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宇 趙麗芳
【內容提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帝國主義通過“九·一八”事變,占領了黑龍江、吉林、奉天(今遼寧)等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并把溥儀扶上皇位,建立了“滿洲國”,即中國歷史上的偽滿洲國。為了加強對被統治地區意識形態的控制,日本帝國主義在偽滿洲國內進行一系列的侵華輿論宣傳。本文通過對現有偽滿洲國統治時期蒙文報刊進行分析,歸納其在生存方面的表現,并考察其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一般特征和社會影響。
【關鍵詞】偽滿洲國 蒙文報紙 文化侵略
偽滿洲國(1932-1945)是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以后建立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一成立,具有戰略位置的內蒙古東部迅速便成為了日本帝國主義的重點統治地區。由于蒙古族在北方人口眾多,所以日本侵略者對待偽滿洲國內的蒙古族的政策有別于其它民族。為長期占領和統治東北,偽滿洲國十分重視新聞、出版等意識形態和文化方面的輿論宣傳工作,采取一系列文化統治措施來削弱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識,同化他們親日。
一、偽滿洲國時期蒙文報刊的創辦背景
蒙文報刊能在偽滿時期發行是與殖民國日本的文化教育政策密切相關,是其教育政策和侵略政策的直接產物。這種政策的實施跟當時的社會環境、日本帝國主義本身的特點以及蒙古族居住區域的特性有關。
1.政治背景。偽滿洲國統治期間,除了對統治區進行法西斯殖民統治,還實行嚴密的思想文化控制,加強對新聞出版事業的控制。同時以提高蒙古人的生活水平和偽滿洲國內蒙古族相對自立的地位,培育蒙古人成為親日群體,逐漸控制蒙古族地區。
2.經濟背景。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地區的侵占,不是普通的殖民主義掠奪,而是有其明確和長遠的計劃、方針和具體措施。偽滿洲國對于日本帝國主義來說,除了地理上的戰略意義,豐富的資源也是日本占領東北三省的重要目的。東北、華北不僅是日本國內的工業原料和農副產品供給地,也是日本國內工業品的銷售市場。
3.社會文化背景。鴉片戰爭以后,國內外形勢的急劇變化使蒙古地區封閉隔絕的狀態逐步打破,蒙古開明王公和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教育興國的重要性,仿效內地,創辦新式學校,開辦印書局。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實現自己的“帝國夢”,對偽滿洲國采取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政策,實行嚴密的思想文化統治,加強對新聞出版事業的控制。而蒙古族的一些有識之士則期盼著民族的崛起,想方設法在夾縫中創辦蒙文報刊。
二、偽滿洲國時期蒙文報刊的文化侵略表現
1.報刊與政治事件密切相關。1934年興安總署調查處創辦了由政府發行的蒙文雜志《蒙古報》,這是偽滿洲國的第一份蒙文機關報,目的是“努力進行蒙古人的社會教育”。1936年發生的“凌升事件”使蒙古人產生了對日本人的不信任感,動搖了蒙古人對偽滿洲國的信念。1937年,新京蒙政部總務司出版了《蒙古新報》,旨在“改善我們蒙古民族的文化,出版發行《蒙古新報》”。1939年,滿洲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邊境發生了諾門罕事件,偽滿洲國蒙古兵大批倒戈。戰爭失敗后,日本統治者意識到已經失去蒙古人的信任,反過來又重新認識到偽滿洲國內的蒙古人及其所住區域的重要性,加大了宣傳力度,并在1941年創辦了蒙文報刊《青旗》報。由此可見,蒙文報刊的創辦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政治事件密切相關。
2. 以殖民宣傳為主,間接開啟了民智。偽滿洲國時期蒙文機關報經常在報紙的第一、二、三版刊登時事新聞、各類評論,這是蒙文機關報的重要論調,主要負責宣傳日本和偽滿政府的政策、路線、方針,宣傳“五族協和”。另一方面,為增加報紙的可讀性,在其他版面經??俏乃囎髌?、讀者來稿、兒童青旗等表現民族意識的副論調。被統治的蒙古族讀者,借助報刊弘揚民族文化,發表有利于民族覺醒的文章。這些文章在蒙古族奮進青年中產生了很大影響,間接起到了開啟民智的作用。
3.日本帝國主義始終掌握報刊控制權。偽滿洲國成立后,陸續創辦了幾份報刊,雖然前后都有蒙古人參與其中,但統治權始終掌握在日本侵略者手中。1934年由興安總署(前身為興安局)創辦《蒙古報》,這是偽滿洲國創辦的第一份機關報,對蒙古族社會影響深遠。1936年“凌升事件”發生后,《蒙古報》有關蒙古族的言論突然大減,這是日本帝國主義對于蒙古人的反日思想有所察覺,并嚴加控制,《蒙古報》受到審查和監控,不到半年《蒙古報》???。3年后,偽滿洲國設立蒙政部代替了興安總署,隨后新京蒙政部總務司便出版了《蒙古新報》。1939年諾門罕事件后,日本帝國主義重新認識到宣傳的重要性,于1941年創辦《青旗》報?!肚嗥臁烦霭鏁r接納了原蒙古會館職員30名,其中蒙古人23名,日本人7名。偽滿洲國期間,蒙古文報刊的生存、更迭和日本侵略者對蒙古族社會的統治機關更迭息息相關,即便主要的編輯記者是蒙古族,但蒙古文報刊生殺予奪的權力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三、偽滿洲國時期蒙文報刊的生存特征
1.目的性強。偽滿洲國在內蒙古東部進行的教育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文化侵略活動,偽滿洲國的教育方針的根本目的在于泯滅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培養忠于日本侵略者的順民和為其掠奪資源的勞動力,使中國永遠作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表面上是實施文化教育,其實質是為其侵略和統治中國服務的政治陰謀。
2.工具性強。日本對華文化侵略的最終目的是要抓住中國人的“心”,以鞏固其在中國的統治。因此,日本的一切文化侵略行為皆是面向廣大中國人的,涉及到新聞媒介、奴化教育、宗教侵略等各個方面。他們辦報刊,只是作為奴化國民的工具,其報刊、輿論的主要內容還是廣泛宣傳日軍的“日滿同心同德,共建王道樂土與大東亞共榮圈”等。
3.隱蔽性深。偽滿洲國蒙文報刊處于一個特殊的歷史時代,被賦予了特殊的社會功能,特別是在蒙古族人口密集的內蒙古東部。有學者認為,日本帝國主義在偽滿洲國時期創辦的蒙文報刊對內蒙古東部社會有一定的“積極的作用”。但究其本質,這些蒙古文報刊還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輿論工具,其目的是通過報道這種教化工具,逐步把“滿洲是獨立國家,東北人不是中國人而是滿洲人”的觀念強加到蒙古族腦海里,讓蒙古族認同日本的“王道政治”是世界上最好的政體。
參考文獻:
[1]姜念東:《偽滿洲國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任其懌:《日本帝國主義對內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動(1931年—1945年)》,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3]廣州佐保,烏云其木格(翻譯):《40年代日本對內蒙古的政策與<青旗>報》,蒙古學信息,2001年第4期,第30—38頁。
[4]努恩達古拉:《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青旗>報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5]忒莫勒:《偽滿蒙政部的第一個綜合性蒙文月刊<蒙古報>》,蒙古學信息,2002年第2期,第32—34頁。
[6]永華:《偽滿時期的蒙古族兒童文學研究—以偽滿洲國蒙古文機關報為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作者簡介:王洪宇: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趙麗芳: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