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 范賀文
2005年,只有八家中國企業躋身全球創新1000強。到2014年,數字已飆升到114家,猛增1325%。中國企業加大研發支出的步伐也比其他地區的企業快得多:2014年增長率為46%,而歐洲和北美的增長率卻只有寥寥的個位數。此外,這些數字沒有充分體現出在中國的全部創新活動,因為它們并沒有反映總部在其他地區的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大筆研發支出。比如在2008年,全球創新1000強研究考慮到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研發活動后,中國早已是企業創新支出的第四大地區,現在的排名無疑還要高。
中國已儼然成為創新引擎,這歸因于典型的中國特色,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快速的、果斷的創新方法。在中國活力四射的市場,國內公司和跨國公司之間競爭激烈,競相滿足中國成千上萬中級市場消費者的要求和需求。創新常常是中國企業高層管理者的責任,中國企業試圖迎頭趕上發達國家更有經驗的競爭對手。又由于如果中國想擺脫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國企業勢必要轉向附加值更高的活動,所以創新也是中央政府的首要任務。
我們的研究發現,外國人常以為中國企業思維僵化、只會模仿;恰恰相反,中國企業不但樂于接受外界想法,采取大膽務實的試驗,而且果斷拋棄失敗的項目。它們愿意而且能夠迅速調整業務模式,對發達市場的企業實行戰略并購,獲得自己需要的技術,聯想就是個佐證。如此看來,在過去三年,我們連續開展的《中國創新調查》結果表明,具有優勢的需求搜尋者戰略在中國企業中比在全球創新1000強中還要流行:在2014年的《中國創新調查》研究中,37%的中國企業采用了這種模式,只有25%的全球創新1000強采用該模式,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些努力得到了回報:接受2014年《中國創新調查》的在華跨國企業主管中三分之二表示,一些中國競爭對手在創新方面與本企業相比毫不遜色。實際上,像海爾和小米這些中國領軍企業已經在發展先進的創新能力,讓它們得以憑借熱銷的高科技產品,在全球市場爭奪份額。
隨著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他們會開始樹立更高的創新標桿。87%的中國“全球化者”提到創新是三大戰略性優先事項之一(31%的全球化者聲稱創新是頭號優先事項)。它們已準備走出中國,向價值鏈上游進軍,尤其是在專業買家對品牌往往不大敏感的B2B行業。為此,它們采用的方式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越來越效仿其他地區的跨國企業,即向全球拓展業務時,收購和整合本地的能力,而不是將這種知識帶回到本國總部。

最具創新精神的十家企業
全球的創新主管們認為哪些企業在發現并研發新產品和新服務,并且在投放市場方面做得最出色?在過去五年的全球創新1000強研究中,我們年年提出了這個問題,大多數受訪者一貫將蘋果和谷歌列在榜首。今年,亞馬遜的排名繼續上升。2012年,它首次上榜,排名第10位,2013年躍長至第4位,隨后在2014年又躥升到第3位,三星的排名因而下降一位。2013年,特斯拉首次上榜,排名第9位,2014年上升到第5位,這可能不僅體現了其備受好評的汽車,還體現了單方面允許競爭對手隨意使用其專利的大膽舉措。寶潔去年跌出榜單后重新進入榜單,排名第10位,而去年排名第10位的Facebook跌出榜單(見圖F)。
前十大創新者在市值增長率、收入增長率以及EBITDA(息稅折舊攤稍前利潤)占收入百分比方面的表現再次勝過前十大研發支出企業,這與全球創新1000強研究在過去十年發現的其中一種基本概況相一致,即加大研發投入并不會帶來更多的創新,也不會帶來更佳的財務業績(見圖G)。
十家最具創新精神企業所在行業中有幾個同時還躋身于前十大支出企業榜單:軟件及互聯網、計算機及電子產品和汽車行業。但令人關注的是,沒有一家醫療企業被我們在過去五年調查的研發主管選入最具創新精神的十家企業,盡管每年十大研發支出企業中至少有四家是醫療企業。一個可能合理的解釋是,醫療企業的創新與其品牌的聯系往往不太緊密(可能醫療業專業人士不這么認為)。
相比之下,四家最具創新精神的企業:蘋果、谷歌、亞馬遜和三星提供的品牌產品和服務都與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他們經常宣布新產品。不過在媒體上拋頭露面絕非企業入選的必要條件:穩扎穩打也能致勝。比如說,3M一貫保持相對低調的媒體形象,但其產品應用廣泛,在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的五年當中,年年入選最具創新精神的十家企業。
調查方法
與過去九年的全球創新1000強研究一樣,今年思略特咨詢公司從全球選出了過去一個財年(截至6月30日)研發支出最多的1000家上市企業。企業想入圍,必須具有公開的研發支出數字。如果財務結果已包含在母公司的財務報表,在此期間50%以上歸單一母公司所有的子公司排除在外。全球創新1000強企業的研發支出總額占到全球研發支出總額的約40%,而排名其后的1000家企業的研發支出僅占3%。
2013年,思略特咨詢公司對數據收集方法做了一些調整,以便更準確、更全面地了解創新支出。往年,資本化研發支出和已攤銷研發支出都不包含在內。從2013年開始,我們在計算研發投入總額時包括最近一個財年相關企業的資本化研發支出的攤銷,同時繼續不包含任何非攤銷資本化成本。我們現在將這個方法運用到全部十年的數據;因而,2014年及今后研究中引用的歷史數據并不總是與2005年直到2012年的研究中發布的數字相一致。

對于每一家前1000強企業,我們從彭博社和Capital IQ獲得了2009年至2014年的主要財務指標,包括銷售額、毛利潤、經營利潤、凈利潤、往年的研發支出和市值。采用外幣的所有銷售額和研發支出數字都根據相應期間的平均匯率換算成美元;至于股價數據,我們采用了當期最后一天的匯率。
根據彭博社規定的行業名稱,所有企業被編入九個行業(或“其他”)中的一個,并被歸入五個地區中的一個,取決于企業報告的總部所在地。為了在諸行業之間進行有意義的比較,我們將每家企業的研發支出水平和財務業績指標與其所在行業的平均水平掛鉤。
為了知道過去十年企業創新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深入了解未來十年會出現怎樣的趨勢,思略特咨詢公司對全球467家企業的505名創新領導人開展了一項在線調查。參與調查的企業其研發支出總額將近1300億美元,占今年全球創新1000強研發支出總額的20%。他們涵蓋所有九大行業、所有五大地區的企業。
(全文完,本文由思略特咨詢公司授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