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研究之門”的工作人員
曾經有個調查顯示,那些諾貝爾獎獲得者并不使用社交網絡,因為此刻他們正在實驗室里埋頭做實驗,或者在辦公桌前查閱資料。
但是現在你可以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幅讓人“腦洞大開”的圖景: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在討論如何穿越蟲洞來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有的在群組研究想弄明白外星人長什么樣,還有的在尋找包括埃博拉病毒在內的新型傳染病治療方案。這個名為“研究之門”(ResearchGate)的網站,僅用了6年時間,就聚集了這個星球上一半的科學家——這個總部設在柏林的研究人員網站已經有超過500萬名學者用戶,其中包括30名諾貝爾獎得主。在這個網站上傳他們的研究成果,并開展跨學科的前沿討論的用戶,大多集中在生物、醫藥、工程研究領域,總人數約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的全球科研人員數量的1/2。更有預計到2016年,超過2/3的科研人員會出現在這個網站上。
在過去幾年里,“研究之門”是德國最成功的初創企業中的一例,但它的吸引力卻到達了硅谷,包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參與創建LinkedIn、Facebook元老之一的馬特·考勒(Matt Cohler)都是它的早期投資人,在B輪和C輪投資中至少募集了2000萬美元和3500萬美元。作為一個供學術圈使用的社交網站,它能讓學者自身的研究成果被學術社群看見與引用,從而促進研究成果對社會與科技有所貢獻。但是作為一個嚴肅性的社交網站,它并不簡單地通過按贊、響應、分享文章的方法建立、維系和拓展人脈,提高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作為德國最成功的初創企業中的一例,“研究之門”獲得過德國最具潛力網站獎
它首先是一個成功的文獻數據庫,在網站剛建立的最初4年時間里,處于緩慢累積的狀態,只收錄了200萬份學術出版物。到現在為止,共有超過1400萬份可以下載全文的學術出版物和6700萬份摘要。它的人員網絡覆蓋全球193個國家,不管是對研究投入數額巨大的美國、日本等國,還是教育資源較為稀缺的非洲地區,都可以找到相關領域的學者資源,并查看他們的履歷。同時,它還促進研究者之間的相互質疑和評審?!把芯恐T”創立了自己的計分表,衡量同行用戶對某位成員科研能力的評判,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評價體系。當然,這個網站也協助扮演著“獵頭”的角色,幫助企業尋找科研成果,并物色推薦合適的人才。不過,它對學術圈最有價值的功能,或許是可以錄入已經失敗的實驗數據,這樣就能幫助大西洋和太平洋兩端埋首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及時相互了解,避免已經失敗過一次的實驗重復進行。
“學術研究不應當只限于學術圈,它需要變得更加公開、透明,也需要有更多的合作。我們的世界需要更多能夠證明對社會前進有推動作用的學術研究成果?!币临Z德·麥迪許(Ijad Madisch)博士是“研究之門”的創始人和CEO,在一次病理實驗求援無門的情況下,他決心創立這個網站?!把芯恐T設法讓科學家們在一起更有效率地工作,協力解決致命的疾病、世界饑餓問題,并挑戰日益枯竭的自然資源。他們不再孤獨實驗室,可以隨時隨地和同行分享工作成果,并得到他們的反饋。”
和它的競爭對手academia.edu以及位于倫敦的Mandeley相比,目前“研究之門”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僅次于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位居第二,500多萬學者用戶中超過一半說他們經常訪問這個站點,還有近29%的常規用戶在過去一年里在網站上設立了個人主頁。作為免費學術資源庫和學者交流平臺的完美結合,“研究之門”受到了全球高校的青睞,包括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圖書館網站都收錄了它。在接受高等教育權利越來越普及化的今天,或許某種程度上,“研究之門”的意義也如同Coursera,把知識從高高的象牙塔中釋放出來并進行數字化,讓所有人觸手可及。而那些站在象牙塔尖的科學家們,也將在數據和知識分享的進程中,彼此收益,并推動人類的進步。
學術圈規則的破冰者
從2009年開始,“研究之門”提供開放存取科學論文的基礎設施,作者使用上載文件功能就能分享論文給學術界,并與推薦的出版社取得聯系,縮短了研究成果的發表周期。
