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坤陽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學觀念不斷更新,隨之也出現了許多小學生語文素養缺失現象,如學生的學習興趣、雙向思維、個性發展、創造潛能等,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心懷課標,把準學段脈搏,有效地完成學段中的課時任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下面淺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整合文本,拓源導流
1.充實文本,發揮想象。藝術講究的是“著墨處是畫,無墨處亦是畫”。文學是一種藝術,教材中的很多文本在敘述描寫時留下了諸多想象、思考的空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空白點,激發孩子們大膽想象,放飛自己的靈性,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詮釋“空白”,充實文本。教學《荷花》時,其中有一段“……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讀到這,我順勢提出問題:“還有誰會走過來告訴我它的見聞呢?”簡短的沉默之后,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露珠在我身上滾動,告訴我溜冰的樂趣” “青蛙跳上來,告訴我捉蟲的快樂” “蝴蝶飛過來,請我欣賞她優美的舞姿” “小鳥飛過來,唱起動聽的歌兒”……就這樣,一句句充滿詩意的童言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學生便可在他們獨具個性的自由表達中描繪絢麗精彩的世界。
2.拓展文本,嘗試創作。在學習文本的同時,如果能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延伸:從文本走向生活、從課內走向課外、從“學習”走向“講述”。那么,在不知不覺中,學生表達的欲望就會更強烈,表達的興趣會更加濃烈,表達所需的素材也會更豐富,個性化語言也能得到施展。
二、多維互動,深化體驗
1.抓動情點體驗。小學語文課文大都是文質兼美、情真意切的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課文的動情點,帶著生活體驗去品味作者流淌在筆尖的悲歡離合、壯志豪情、酸甜苦辣……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在理解詩意后,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好友乘船東去。李白站在江邊思緒起伏,與孟浩然的交往還歷歷在目:他們曾經一起_____……這是多么快樂的時光啊!”播放哀傷音樂,教師又渲染:“可是現在,白帆遠去,他們再也不能一起_____…… 他們幸福的日子就這樣被‘孤帆遠影帶走,請你們替作者抒懷。”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樣的引領,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
2.扣形象處體驗。文章有些內容作者用濃墨重彩詳細描摹,生動形象,并隱含著作者波瀾起伏的情感。像這種形象的語段,教師要引領學生品賞,加強體驗,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如《觀潮》第四自然段“潮來時”的教學,由于學生沒有現場觀賞過,形象指數低。我就先讓學生讀正確,讀通順,再播放戰馬齊頭并進和浪潮飛奔而來的視頻片段,感受勢不可擋的場面。并讓學生自由讀、想象讀、引讀中反復體驗。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形象感悟當時作者觀潮的情景,在配樂匯報讀中學生情感油然而生,使人聽了仿佛置身于觀潮的人群中。
三、鼓勵質疑,發展思維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誘導學生主動參與動腦,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分氛圍,讓學生大膽質疑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訓練思維的靈活性,發展思維的創造性。書是靠學生自己去讀懂的,教會學生讀書可受用一輩子,語文課本充其量只是個例子而已。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貴能令三反,觸處自引申。”以啟發式教學為例,不少教師仍止步于“我問你答,我啟你發”的淺層次上,結果學生的主動性、求異性都受到傷害。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引而不發,躍如也”。
于是我大膽嘗試,以學生為中心,留足夠時間讓學生先想、多想。教師給學生引路架橋,學生學會自己走路過橋。方法上,主要讓學生互問互答,取長補短,或改由學生問老師,共同切磋。教師以參與者身份融入到學生中,這樣做使教師便于撥動學生心弦,點燃好奇之火;掃除障礙,解開癥結,指點柳暗花明處;矯治思維“盲點”,撥正思維歧途,師生都進入“積極思維的王國”,教學相長。
1.教師設疑,學生作答。如教《烏鴉喝水》一文后,我設問:“烏鴉還可以怎樣喝到水呢?”一個學生說:“它可以使瓶子傾斜,就可以喝到水了。”另一個學生說:“可以用石頭打掉瓶口,因為烏鴉身上有羽毛,不怕割傷,這樣就能喝到水了。” 還有的說:“還可以在瓶子里插一根長長的吸管,這樣就能喝到水了。”這些答案都符合實際,是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結果。
2.學生質疑,學生作答。課堂上,我經常適時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提好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求,主動思考的良好習慣。如《狼和小羊》中有一句話——“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一位學生提出問題:“小羊會被狼吃掉嗎?”聽到他的問題,我認為值得同學們進行探討,就鼓勵他們自由發表意見。大部分同學認為小羊會被狼吃掉,也有部分學生看法卻不同,比如有個學生的發言:“狼撲向小羊時,由于太急了,小羊一蹲,狼撲空了,掉進小河里。”還有一個學生認為:“正在狼撲向小羊的緊急時刻,獵人的槍聲響了,狼被擊斃了,小羊得救了。”
這樣教師引著學生走,學生推著教師跑,其課堂氛圍是多么的活躍,教師的教學得心應手,學生的學習達到了最佳的境界,這種一舉兩得的方法激“活”了整堂課,確實讓課堂“活出生命的意義”。