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泠

2014年10月A股突破3000點大關,成交量破萬億。面對突發天量行情,十多家券商的股票交易系統在交易高峰頻繁故障,其中不乏實力雄厚的大公司。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券商,國泰君安的IT系統經受住了12660億行情的大考,業務、系統、資源和通訊線路等容量分析及擴容整固等工作開展得很從容,保證了股票交易系統持續、穩定、安全運行。
牛市成績的背后,是國泰君安長達兩年的轉型布局,以及十多年來“以技術創新驅動業務創新”的實踐與認知。
上海浦東金橋,一座Tier4級別的數據中心拔地而起。這是國泰君安耗資10億人民幣歷時兩年自建的數據中心,獲得國內金融行業首個LEED-CI金級認證和Uptime Tier4設計認證,這也是國內證券行業首個自建數據中心,2014年5月投產,新到地圖上找不到。
兩年前的股市還不景氣,為什么要投巨資建這個數據中心?在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術部總經理俞楓看來,問題的本質是國泰君安的未來走向問題——由原來的“通道”服務向綜合金融服務商的轉化。
2013年底,國泰君安推出綜合理財,不再單純向客戶提供“通道型”服務模式,而是以專業化咨詢服務和客戶適當性管理為基礎,通過向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探索新的商業盈利模式。俞楓帶領技術團隊建設的綜合理財基礎平臺相關系統,使得國泰君安成為證券業首家具備以互聯網向客戶提供包括交易、理財、投資、融資、支付、生活消費等綜合金融服務的券商。這個融合平臺覆蓋了原有的證券、期貨、資管平臺,實現了“一鍵登錄,統一支付,綜合理財”,向客戶推薦一體化產品,在上面還疊加了很多理財和消費服務。
擁有強大的融合平臺后,俞楓運用大數據項目提升服務,通過用戶畫像,實現用戶服務的精準營銷以及基于量化指標的主動型風控,為投資者提供專屬服務,把原有的非標產品通過互聯網渠道標準化,實現公司經營從“以客戶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從“經驗決策”向“數據決策”轉變。
1995年至今,俞楓見證了中國證券行業發展的重要時刻,歷年來建設的網站、呼叫中心、非現場開戶系統、網上交易系統APP群、君弘百事通線上投顧平臺、OA辦公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等,使得國泰君安證券從管理到營銷支持,從經紀業務到投行業務,都有強有力的信息系統的支持,在研究咨詢、展業獲客、客戶轉化、產品設計、營銷推廣、協作交流、企業管理等眾多層面均獲得很大的效率提升。
采用非現場開戶,客戶開戶的整體時間從半天時間縮短為5分鐘;君弘百事通線上服務平臺上線后,每個投資顧問服務客戶的能力從50人提升至200人;企業微信和移動OA系統讓審批程序耗時從原來的一周縮短為2天;非現場稽核和視頻會議更使得相關業務活動的在途時間從原來平均3天縮短為零;大數據平臺的使用更是使原來耗時耗力的客戶行為調查分析變為實時展現。
國泰君安把“發揮IT技術對創新商業模式的引領作用,以技術創新驅動業務創新,以信息技術進步推動金融技術進步”寫入了公司三年發展戰略規劃,并以此踐行綜合金融服務,增強IT服務能力,快速響應和有效支持業務創新發展,使信息技術成為引領業務創新和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大牛市來了,我們可能會加大IT投入,但是不會改變現有格局。我最反感的做法就是‘今年投10個億,明年一分錢不投,這對IT來說不可持續。”俞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