從讀者端來說,這個平臺可以讓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們即時地跟蹤各個領域尖端的最新成果,更快地發現問題,在更短的時間內提供反饋。用戶在輸入感興趣的話題之后,系統就會自動追蹤相關的出版物和討論?!霸谶^去的幾個月里,我已經發現我應該閱讀的每一篇重要的科研論文都來自于它,我認為它觸及到了人類的基本本能?!泵绹A盛頓大學的實驗室主任比莉·斯沃拉(Billie Swalla)對此高度評價。
學術出版的遴選規則也在悄然變化,允許按照作者的意愿而非出版社的選題意愿,迅速擴大整個研究領域對自己研究成果的關注。麥迪許沒有忘記那些科學攀登路上的失敗者和案例:“成功的數據往往只占到5%,但我們的網站可以讓大家看到剩下的95%,這才是完整的。我希望這個站點可以共享那些因包含負面結果而可能永遠不會被正式發表的論文,成為科學家們發布失敗數據的一個主要渠道。這樣也能避免重復的投入和實驗。”據說,這也是吸引比爾·蓋茨投資的重要原因。

這個站點可以成為科學家們發布失敗數據的主要渠道,避免重復的投入和實驗。這也是吸引比爾·蓋茨投資的重要原因。圖為投資人和創始人麥迪許
以往,科研人員的交流多限于一個小圈子,跨學科的合作更為罕見。但是憑借像“研究之門”這樣的網絡,可集結專攻各課題的學術人才,通過群體交流和協作,讓孤寂的科研工作變得無比高效。麥迪許認為:“埃博拉病毒讓我們越來越懂得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這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路徑?!焙献鞯闹匾绞绞峭ㄟ^網站的應用程序,建立和加入科學小組,目前網站上已經設立了用于合作和討論的科學小組有2000多個。而“虛擬會場”服務則用于討論專業問題或研究細節,有些科研組織的學術會議已經借此進行,例如在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的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
而對于學者聲望的評價機制,“研究之門”將此分為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純學術性的評價,包括出版物的數量、學術經歷的豐富性和同行對于其整體研究的評分。第二部分是很多傳統學術界并不常見的考核指標,尤其從社交網站的角度,考量其與同行的互動情況以及在社區里的積極性,例如是否經常向他人提問、解答問題的數量、是否索取論文全文和數據等等,此外評價機制中還包含了學術圈的“粉絲”數量。網站定期提供統計資料,讓你知道有多少學者對你和你的研究感興趣,包含個人簡歷的瀏覽數、論文的下載次數等。麥迪許認為:“以往學術界評價的唯一指標就是在頂級雜志發表論文的情況,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研究資助,這樣的游戲規則必須被打破。擴展研究人脈、熱心回答其他學者的問題,才能夠增加你的網絡可見度與影響力?!?/p>
無價的科學合作
“研究之門”對2011年到2014年之間在主要科學期刊上發表的學術作品進行了統計,69%的文章中至少一名作者是網站的活躍用戶。網站會自動分析與你曾經共同發表文章的學者、你曾引用過文章的學者、曾引用你文章的學者、同機構的學者,建議你與其建立鏈接,擴展研究的人脈。如果你在研究上遇到問題,也試著大膽地在網站上提問吧,會有許多來自相同或不同領域、熱心的學者為你回答。在網絡“牽線搭橋”的過程中,學者們的合作成果既包括了先進的瘧疾診斷技術,也包括了在美國三州交接的地區發現的超級礦區,還有最新發現的致命植物真菌。跨國界和跨學科合作的增多是“研究之門”最顯著的成果。目前研究人員合作最頻繁的地區包括美國、西歐和以色列,而在非洲和南美地區則最為欠缺。但“研究之門”打開的正是一扇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挑戰的芝麻之門。

實驗室設備推廣是“研究之門”未來的盈利目標
有時候,一些學者的問題看起來稀奇古怪,或是微不足道,但往往可以解釋一些根本性的事實?!霸诰W站上,一位古生物學者在化石中發現了一片奇怪的樹葉,但需要判定它到底是在百萬年前因為颶風還是因為洪水而形成的化石,這能夠解釋進化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對此,地震學家、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都積極提供了線索,最后給出了答案。通過研究之門,他們能夠真正跨越學科的邊界,走向同一個終點。”麥迪許引用了這樣一個例子。
“意大利的遺傳學者奧拉齊奧·羅密歐(Orazio Romeo)是一位遺傳學家,他的研究對象是有免疫缺陷的病人。通常他都會親自到非洲采集樣本,但由于大學陷入經濟危機,他被迫尋找更加經濟高效的做法。在“研究之門”上發出詢問之后,他很快就收到了來自尼日利亞的回復,并提供了樣本供他分析,此前他們素未謀面。尼日利亞的樣本源自一位受真菌感染去世的年輕患者,由于落后的技術和設備,當地并沒有掌握這種真菌的確切種類。在這次合作研究中,羅密歐意外發現了一個新的菌種,以前它被認為只會感染植物而不會感染人類,他們的研究成果也很快刊登在了著名的科學雜志上。其他國家的科學家還熱心地幫助羅密歐繪制了真菌基因圖,一個高效率的學術合作就此誕生。
