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詩”巧妙地把一首詩包含在一篇淺顯的白話文中。文是詩的擴展和闡釋,詩是文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同構共生、交相輝映。在“文包詩”類課文中,“詩”與“文”在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定位,一直頗有爭議。有的認為“以詩為重”,因為“詩”是文包詩教學的歸宿,“文”是為學習古詩提供的臺階,文包詩最后的落腳點應是對古詩的涵詠咀嚼、積累升華。也有認為“以文為重”的。但我認為應該“詩文并重,交融并舉”。
誠然,“詩”是很重要的,但“文”也是不容忽視的,甚至在文包詩教學中占著重要的地位。因為文包詩與一般古詩文不相同的地方,即對古詩創作背景、詮釋、意境的語言描述,也就是“文”?!拔摹钡膶W習有助于學生對詩的理解和感悟,是學生學習詩的拐棍。另外,“文”中的語言優美,甚至是詩化了的,對學生而言,也是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好范例。詩文并重,交融并舉,這是文包詩教學的最大特色。
一、詩文切入,說先后
在文包詩型課文中,有的先出現詩,后以文闡述詩意的,如《李廣射虎》《詠華山》;有的引用名句嵌在文中用以點睛的,如《少年王勃》《推敲》;有的先以文闡述背景,后出現詩句,如《黃鶴樓送別》《但愿人長久》等。教材編排得靈活自然,匠心獨運。我們在教學時可以根據詩文的難易程度來決定是由文到詩,還是由詩到文。
低年級或詩文內容深奧的課文可以由文到詩。如《詠華山》,教師教學時可以安排先學文,引導學生感悟華山的高,再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讀成形象的畫面,然后詩文對照,詩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而高年級學段或詩文淺顯的課文,則由詩入手,走進課文,進入情境。比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別》時,教師可以先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不僅讀準每一句詩,讀出節奏,也初步了解了題目的意思。接著讓學生介紹黃鶴樓,在學生介紹時,教師可以順勢揭題導入: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黃鶴樓送別》就是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當時兩位大詩人依依惜別的情景。為了體會大詩人李白創作這首詩的情境,讓我們走進課文,走入詩人的內心,好好地品味當時的一幕。寥寥數語,就成功地將學生帶入課文,帶入情境?!端兔虾迫恢畯V陵》這首詩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耳熟能詳,直接出示古詩,切入快,導向明,效率高。接著,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意境上,同時領略古詩文和現代漢語的魅力。
二、詩文對照,談精讀
文包詩課文的特點是“詩中有文,文中有詩?!蔽氖窃姷臄U展和闡釋,詩是文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同構共生、交相輝映。所以在這種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勢必要“詩文對照”,了解古詩創作的來龍去脈,尋找文與詩的內在聯系,挖掘古詩的豐富內涵,體會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如何詩文對照,就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李廣射虎》一課而言,可以有以下三種方式的對照:
1.一個故事和一首詩的對照。文包詩課文的顯著特點是把一首古詩(有時也選入一些“詞”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平實淺近的故事中。這些故事通俗易懂,富有趣味。在學生初讀感知課文時,可以將一個故事和一首詩進行對照,讓學生整體把握文包詩課文的特色。如《李廣射虎》這節課的開始,老師通過生動的語言,恰當的表情和手勢描述李廣射虎的大致過程:“同學們,就在兩千多年前的一天夜晚,月色朦朧,一位將軍帶兵外出巡邏,路過一片松林。一陣疾風吹過,樹木野草發出‘沙沙的聲音。他仿佛看見前方的草叢里蹲著一只大老虎,連忙拈弓搭箭,把箭射了出去。第二天,人們才發現他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巨石!”學生一下子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教師在課堂開始的三分鐘就緊緊抓住了孩子的心。接著,教師順學而導:“這位把箭射到石頭里的將軍就是李廣,唐代詩人盧綸還寫了這樣一首詩來贊美他——《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边@樣很自然地讓學生初步把握了文和詩,做到了詩文對照學習。
2.一句詩和一個情境的對照。在精讀詩句的時候,教師還是要遵循低中年級兒童的心理特征,做到由文入詩,以文解詩。如“林暗草驚風”這行詩的意境,文中是這樣描寫的:“一天夜晚,月色朦朧,李廣帶兵外出巡邏,路過一片松林。一陣疾風吹來,樹木野草發出‘沙沙的聲音。李廣想到這一帶常有猛虎出沒,便用警惕的目光四處搜尋著?!苯處熆梢龑W生自讀感悟:從這段文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如果換作是你,你會怎么樣?讓學生體會李廣在多虎出沒的地區、在月色朦朧的夜晚帶兵巡邏時的那份謹慎、那份緊張、那份危險。接著,相機點撥:“你們從這段文字中體會到的擔驚受怕都在這行詩句里表達出來了——林暗草驚風”,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林暗草驚風”,體會李廣射虎那個夜晚的場景和意境。這樣學生不光理解了“林暗草驚風”的意思,還深深地體會到了李廣巡邏的“險”!
