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大眾傳媒中的網絡語言具有標新立異、形象傳神、幽默詼諧、簡練通俗等特點,對于那些時代感強、新鮮活潑、健康向上、充滿活力的網絡語言,大眾傳媒要積極接納使用。但是,網絡語言進入大眾傳媒要確立準入原則,對于那些生造詞語、語意模糊、粗俗輕佻、雜糅組接、令人費解的網絡詞語,要加以封殺。
【關鍵詞】網絡語言 準入 大眾傳媒
在當今互聯網、手機迅速普及、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網絡語言方興未艾,廣泛流行。網絡語言能不能在大眾傳媒上運用?如果說可以運用的話,大眾傳媒運用網絡語言有沒有準入原則標準?在當前的新聞出版和大眾傳播活動中,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本文對此進行探討,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 明確網絡語言進入大眾傳媒勢在必行
網絡語言能不能運用于大眾傳媒?筆者認為,對于當前流行的網絡語言要作具體分析,要采取積極、寬容、審慎、揚棄的態度,允許網絡語言進入大眾傳媒,并確立網絡語言進入大眾傳媒的準入原則,有選擇性地將那些與時俱進、積極向上、在發展中形成新的約定俗成、為群眾所樂于接受的網絡熱詞,運用于大眾傳媒。
網絡語言進入大眾傳媒,合理合法。如果要對網絡語言的合理合法性做出定性定位,可以沿用兩條不成文的規定:一是存在就是合理。網絡語言在網絡時代應運而生,風行世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二是凡是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禁止的,就被認為是合法的。迄今沒有哪個法律規定網絡語言不能使用,因此,網絡語言有其存在的合法性。
從網絡語言的生態環境而論,在當今世界,網絡語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3個顯著變化:
其一,網絡語言已從虛擬世界走向社會現實生活。
網絡語言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傳播的普及而新興的一種有別于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它最先由網民創造,運用于網上交流,只是活躍在網絡虛擬空間交流信息、觀點和情感的工具。但是,網絡虛擬空間與現實社會環境是緊密相聯的。網絡語言特別是一些網絡熱詞向現實社會滲透,迅速在公眾生活中流傳開來,成為一種約定俗成,被廣大群眾所接受。譬如,現在,大家都知道“粉絲”是指崇拜者,“拍磚”是指提意見、批評、點評。像土豪、山寨、雷人、吐槽、賣萌、菜鳥、中國大媽、女漢子、富二代、官二代、民二代等一大批網絡熱詞,已跳出網絡虛擬空間,進入現實生活,成為公眾廣泛使用的日常用語。還有一些網絡用語,在大、中、小學生口頭或書面交流中不時使用,并在政府機關公文中“現身”。甚至,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中,也運用一些網絡熱詞。如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新年賀詞中,就使用了“點贊”“蠻拼的”等網絡詞語。王岐山在一次講話中,回答全國政協委員的提問時,就使用了“你懂的”這一網絡熱詞。
其二,網絡語言已從網絡媒體走向大眾傳媒。
現在,許多網絡熱詞不僅在網絡交流中頻頻使用,而且進入了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刊物、圖書等在內的大眾傳媒之中,豐富了大眾傳媒的語言詞匯。如在《人民日報》社論中,就用了“給力”“正能量”等網絡熱詞。在央視新聞聯播節目中,就出現了“神馬” “浮云”等網絡用語。在地方都市媒體上,使用網絡熱詞的現象屢見不鮮。
其三,網絡語言已從網絡平臺進入權威字典詞典。
