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光明
【摘要】中國戲曲藝術獨樹一幟,精妙絕倫。在不斷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背景下,中國戲曲怎樣才能更好地“走出去”,走向世界?本文從中國戲曲現狀闡述入手,提出了新常態下中國戲曲走向世界的兩個策略,分別是:選準、選好劇目;與音樂元素充分結合
【關鍵詞】中國戲曲;現狀;策略;劇目;音樂元素
當下網絡流傳一句話,“不高雅,不代表著就不嚴肅。高雅不高雅,是藝術題材,嚴肅不嚴肅,是藝術態度。”此話頗有感觸。的確,追求高雅藝術,本來是無可厚非,但是過度的高雅化,則容易使得戲曲藝術的形態逐步變得僵持,缺乏活力。人民群眾是戲曲創作的源泉,需要深深地扎根于土壤,以民問草根藝術為養分。在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文化產業不斷發展的新常態背景下,中國戲曲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呢?對此下文進行若干思考。
一、中國戲曲的現狀
我國傳統戲曲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題材豐富、風格多變、表演夸張以及蘊含濃厚地方特色的特點,講述的內容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服務于人們的生活。戲曲這種傳統而古老的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從古至今,戲曲都表達出了男女老少的情感,展現出人們各種細微的生活,是一種最直接的享受娛樂的藝術形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為人們帶來了多種多樣的娛樂方式,充實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中國戲曲在人們心巾的地位逐漸下降,人們在生活巾很難看到戲曲表演。中國傳統戲曲之所以慢慢褪色,這跟人們自身是有很大的關系的,值得人們的深思。
二、新常態下中國戲曲走向世界的策略思考
中國戲曲藝術獨樹一幟,精妙絕倫。其中,京劇藝術更是戲曲巾的戲曲,堪為國粹。對此,在不斷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戲曲怎樣才能更好地“走出去”,走向世界呢?
(一)選準、選好劇目
中國戲曲走向世界的關鍵在于選準、選好劇目,而如何選準、選好劇目?本文認為,一要選那些能夠弘揚巾華傳統美德的劇目,二要選那些能夠體現中華民族智慧的劇目,二要選那些充滿中華哲理的劇目。
首先,選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劇目。中國戲曲歷史久遠,產生背景和目的是充分發揮戲曲的高臺教化的藝術功能,通過對清官、賢臣、孝婦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實現戲曲的道德示范作用。據此來看,這些劇目有京劇巾的《蘇武牧羊》和《赤桑鎮》;豫劇中的《花木蘭》;淮劇中的《趙五娘》;越劇中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河北梆子的《工寶釧》等等。這些戲曲中的故事和主人公就形象代表了中國人的道德觀。因此,劇目的選擇可以根據上述內容進行。
其次,選準體現巾華民族智慧的劇目。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涵了豐富的人民智慧。中國戲曲,也不例外。它成功塑造了充滿止義和智慧和奉獻精神而又富于謀略的智者形象,要現代語言來說,也就是“超人”形象。例如:京劇巾的《孫悟空大鬧天宮》、《甘露寺》、《借東風》和《空城汁》等;紹劇中的《二打白骨精》;越調的《舌戰群儒》;昆曲的《十五貫》等等。這些戲曲都成功塑造了“超人”的形象。因此,選準體現中華民族智慧的劇目,就要以劇目是否成功塑造了智者“超人”的形象。
最后,選好充滿中華哲理的劇目。中國戲曲蘊含了許多豐富的哲理,這些哲理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等,能夠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起到警示人性的作用。例如:昆曲《爛柯山》、京劇《鎖麟囊》等,一旦走出國界,其中蘊涵的中華哲理將會引發民族之問人與人的心靈共鳴。
(二)與音樂元素充分結合
要想將巾圉傳統戲曲推廣劍國外并且能受劍外國觀眾的歡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值得人們的深思。中國傳統戲曲雖然與西方音樂劇相比存在差異,主要表現在地域和文化的差異,但是兩者也有相同點,那就是都屬于一種綜合型的舞臺表現形式,都需要劇情、音樂、舞蹈以及演唱等多種藝術形式。
中國戲曲音樂與西方卉典音樂、歌劇及音樂劇存在著巨大差異,要想讓幾百年來習慣于欣賞歐洲歌劇及音樂劇的西方觀眾接受并喜愛中國戲曲,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京劇、昆曲、粵劇等中國戲曲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如何加入流行元素使其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改編或重排名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傳承與創新也是古老藝術與現代審美的結合。例如,2004年開始,由白先勇等將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昆曲《牡丹亭》重排為青春版《牡丹亭》,就受到r國外觀眾的青睞,演出常常人滿為患,場場爆滿。因此,充分利用名著效應,也是讓中國戲曲走向世界的有力舉措。
三、結語
新常態下,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國家軟實力已經成為重要課題。作為巾圍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巾圍戲曲的對外交流傳遞著中國人的價值理念,不但能增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還有助于樹立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因此,研究巾圍戲曲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