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內容提要】本文從網絡傳播視角出發,對我國自互聯網誕生(1994年)到新世紀以前(1999年)的新媒體事件進行探析。本文研究認為,早期的新媒體事件主要呈現出3個方面的特征:以基于互聯網功能性的網絡社會動員為主要形式;網外危機和事件本身的新聞性是事件主要觸發機制;事件傳播平臺的公共空間屬性大于公共領域屬性。
【關鍵詞】互聯網 1994—1999 新媒體事件 特征
互聯網在信息傳播、全球化、經濟領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使人們在對其進行考察時往往不自覺地便偏向于技術、工具維度,而事實上,由互聯網本身及其衍生的一系列新媒體形態所引發的社會權力結構調整和媒介時空環境變化卻同樣不容忽視。在技術層面,新媒體事件的傳播形態不再是報紙、廣播、電視,而是新型的網絡媒體,包括桌面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在社會組織層面,新媒體事件的組織者不再是傳統媒體機構,而包括門戶網站、論壇、博客、移動媒體、搜索引擎、視頻服務體系等等。
在我國,新媒體事件的發端幾乎與互聯網的發展同步。然而在互聯網發展早期,新媒體事件的數量還相對較少,形態也較為單一,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見表1)直到進入21世紀,新媒體事件才開始更為頻繁,并生發出多種多樣的類型。本文試圖從網絡傳播的視角考察我國1994年至1999年的新媒體事件,總結出其特征和規律性。
一、以基于互聯網功能性的網絡社會動員為主要形式
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1994年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從此開啟了互聯網時代。
中國的第一例新媒體事件就誕生在這一特殊的時點之后。1994年11月,清華大學學生朱令開始出現奇怪的中毒癥狀,經過一段時間的診治,病情得到緩解。但1995年3月,其病情又開始惡化。多次就診未果后,4月10日,朱令的高中同學、北京大學力學系92級學生貝志誠和幾個同學一起將報刊上發表的關于朱令病癥的報道翻譯成英文,通過互聯網向Usenet的sci.med及其他有關新聞組和Bitnet發出求救電子郵件,信發出僅3小時,就收到來自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封回信,最終經全球醫學專家遠程會診,確診為鉈中毒。這一行為直接將“朱令鉈中毒”拉入公眾視野,使其成為一個“事件”,并觸發了圍繞該事件的首次網絡輿論聚焦。直到2013年,朱令案在事發后的19年間經歷了發生、發展、淡出大眾視野、重回大眾視野到沉寂、再回大眾視野的一波三折的過程,期間引發了3次不同程度的網絡集中關注,也誘發了人們對事件來自不同側面和視角的討論,但“國內首次利用互聯網進行遠程診斷和救助”仍成為1995年首輪發酵時該事件最為耀眼的標簽。
在發展的先期階段,“朱令鉈中毒”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事件”,當時剛剛在中國興起的電子郵件服務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朱令的同學在事件中自發的傳播活動刺激了中國網民最早的網上參與行為。1995年8月,清華大學開通了官方BBS“水木清華”,成為中國教育網的第一個BBS,此后,中國網民的網上參與行為日益活躍起來。尤其是隨著各大高校的校園BBS相繼開通,到1996年,BBS在中國快速發展起來,開始涌現出大量商業和業余的BBS站點。這些BBS站點每天都通過長途撥號互相交換信件,漸漸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網絡ChinaFidoNet(中國惠多網)。當年的網上保釣運動,就是一場由BBS用戶所參與的網絡抗議和聲援活動。
由上述案例可見,我國早期的新媒體事件多是由于人們對互聯網的某一功能的使用而觸發的。無論是電子郵件的信息傳遞和共享,還是BBS的社區參與和討論,對互聯網功能性的依賴要遠大于今天新媒體事件對互聯網炒作性、營銷性的利用。與此同時,大多數事件以網絡中的社會動員為主要形式,表現為一種借助于互聯網展開的公民集體行動。
二、網外危機和事件本身的新聞性是事件主要觸發機制
在中國互聯網發展早期,人們對于互聯網的應用還是自發的,尚未形成獨立的利用互聯網去達成某一實際愿望的自覺意識。只有當人們在現實社會中遭遇困頓、無奈,或者想要將現實中的某一事件影響力予以擴大時,才會想到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以1994年至1999年間我國3次大規模的網絡衛國事件為例,早期的新媒體事件雖然生發于互聯網,其觸發機制卻全部來自于網外,而且更為巧合的是,許多事件都與政治主題有關(見表2),此時的“新媒體事件”幾乎無一例外完全可與“網絡集體行動事件”等同。
1998年6月16日,上海某信息網的工作人員在例行檢查時,發現網絡遭到不速之客的襲擊,這是中國第一例電腦黑客事件,“黑客”也從此開始逐漸躍入普通大眾視野。同年5月13—16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發動一系列針對華人的暴動,亦稱“黑色五月暴動”,依據印尼官方調查機構“聯合實情調查團”發布的《五月騷亂真相調查報告》,印尼華人共計1250人死亡,24人受傷,85名婦女遭到強奸、輪奸和性騷擾。這一發生在現實社會中的事件引發了中國黑客自發的網絡抗議活動,史稱“第一次網絡衛國運動”,這也是我國第一次發生在互聯網上的抗議活動。這次網上抗議事件正是由現實中的危機事件所直接促發的。
