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仁
【內容提要】當今網絡媒體風頭正勁,興盛一時的紙質媒體著實陷入困頓;新媒體的出現,對紙質媒體是一個巨大挑戰。但這并不意味著紙質媒體就一定會被取代。在新媒體時代,紙質媒體唯有認清自身的優劣勢才能解決面臨的問題,實現長遠發展。
【關鍵詞】紙質媒體 新媒體報紙轉型 優劣勢
一、紙質媒體的困境分析
紙質媒介壟斷了傳媒近2000年,即使在電視、廣播等新媒介出現后紙質媒體憑借其低成本、易保存的特點仍占領著傳媒業的大片疆土。直至互聯網興起、移動終端普及,其往日不可撼動的地位似乎變得岌岌可危了。依托互聯網的便攜式移動設備似乎是現階段所能想到的最完美的信息媒介,以電子和網絡傳播為主體的新的傳播方式新媒體——逐漸展現在我們面前。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傳統紙媒帶來不小的沖擊,與網絡媒體和新媒體比較,紙媒的劣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時效性方面。即時性是衡量媒體信息發布速度的重要指標。紙質媒體發布新聞需要經過采編、排版、印刷、銷售等環節,受眾接受到的信息必然滯后。而互聯網的快速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則使信息和受眾的時差極大地縮短,眾多的信息發布平臺提供了廉價的發布渠道,任何人都是信息的采集者和發布者,新聞真正實現了“零時差”傳播。
2.覆蓋領域方面。覆蓋領域指的是媒體的傳播對象與范圍。紙質媒體依托的紙質媒介是實體媒介,需要依托實體傳播渠道,傳播渠道相對固定,目標受眾也相對固定。互聯網在20世紀興起后一直保持著迅猛的增長速度。截至2014年,我國已有6.3億互聯網用戶,其中包括5.27億通過移動端上網的用戶。根據權威機構統計數據,到2015年,我國互聯網用戶可能會達到8.5億人,約占國民人口總數的60%。如此龐大的用戶數量保證了信息傳播面的廣泛,相比新興媒體,紙質媒體受發行領域、傳遞時間及信息時效性的限制,因而在覆蓋領域上相當狹窄。
3.互動性方面。幾百年來紙質媒體的傳播行為基本都是單向的,信息受眾的看法很難有效地反饋或傳達,受眾缺乏對新聞信息的駕馭自由。在網絡媒體上,受眾可以更方便地通過信息發布平臺提供的相關功能及時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使信息的發布方與接收方及時交流。網上點贊、評論,充滿了互聯網的平等、互動、寬泛、多元、活躍等特點,并展開自由碰撞,傳播結構由線性結構變為網狀結構,體現了高度互動性。
4.載體方面。傳統的紙質媒體受載體的約束,只能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展示信息。而互聯網媒體和新媒體依托互聯網的強大功能,可以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信息,包括文本、音頻和視頻,使信息展示更豐富,更生動。互聯網媒體和新媒體逐漸開始取代一些傳統媒體的角色。
5.缺乏搜索功能。目前很多網絡媒體都在搜索引擎領域中開疆擴土。很多受眾都已經習慣在互聯網上通過搜索關鍵詞來閱讀相關新聞內容。同時利用搜索引擎中的篩選功能,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需求自行選擇一天或一周的相關內容。這是紙質媒體無法比擬的。
二、紙質媒體的優勢
在網絡時代,紙質媒體在覆蓋領域、即時性、交互性以及傳播途徑等方面缺乏競爭優勢,它似乎已經年老體衰、寸步難行了。然而與新媒體比較,紙制媒體還是有其優勢的。
1.信任價值。新聞最重要的除了時效性還有真實性。虛假信息的危害有時比沒有信息還要嚴重。紙媒擁有較高水平的采編隊伍,新聞從業者大多經過專業學習,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具有高度的新聞敏感和深度剖析能力,并以其獨到的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編輯、審核等程序,對新聞的內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傳播出的新聞信息都具有極強的真實性,極大地保障了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而網絡媒體信息來源廣、發布門檻低、發布速度快的優點同時也導致了它出現信息審核難、監管不到位等問題,鋪天蓋地的網絡信息雜亂無章、真假難辨,使網絡媒體成為了虛假信息的重災區,缺乏公信力。