網絡語言是時代發展過程中一種特定的語言現象,是網民和公眾的獨特創造。近年來,我國網絡語言層出不窮,不斷推陳出新。對于網絡語言的研究,已經成為當代語言學研究中的一個新增長點,形成了一門充滿活力的新興語言科學:網絡語言學,每年都開展熱鬧非凡的網絡熱詞評選活動,并且編撰出版了《中國網絡語言詞典》,其中一些網絡熱詞已被收入權威的字典和詞典,成為漢語言的規范詞語。目前,網絡語言學的研究領域,已經從語言學擴展到了教育學、傳播學、社會學等領域。這表明,網絡語言的生態環境在不斷優化,網絡語言在大眾傳媒中的運用,已成為必然趨勢。
二、 把握進入大眾傳媒的網絡語言特征
網絡語言是在網絡媒體廣泛運用下所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是語言的一個新載體。網絡語言進入大眾傳媒,在社會生活中流傳開來,說明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進步,成為信息社會大眾傳播的需要。在大眾傳播中,使用網絡語言進行信息傳播,已成為一種新時尚。
網絡語言進入大眾傳媒具有積極意義。這就需要我們把握大眾傳媒中的網絡語言特征,以便發揮其正能量。
大眾傳媒中的網絡語言具有4個顯著特征:
一是標新立異。網絡語言代表著一種新的語言文化,充滿著一種求新求變、不斷突破陳規的潮流感,這種創新精神是網絡語言得以發展的強大動力。網絡語言進入大眾傳媒,可以使媒介語言具有時代感,不斷推陳出新,彌補大眾傳媒中鮮活語言的不足,給傳統語言的發展創造新的契機,豐富漢語的語言詞匯,使傳統語言增添光彩,給受眾以標新立異、耳目一新之感。如大眾傳媒中使用頻率甚高的“正能量”一詞,就是傳統語言中“積極的社會效果”或“良好的傳播效果”的同義語。相比較而言,“正能量”一詞,更具有時代感、新穎性和高效性,顯示了大眾傳媒中新鮮語言的魅力。
二是形象傳神。大眾傳媒中的一些網絡語言,具有生動活潑、形象傳神的特點,給受眾以鮮明深刻的印象。譬如,電視劇《辣媽正傳》熱播的時候,網絡熱詞“辣媽”在大眾傳媒上大行其道。《武漢晨報》專門載文介紹:辣媽,不是明星母親的專屬,她是每一個媽媽或準媽媽追求的目標,是新時期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媽媽形象: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殺得了木馬,翻得了圍墻,開得起好車,買得起新房,斗得過二奶,打得過流氓。使“辣媽”的形象躍然紙上。再如,當下把網民稱為“網蟲”,初級網民稱為“爬蟲”,高級網民稱為“飛蟲”,超級網民稱為“大蝦”或“大俠”。
三是幽默詼諧。幽默詼諧是大眾傳媒中的媒介語言吸引人之處。大眾傳媒中的不少網絡語言充滿活力,生動有趣,營造出輕松幽默的閱讀氛圍和視聽環境。譬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這兩個詞一方面與“俊男”“美女”諧音,反其意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使人聯想到過期變質的食物,產生強烈的反諷效果。再者,用“月光族”指收入較高但無存款的白領消費族,用“負翁”指貸款消費族,用“有錢就是任性”表示有錢人的做事風格,這類俏皮的網絡語言具有風趣性。
四是簡練通俗。一些網絡語言具有用字節儉、言簡意賅、口語化、通俗化等特點,符合大眾傳媒的語言規律。譬如,用“美眉”指美女,用“恐龍”指長得難看的女性,用“青蛙”指長得難看的男士,受眾比較容易理解。
進入大眾傳媒的網絡語言的這些特征,也可以視為網絡語言進入大眾傳媒的適用原則。只有符合這些原則標準的網絡語言,才能進入大眾傳媒,受眾才喜聞樂見。
三、 構建網絡語言進入大眾傳媒的準入原則
不可否認,不少網絡語言具有隨意創制、不合規范、語意模糊、理解困難乃至粗俗媚俗等弊端,不適宜在大眾傳媒中運用和傳播。
據說,有一次,某領導正在布置工作任務,有一位青年下屬突然冒出一句:“我暈!”這位領導趕忙走上前,關心地詢問:“哪里不舒服,我送你上醫院?!币痪湓捯么蠹液逄么笮?。后經解釋,這位領導才弄清“暈”在網語中表示驚訝的意思。
約定俗成,易于理解,是大眾傳播語言運用的最起碼要求。很多網絡語言,僅限于網民在網絡人際傳播中交流使用,如果把它隨意延伸擴大到大眾傳媒中去,勢必令人費解。
