成. 現代物流信息化. 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1
[2] 李宗斌. 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綜述. 物流技術. 201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