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榮娟
【內容提要】本文從傳播內容、傳播理念和傳播方式3個方面,對2014年電視新聞傳播活動進行系統的回顧與梳理。對重大主題、重大活動與重大事件的報道,是2014年電視新聞傳播在內容方面的亮點,各級電視臺秉持“新聞立臺”為核心、“服務受眾”為主導的傳播理念,在傳播方式上進一步創新,與新媒體全面融合,臺網聯動持續深化。
【關鍵詞】電視新聞 報道 理念 融合
新聞是電視媒體的立臺之本,報道新聞是電視媒體的中心任務。2014年,各級電視臺始終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新聞立臺,堅持“三貼近”,繼續“走轉改”,在報道題材與報道形式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在移動互聯網突飛猛進地發展以及媒介融合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電視媒體的新聞傳播呈現出內容豐滿、形式多變、理念更新與融合發展的新景觀。
一、傳播內容:重大主題活動與重大事件報道進一步創新
(一)“兩會”報道面目一新
每年3月,對“兩會”的報道可謂是新聞媒體宣傳的頭等大事。2014年,中央電視臺的58個欄目、70個板塊對“兩會”進行了全面報道,并采用全高清設備對重要場次的活動進行現場直播,還首次運用4G技術為報道增添新活力。嚴肅的“兩會”不等于死板的解讀,2014年各電視媒體的“兩會”報道既不“板”也不“硬”,運用多種手段將“硬”新聞變“軟”。一方面,新聞語言淡化政治色彩、力求“短、實、新”,貼近性大大增強。從報道方式來看,由傳統的說教式報道變為把新聞向觀眾娓娓道來,主持人的播報語態更加“接地氣”。另一方面,創新報道形式,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兩會”內容。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視《新聞聯播》推出了多個形式新穎的專欄或板塊,如“兩會說吧”“兩會微海采”等等,將鏡頭對準普通百姓,體現了“民有所呼、會有所應”的互動式報道。此外,還利用當前頗受關注的大數據技術,推出“兩會大數據”板塊,使“兩會”報道變得生動形象。
(二)重大主題宣傳報道豐富多彩
“中國夢”、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及反映國家和民族奮斗歷史的愛國主義題材、海洋題材、“絲綢之路”題材等重大主題的宣傳報道,是2014年電視新聞傳播的重要內容。在“中國夢”系列報道中,央視新聞頻道及《新聞聯播》等重要欄目紛紛開辟專欄,延續“走基層”系列報道的采編風格,摒棄 “主題先行、實例來湊”的做法,采用“街頭隨機采訪+講述個體追夢故事”的形式,成功地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特色、接地氣的報道,以正面宣傳的形式樹立了一個個先進典型形象,有利于凝聚社會正能量。此外,各省級衛視也進一步創新報道內容與報道形式,對“中國夢”主題進行多層次、立體化的報道。這些報道以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故事,使“中國夢”主題的傳播不僅入耳、入眼,而且入腦、入心。
(三)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迅速及時
現場報道是電視新聞的生命力所在。電視新聞報道不是簡單的關注,更不是集體“圍觀”,不能淺嘗輒止,不能蜻蜓點水,當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時,現場報道必不可少。2014年,全國各級電視臺進一步建立健全重大突發性事件的應急機制,每一次突發情況發生后,電視媒體都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緊握話語權,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在云南香格里拉大火、云南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事件、馬航失聯、新疆和田地震等重大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公信力與輿論引導力明顯增強。
二、傳播理念:“新聞立臺”為核心,“服務受眾”為主導
(一)堅持新聞立臺,“走轉改”常態化
時政新聞是電視新聞的立臺之本。在2014年時政新聞報道方面,各級電視臺都更加重視新聞的選擇,重點報道顯現出生動的細節、有趣的現場,而不是面面俱到,改進了會議新聞程式化報道的弊端。在今年“兩會”期間,央視《新聞聯播》始終堅持以新聞傳播規律與新聞價值要素為選擇標準,堅持“三貼近”原則,除了按時按量報道會議進程外,還持續關注國內外大事,體現了國家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
民生新聞是電視媒體的立臺之源。2014年是中國民生新聞發展的第12個年頭,央視持續實踐“走轉改”,2014年1月12日,央視新聞頻道在《走基層》中播出7集連續報道《蹲點日記:楊立學討薪記》;1月14日,《新聞聯播》以連續報道的形式播出4集報道,該系列報道引得許多網友稱贊。從這些報道中可以看出,央視為其他各級電視臺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各級電視臺也將“走轉改”常態化,將鏡頭對準醫療養老、社會保障、春運購票等百姓關切的話題上,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二)以受眾為中心,增強服務意識
在新媒體傳播模式下,電視新聞傳播變“宣傳主導型”為“報道主導型”,受眾的參與意識不斷增強。電視新聞傳播順應此趨勢,變得平易近人,向觀眾靠攏。一方面,各級電視臺的新聞服務類節目,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多彩,在貼近性上下足功夫,力求投本地觀眾之所好。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從百姓的角度解讀新聞,將新聞“故事化”。“以說故事的方式向人們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記憶,因為這種方式讓人放松,讓人覺得有趣,以這種方式整合過的新聞素材將更加有效地吸引讀者,因為讀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實羅列,而是真實的生活。”②
三、傳播方式: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打造傳媒合力
(一)借助新媒體平臺,拓寬傳播范圍
觸媒渠道的多元化使受眾分流,傳統電視媒體的新聞傳播活動唯有積極融入新媒體環境當中,以融合促發展,才能在資源上實現共享,覆蓋更廣泛的受眾。作為國家級主流媒體的央視,自2012年起實行微博、微信、客戶端“三步走”戰略,全方位搭建起新媒體平臺。2014年各省級衛視也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受眾范圍,使得電視新聞借助新媒體平臺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利用新媒體技術,增強用戶黏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數量、速度、廣度、深度和路徑都發生質的飛躍,電視新聞傳播在內容生產方面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了多形態、多媒體傳播。例如湖南衛視的《新聞當事人》、江蘇衛視的《新聞眼》等各級電視臺的新聞節目紛紛開通官方微博,采用“標題+導語+圖片+視頻+網頁鏈接”的多媒體形式發布新聞,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彌補了傳統電視新聞的不足。與此同時,電視新聞傳播的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與受眾的互動交流更加頻繁,成功地培養了大批“粉絲型”觀眾。在2014年的“兩會”報道中,央視網也以全方位、多終端、多語種的形式深度報道“兩會”,除了對重要會議活動進行視頻和圖文直播外,還推出了“給總書記捎句心里話”“我有問題問總理”等特別板塊,媒體與受眾間的互動性提升,用戶黏性也隨之增強。各地方電視臺也紛紛與新媒體“親密接觸”,利用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開辟自己的新聞宣傳陣地。
參考文獻:
[1]謝金華:《淺析電視新聞創新“說話方式”的路徑》,載《新聞研究導刊》2014年第1期.
[2]魯凱:《把新聞做成電視劇——淺談電視新聞的“編劇思維”》,載《當代電視》2014年02期.
[3]宮承波主編:《新媒體概論》(第四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頁.
[4]“央視新聞”微信閱讀數居媒體公眾號首位_廣告頻道_央視網(cctv.com)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