一個研究者的失敗案例,也可能成為了另一次學術合作的成功之母。瑞克·阿拉肯(Rick Aracon)是菲律賓的一名研究生,他研發了一種用廢棄油發電的配方,但是卻被告知實驗失敗。阿拉肯在“研究之門”上公布了自己失敗的實驗數據,而西班牙的一位有機化學家在他的配方中看到了隱藏的潛力,因為這個看起來錯誤的地方非常接近正確的做法。兩者在進行溝通之后,共同發明了一種創造生物燃油的新技術,并載入史冊。
而另一些已經被視作成功和突破的實驗數據,卻被網站上的學者們證偽?!蹲匀弧肥且槐局挠袊栏裢性u審的學術期刊。在2014年的一期刊物上,刊登了一篇論文證明在弱酸性的條件下,普通的血細胞可以轉化為種源細胞,并因此對未來的醫學突破帶有極大的啟迪意義。但是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再生醫學教授肯尼斯·李(Kenneth Lee),利用“研究之門”公布了和學生們共同完成的實驗數據,證實按照論文中所使用的技術無法實現實驗的結論。隨后,論文作者被迫承認了實驗數據中存在錯誤,發表的論文被取消,同時學界還成立了一支調查小組對作者和《自然》雜志開展調查工作。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實驗室主任比莉·斯沃拉“研究之門”提供開放存取科學論文的基礎設施,它觸及到了人類的基本本能
學術圈商業化的詬病
“研究之門”目前仍然處于沒有盈利的狀態。雖然對這個網站的褒獎之詞不絕于耳,但也引發學術界關于網站運作模式和商業變現問題的擔憂。有一些并不愿意在網上被搜索到和曝光的學者,發現自己的資料出現在了網站上。實際上,35%的常規用戶在一份調查中說,他們加入這個站點是因為收到了一封邀請郵件。他們的頁面內容已經被自動工具填充,里面包括了作者單位、發表論文記錄這些不完整的信息。盡管他們就此做出撤銷個人頁面的要求,但是網站卻沒有這么做。一些計算機科學家擔心,“研究之門”會利用這些科研人員的信息,以一種讓人感到不安的方式來盈利,或者這些信息會被某些想以此來盈利的人所購買。“因為,你可以輕易地影響那些重要的人物?!?/p>
出版商們也在擔心站點會成為公眾非法上傳海量含有版權內容的地方。2013年歐盟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2008年至2011年發表的生物學論文中有18%從一開始就是開放存取的,同時到2013年4月有57%的論文能夠在互聯網上的某個地方以某種免費的形式被閱讀到。這意味著“研究之門”上的很多出版物并非來自作者本人,而是通過方法從很多站點中被挖掘得到的。而美國和英國兩位計算機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截至2014年8月,2012年正式發表的分子生物學論文中有大約1/4的全文都可以在“研究之門”中搜索到。
這在互聯網知識版權保護受到日益關注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2013年底,世界最大的醫學與其他科學文獻出版社愛思唯爾向“研究之門”的競爭對手Academia.edu和其他站點發送了3000封警告信,內容關于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案,要求他們將愛思唯爾擁有版權的論文下架。盡管“研究之門”暫時還沒有收到這樣的警告信,但是卻無法否認侵犯傳統版權的事實爭議。一位科學家在接受《自然》雜志的調查中表示,“每個科學家都違反了版權法。我們只是在出版商的視線以外行事,并且希望出版商沒有察覺到而已?!钡€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這只是出版社和網站的一次博弈,前者代表了希望將論文內容貨幣化的傳統勢力。不容忽視的地方在于,一旦這些“非法上傳”的論文被判定非法,就存在著大量論文被下架的可能。
“研究之門”的另一家競爭對手Mendeley允許其他電腦程序自動地抓取有用的匿名公眾信息——諸如哪些論文最常被哪些研究人員瀏覽?!把芯恐T”也已經準備提供這樣的服務。但是一些學者表示,“下載次數最多的論文并不是被引用頻率最高的論文?!备袑W者直截了當地指出:“我不知道是否這些站點對我們的職業生涯有任何影響——我對此表示懷疑——我只知道我的研究成果在被人們熱烈地討論著?!?/p>
由于學術圈“淡泊名利”的指向性,“研究之門”網站的盈利能力也被視作一個問題。麥迪許表示網站不會通過出售用戶數據來牟利,已經通過發布職位廣告賺了一些錢。未來,他希望通過為實驗室提供服務和幫助生物實驗室推廣設備以提高收益。不可否認的是,站點已經成為了互聯網上學術界最大的“求職公告板”,里面不僅蘊藏著職業流動的機會,還有獲得科研投資的契機。不過對麥迪許來說,他最終的目標并不在幫助科學家們致富——而是指向了通過“研究之門”的合作機制,科學家們可以摘得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