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程橙
【摘要】部隊院校學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我國軍事教育環節中的重要問題,也是軍事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新形勢下,不僅要抓緊軍事體育訓練,更要注重學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將軍事體育訓練與心理訓練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形成系統化模式,以更好的面對現階段戰爭與非戰爭條件下的任務需要,為軍隊院校體育訓練提供新的創新點。
【關鍵詞】軍事體育訓練 ?心理訓練 ?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208-01
進入新世紀以來,信息戰成為現代戰爭中的主要作戰方式,特別是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成功運用電子戰、心理戰等新興作戰方式,全方位對對手進行打擊。這就對參戰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戰爭已經不僅僅依靠體能,心理適應能力成為軍人能否迅速適應作戰環境,盡快進入狀態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我國部隊院校的軍事體育訓練與心理訓練之間聯系還不密切,基本上仍然是分開進行,軍事體育訓練僅僅強調體質增強,而心理訓練則從醫學角度強調軍人心理健康、應激能力等,導致訓練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本文擬在探索部隊院校教育中軍事體育訓練與心理訓練的一體化模式,力爭使二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促進現代軍事院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心理訓練融入軍事體育訓練的必要性
1.適應現階段應激任務的需要
現代戰爭已經不同于過去單純依靠力量和武器裝備的傳統戰爭,既是高科技的較量,又是軍人心理戰的較量,軍人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否盡快適應作戰環境,成為新時期戰爭中能否取得重大進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訓練不僅是為了應對戰爭需要,當前的和平時期,也同樣需要軍人保持良好精神狀態,隨時應對非戰爭時期的任務要求。因此,軍事體育訓練中,除了鍛煉軍人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培養體育基本技術,更應通過心理素質教育,培養其正確的面對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正確面對困難和挫折,提高集體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2.適應軍事體育課程的發展需要
目前,我國軍隊院校中過于強調學員的身體素質,將個體體能、技術訓練作為重中之重來對待,而對于軍人意志力、團結協作等能力則關注較少,這種訓練方式很明顯不利于軍隊團體作戰的實際需求,在實際演練中,個人單獨作戰的缺點表現的較為突出。心理訓練則很好的彌補了這一點,其通過有目的的設置情境,有意識的引導學員參與到活動之中,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感與協作能力,并通過良好心理的促進作用,使學員在復雜環境中保持良好的體能,甚至激發學員更大的潛能。
二、軍事體育訓練與心理訓練一體化模式初探
1.營造良好軍事體育訓練氣氛,形成良好作風
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學員必備的素質之一,是學員主觀能動性的體現。面對勝利能坦然面對,謙虛謹慎,面對失敗不棄不餒,這些都與訓練中能否取得勝利具有密切的聯系,對學員來說,也是獲益終生的優良品質。而意志品質又與艱苦卓絕的訓練密不可分,不通過磨練,學員很難擁有如此堅毅的品質。
為此,軍事體育訓練首先要營造良好的訓練氣氛,和科學正確的健康觀念,讓學員在訓練中養成積極向上的寶貴品質和和諧的人際關系。軍事體育訓練應注意訓練量的問題,特別是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更要合理安排時間,勞逸結合,以防止學員因為過于勞累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感,心理上,通過有意設置的一些困難場景,讓學員在訓練過程中磨練意志,面對困境更好的調整情緒,抵御不良刺激的影響。
2.利用課外文娛活動,促進心理健康
軍事體育訓練的實踐性較為明顯,并且通常是以群體活動的形式進行,學員之間相互接觸的機會比較多,因此,學員如何處理好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在訓練過程中,學員除了完成規定的訓練項目,也需要來自教員與同伴的關心與支持,尊重與信任,這樣才能激發學員的潛力,更好的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人。
艱苦的訓練之外,教員也應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娛活動,讓學員在愉悅的環境中,進一步熟悉伙伴,建立親密關系,相互扶持與協助,并配合專業心理教員的輔導和啟發,讓其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品質。
3.根據軍事體育訓練的特點,調節學員情緒
軍校在強調學員服從組織,無條件服從集體的同時,也應充分尊重學員的個體發展,教學過程中可充分利用不同的軍事體育訓練的特點,努力培養學員不同方面的優良品質。如障礙跑可以培養學員大膽果斷的性格特點;短跑則有利于學員的爆發力和反應能力的培養;球類運動可以培養學員集體意識,團結一致,奮力拼搏,永不服輸等方面的精神,可見,任何一項軍事體育訓練都能很好的與心理訓練相結合,學校應好好的把握這一點,在設置訓練項目的過程中,給予學員以專業指導,促進學員身心健康發展,為祖國培養合格的軍事人才。
參考文獻:
[1]韓文強,馬瑞山.談軍校學員心理素質的養成[J].心理健康教育,2001,(17).
[2]裴靜芳. 拓展訓練融入學校體育的可行性探究[J].體育與科學,2008,29(2).
[3]陳增輝,孟濤,楊杰. 軍人心理行為訓練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