3.詩中某個字和現代文中相關詞的對照。在《李廣射虎》一文中,寫得最精彩的現代白話文要數射虎的情景了?!懊腿婚g,李廣發現前方的草叢中影影綽綽蹲著一只老虎,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驳囊宦?,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币粋€“猛然間”,一個“連忙”,寫出了李廣的當機立斷、勇敢機智;三個四字詞組“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烘托出了一個力大無窮、武藝高強的英雄的形象。不得不令我們感嘆編者的用詞傳神。但盧綸只用了一個“引”字就表達出編者的意思,更為精妙。在這里,教師通過“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和詩中的一個字——“引”進行對照,既讓學生收獲對現代白話文的積累,又有對古詩文的積淀,詩文并茂,相得益彰啊。
由此及彼,以此類推。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善于發現,并找準文包詩中詩文對照的點,就一定能讓文包詩課堂熠熠生輝。
三、詩文回應,會情境
“文包詩”中的“文”與“詩”本是一個共生體,教師在教學中有時可以采用“詩文回應,會意境”的方法。從“詩”回“文”,用“文”應“詩”,讓“文”與“詩”互相輝映。
如教學《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時,我擬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切入:“一對好友就要分別了,此時此刻,他倆的心情怎樣呢?”學生細讀感悟,從字里行間尋覓詩人的情感流露。他們從“……一會兒……一會兒……”體會到詩人和朋友是故意在拖延時間,兩人心頭縱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此時無聲勝有聲。從“藏”字中體會出詩人與朋友不想讓對方看出自己不忍離別的傷感。學生再通過品味孟浩然的話:“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體會到了孟浩然在寬慰李白不要太傷感,真正的朋友,就算遠在天涯也好像近在咫尺。此外,教師適時補充介紹孟浩然的人品、詩篇等資料來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詩人的情感。
通過品味課文語言,學生已真切地感受到詩人與孟浩然之間深厚的情誼、感人的“話別場面”,對兩位詩人情感的理解又更進了一層。后兩行詩中,李白目送好友遠去的依戀、惆悵、孤獨、向往……一系列復雜情感,學生也能抓住“依然佇立、凝視遠方”深切體會到。
四、詩詞補充,促積累
學生是在大量的積累中建構精神家園,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包詩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對古詩的涵詠咀嚼、積累升華,所以“以點帶面”地補充詩詞,積累拓展是文包詩教學責無旁貸的。
在學生學習了《詠華山》,可以帶讀《七歲小詩人》,既拓寬了閱讀面,又進一步了解文包詩課的特點。在學習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后,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依依惜別的深情。多情自古傷離別,不少文人墨客因離情別緒而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讀讀這幾首送別詩(相機出示),他們是用什么樣的方式送別知己,你又是怎樣讀出他們的深情厚意的?”這樣就有目的地由一篇帶出一組。學習了《李廣射虎》感受了英雄的箭藝超群、力大無窮后,可以再推薦閱讀王昌齡的《出塞》,再一次感受龍城飛將的膽識和魄力。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特有的文體,教學時詩文并重,兼容并蓄,通過對文的感悟能水到渠成地理解詩意,體會詩情,通過對詩的品味,能更好地充實文的內涵。詩文呼應,詩文互動,從而收到化難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肖斕,江陰市實驗小學,2144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