2.思想價值。人們需要新聞,不只是需要了解有關事件發生經過、結果等淺層信息,還希望了解關于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及未來趨勢等深層次信息。紙質媒體對新聞采寫的系統性、連貫性和報道深度上的把握,是一張王牌。新媒體的迅速、海量、互動是其主要特征。這一特征也決定了它無法深入的挖掘新聞價值。作為迅速、快捷的發布平臺,它無法去深入探究事件的始末由來,無法有深度有厚度地思考加工新聞,使信息僅僅停留在知曉的程度,不能揭示新聞背后的價值,暴露了新媒體“淺閱讀”“碎片化”“快餐式”的缺點和不足。
3.原創價值。新聞的原創性仍是紙媒不可或缺的競爭優勢。不同的紙媒對新聞現象的認識和解讀不盡相同,這一方面豐富了新聞信息的內涵,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紙媒對原創性的追求。據統計,在新聞網站中,80%以上的新聞信息都來源于紙媒,這證明網絡媒體至今都還沒有有效的方法處理龐大的新聞信息。所以說,紙媒只要堅持原創理念,掌握新聞的生產內容,就不會從根本上喪失主動權。
三、紙媒的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比較,我們不難看出,網絡媒體確實更符合時代的要求,而紙質媒體著實陷入困頓,但這并不是說紙質媒體就一定會走向滅亡。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競爭加劇的形勢下,紙質媒體應當了解自身優劣,借鑒新媒體優勢,以應對網絡媒體的挑戰。從微觀的操作層面講,我想紙媒在堅守自身生存基礎的同時,繼續在以下幾方面深入挖掘。
1.強化深度報道。在網絡時代,紙媒的時效性優勢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讓位。紙媒要想突破時效的掣肘,需挖掘同一新聞事件的未盡內容以及事件進程中的新發展。同時還要挖掘新聞事件的環境、原因、相關對比、點評……紙媒要做足追問性、解釋性、評價性,豐富新聞的內涵與外延,盡顯客觀性與權威性,從而突破時效的窒礙,達到超越其他“即時類傳播” 的目的。
2.利用新媒體擴大傳播范圍。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生產的方式在變,生產的內容在變,傳播的路徑也在變,沒有一個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傳播出口,再好的內容,也無法抵達受眾。而傳統的紙媒都有特定的傳播范圍與對象。網絡媒體和新媒體改變了新聞多年來的傳播形態,人們即使在沒有報紙的地方照樣可以看新聞,而且能看到最新的新聞。因此,傳統媒體應利用自己的優勢積極和新媒體相結合,發揮新媒體的即時性和互動性,爭取傳播形式多樣化,更快更真實地將信息傳遞給億萬受眾,從而突破地域局限,使紙媒在電子媒介時代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3.滿足受眾需求,強化用戶體驗。媒體生存的重要基礎就是滿足受眾需求。目前媒體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受眾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紙媒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應該確立“用戶為中心”的導向原則,借助新媒體的交互性優勢,改變紙媒的消極地位。紙媒要不斷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搜集用戶閱讀習慣、生活方式,分析用戶需求。在了解用的基本情況后,強化用戶體驗,將有價值的、對受眾有較大影響的內容精確投遞,為用戶提供直播、點播、上傳、搜索、分享等在內的方便快捷的“全功能”服務,與用戶共鳴,共創價值。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并非不堪一擊。另一方面,傳統媒體仍需居安思危,在新媒介的技術沖擊下需要重新調整和確立自己的發展定位與媒介形態,發揮網絡媒體的優勢,實現新聞內容在新媒體形態下的傳播增值,重視與用戶的互動,提升服務性功能。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編輯: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