與上述事件類似的,是1999年5月中國網民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聯盟使館暴行的抗議活動,這也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規模和影響最大的網絡抗議事件,并直接催生了《人民日報》(網絡版)BBS論壇的開通。當時,國人群情激奮,5月9日,《人民日報》(網絡版)適時開通“抗議北約暴行論壇”,受到海內外中國人的熱烈歡迎,短短一個月內,上貼量達到9萬條。6月19日起,這一論壇正式更名為強國論壇。此后,《人民日報》又陸續推出讀書論壇、體育論壇、健康論壇等8個分論壇,形成了以強國論壇為主的綜合性網上論壇。一年后,強國論壇注冊用戶已近3萬,頁面訪問量每天10萬,穩居全球中文論壇之首。①
“網外危機事件——公眾不滿——網上抗議——情緒表達(多為抗爭性談話),這樣的模式幾乎可以貫穿到我國互聯網發展早期任意一例新媒體事件當中。在這類事件中,網外危機往往是誘發人們網上參與行為的導火索,網民的參與具有在危機情況下受到震撼而作出迅速反應的特征,是一種“反應式的共同行動”(concerted forms of responsive action)②。他們依托于網絡社區作為組織平臺,以發帖、跟帖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抗議,有時還伴以網上簽名、黑客攻擊等行為,通過網上動員促發進一步的網下行動,隨著事件影響力的擴大,有時網上輿論還會對國家政策產生直接影響。這類事件的另一共同特征是:事件在網上發酵之前就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新聞性,無論是印尼排華還是北約轟炸我駐南聯盟使館,在引發具體的網絡行為前都已經足以構成“事件”。與此同時,盡管事件本身是借助于互聯網進行的網民集體行動,但在整個行動的過程中,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和輿論引導仍然是推動事件發展甚至影響事件走向的重要力量。
三、事件傳播平臺的公共空間屬性大于公共領域屬性
自其誕生的那天起,新媒體事件就打上了傳播技術演變和大眾傳播結構調整的烙印,它自身的發展變化實際上就顯示出這兩者發展變化的軌跡。從互聯網在中國起步到今天各種新媒體形式層出不窮,無論是新媒體事件量的增多還是其形態的日趨多元復雜,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公民意識日漸增強和公民社會逐漸形成的產物,它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新的“書寫歷史草稿”的傳播機制:公民新聞與大眾輿論。③ 新媒體事件不僅是政經勢力和媒介體系制造出的“成品”,更是一個過程,或稱為“發展中事件”,這是公民新聞、“群眾書寫”的要點所在,是處于社會邊緣的信息中下階層加入創造歷史事件的關鍵所在,也是新媒體事件最根本的“新”特征。④
從這樣的角度看,盡管我國互聯網發展早期的新媒體事件數量較少,表現形態相對單一,傳播形式也比較簡單,但仍然顯示出與傳統媒體事件截然不同傳播特點,具體表現為,信息的快速發布、異常豐富的信息來源和相對開放的公共話語空間。這就將當時的人們帶入到一種傳媒的公共空間,使公眾可以繞過既有的新聞體制發聲,形成一種更加便捷、具有初步互動性和自下而上的干預社會事件進程的機制。換言之,正是新媒體事件的促動,使互聯網這一工具性的平臺開始逐漸具備了公共空間的屬性。
因此,盡管直到今天,我國的網絡空間仍存有這樣那樣的局限,并面臨著網絡民粹主義、意見群體的壓力、新型沉默的螺旋等問題,尚不能稱得上嚴格意義的“公共領域”,但它已經讓許多人從中看到了傳媒的獨立意識和為民眾代言、促進社會民主的希望。新世紀之后發生的許多新媒體事件已經能夠以一種理性的、規范型公共性實踐的面貌出現,并最終促成了諸多公共問題的解決甚至政策的完善,成為公民尋求公共資源分配制度改革和利益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式。
然而,與今天不同的是,在我國互聯網發展早期,承載當時那些新媒體事件的公共空間還是低級的、簡陋的,只能滿足大眾聚集和抒發情感的需要。“縱然新媒體提供了討論政治的論壇,并不意味著它就能自動變成重視民主討論的公共領域,畢竟,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網絡討論的性質和素質”⑤。在那些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中,即便有了大量網民的參與,但他們的參與行為也更像是一種現實集體運動的網絡陣地拓展;盡管他們在網絡中的觀點表達更多是由情感主導的,但網絡抗議行為本身卻仍是現實政治議題激發的結果,相較而言,當時的網絡本身仍然缺乏這樣自主動員和直接激發網民熱情的力量。
注釋:
① 盧新寧.《弘揚愛國主義 反映民意民聲 強國論壇凝聚民族精神》[N].《人民日報》,2000年5月17日第5版.
② Thompson, John B.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③ 邱林川、陳韜文主編. 《新媒體事件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
④ 邱林川、陳韜文主編《新媒體事件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頁.
⑤ Tsaliki, L. “Online Forums and the Enlargement of Public Space: Research Findings from A European Project. ” Javnost-the Public, 2002, 9(2): 95-112.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傳播學專業博士生)
編輯: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