這就提出了一個非?,F實的問題:網絡語言進入大眾傳媒要有準入標準,只有符合準入標準的網絡語言才能進入大眾傳媒。但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關主管部門制定頒布有關網絡語言進入大眾傳媒的準入標準。筆者認為,至少下列幾種網絡語言不能進入大眾傳媒:
1.生造詞語
有的網絡詞語是仿照成語形式生造出來的,如“累覺不愛” “人艱不拆”“十動然柜”“喜大普奔”等,讓受眾如墜云霧之中,不知所指。更有甚者,有的網絡詞語故意用錯字、別字、怪字乃至語法結構上的錯誤來造詞,破壞漢語詞匯的規范。如用“有木有”表示有沒有,用“醬紫”表示這樣子,用“偶”表示我等等。還有的在網絡用語中,將漢字、數字、英文字母、文本符號混雜使用。如果在大眾傳媒上使用這些不倫不類、生吞活剝的網絡語言,就會異化中國的語言文字,破壞漢語言文字的純潔性。
2.語意模糊
一些有歧義、所指不明的網絡用語,受眾不易理解判斷,不能進入大眾傳媒。譬如“MM”在網絡人際交流中經常使用,它可以指妹妹、媽媽、美眉(美女)、媽咪、賣萌、萌妹、毛毛、美貌、某某、每每等多種含義。如果在大眾傳媒中使用“MM”,受眾必然費解。再者,某些行業性強的專用詞匯,即使一時在網絡上流行,對于大眾傳媒的受眾來說,也是陌生的。如一位新浪微博網友在官網上買了火車票,上車時卻被告知沒有票面上的車廂。據鐵道部門解釋,這種情況屬于臨時欠編。于是,“臨時欠編”很快成為2015年的網絡熱詞。但如果在大眾傳媒上使用“臨時欠編”一詞,對于平時不上網的受眾來說就是一個模糊概念。
3.粗俗輕佻
網絡語言中,充斥著不少格調不高、低級趣味的語言,如屌絲、裝逼、蛋痛、TMD(他媽的)、WBD(王八蛋)、P(屁)、SHIET(狗屎)等。這種帶有色情暴力傾向的粗俗語言,切不可在大眾傳媒中泛濫,以免形成社會公害。
4.雜揉組接
一些在網絡人際交流中隨心所欲、雜揉組接產生的網絡用語,不能運用于大眾傳媒,具體有以下5種情形:
1) 數字代碼
網絡語言中,有的用一連串數字的諧音或轉意作為數字密碼,表示各種意義,這些并不為大眾所理解。如用“7456”諧音表示氣死我了,用“9494”諧音表示就是就是,用“1573”諧音表示一往情深,用“8807701314520”諧音表示抱抱你親親你一生一世我愛你 。
2) 拼音縮寫
有的網絡語言是將漢語拼音字詞的首字母簡縮而成,表示特指的含義,并不為廣大受眾所接受。如用JJ表示姐姐、用GG表示哥哥、用DD表示弟弟、用PMP表示拍馬屁、用BT表示變態等。
3) 英文縮寫
有的網絡語言是網民自行創制的英文單詞字母的縮寫,如LC(我明白了)、THS(謝謝)、U(你)、CP(熒屏上的情侶)等,這對于中國廣大受眾而言,無異于看天書。
4) 諧音替代
有的網絡語言是漢字諧音或同音字詞的借用,故意造成文字上的差錯,如用“斑竹”表示版主,用“密馬”表示密碼,用“點心局”表示電信局,用“粉發涂強”表示奮發圖強等,造成語言文字的混亂。
5) 符號表意
在網絡語言中,將一些本身無任何意義的符號疊加在一起,使之成為感情符號,表示某種情感和意義。如用“ :—)”表示咧著嘴笑;用“ :—(”表示扁臉,不高興;用“ ;—)”表示使眼色,拋媚眼。 用這些符號群來表意,廣大受眾難以意會理解。
概言之,對于網絡語言進入大眾傳媒的問題,大眾傳媒的編審人員應持一種在開放中引導、規范的態度。面對魚目混珠的網絡詞匯,應該區別對待,堅持揚棄原則,通過審慎甄別,對于那些具有積極意義、思想健康向上、已經約定俗成、受眾樂于接受的網絡語言,在大眾傳媒中加以吸收傳播。而對于那些有損于漢語言文字規范、隨意創制生造、語意模糊不清、且粗俗媚俗的網絡語言,不能盲從逐流,嚴格按照準入原則,將其拒之于大眾傳媒之外。惟其如此,才能凈化大眾傳媒的語言環境,確保大眾傳播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劉新偉.辯證看待網絡語言流行的利與弊[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2).
[2]于根元.網絡語言沖擊波[J].北京科技報網絡周刊,2001(6).
[3]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張真弼,漢口學院傳媒學院教授
編輯: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